正月十五耍花灯——记忆中的益阳风俗(一)

标签:
传统风俗回忆杂谈 |
分类: 七。杂谈(5) |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四方,
这首民谣概括了益阳人过大年时拜年、请客和闹春的顺序与习俗。按此民俗,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大年,儿孙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而正月十五是出年的日子,要大闹新春。
在益阳,老班子说,耍龙舞狮、万民同乐闹元宵的习俗已传了几千年,这一天不过,大年不算过完,种田的不下田,做生意的不出门。这一天里,湖乡湖镇人要把对新年的祈盼舞进镇邪的腾龙飞狮里,要把往年的种种失落和不快消解在互相慰藉的欢乐中。这一天中,打“莲花闹”的叫花子,敲渔鼓的江湖人,耍地花鼓的后生子,唱丝弦的细妹子,在各家商铺门口,都有可能打到“秋风”。总之,这天是一年中的狂欢日,常俗中人们都掩盖痛苦,不说忧愁。
元宵节一大清早,天还麻麻黑,益阳城里的麻石正街和古道后街,甚至资水河里就开始了躁动:夹花鞭炮煮粥一样响,冲天炮啧啧地尖叫,河里的三眼铳放得惊天动地,街边上、河坡下、巷子里、鹅羊池塘边······到处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城中心的体育场坪里,各街堡、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的龙灯花鼓队,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晌午后,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人海中有“耍牛”花鼓队,有女子采莲船,还有龙、狮、“高跷”、“抬阁”等各色花灯班子。各灯队都有不同的韵味,其特色不一而足。其中最抢眼的要算“拱虾队”。那耍“拱虾”的灯队,黑压压一大片。一只由大捆大捆楠竹扎架、用布蒙了背,下安轮子的“巨虾”,让近百个彪形的汉子推着、抬着,两根带竹叶的细长竹子“虾须”翘向了半空,真个壮观威武!
平日辛劳的益阳人难得一乐哟!他们互相欣赏着各自的“杰作”,手心痒痒地等待着傍晚出灯时刻的到来。
白天,大灯班没上街,但有一些瘾性十足的“热脚”们,已领着小班灯在走街串巷地舞龙舞狮、唱渔鼓耍地花鼓。但人们都晓得,真正有看头的灯还没出来,扎紧了把子的耍灯班子要在晚间才上街。看灯的人三五成群地站在街基上焦急地等待着。还有人早早地在自家门口搭起了看灯的台子,或趴在阁楼、窗口上扯着颈弓翘首远望。
初春的太阳似暖非暖地在天上疲惫地呆到了傍晚,人们刚吃晚饭,它就急急地坠下了西山。夜幕飞快地罩上来了,只听“嘭!嘭!嘭!”三声惊天动地的铳响——大班花灯倾巢出动了!
按照组织者的联络安排与规定,城里花灯走在前,乡里进城的花灯走在后,各班花灯均用粗麻绳扯着围成圈,自成体系,适当分距,有序前进。看灯的人只许站在街基上,不准拥入街中阻挡花灯前进。放炮竹则要准备一个铁桶或在人空处放,伤了人要负责。
“来了,爷呃、娘呃,快来呀,大花灯来了!”有姐姐牵着弟弟,站在自家门口搭的看灯方桌上,对着桌后的屋里大喊大叫。
“看啰!看啰!”顺着孩子们的手指,兴奋的父母们都看到不远处的夜幕下,两团通红的火球飞上飞下,一路呼呼生风地行来了。这是烧红的木炭放在铁丝网里、被耍舞人双手交叉地抡着、生风飞火地为后面的灯班开路的“甩流星”。有了这炸火星子的“甩流星”,灯班就不怕走不动。
隔甩流星约三丈远,一支两人扛的“抬铳”和两支单人手握的“三眼铳”在发着“报灯”轰响。
响铳过后上来的第一班灯,往往是一排排“亮纸花灯”。观灯的人们常看见,流星和抬铳后,两个手劲扎实的大汉,举着两面丈多高的镶红边杏黄长幅,脚步生风。金丝绣的“上元佳节,万民同乐”几个大字,在布幅中央金光四射!亮纸灯,一般分两列紧跟在长幅后面,有方的、圆的、鱼形的、虾形的、蛙形的各式各样。灯里点着蜡烛,灯纸上绘着花鸟鱼虫或写着应时的吉祥语与宣传口号。
亮纸彩灯风风光光地走过后,会有八个“蚌壳”,分两列四排,一路行走一路闪动着上来。彩纸或红绸扎的蚌壳里的“蚌壳精”,披红挂绿,顾盼生辉,娇艳异常,一边走一边手抓两页蚌壳开合扇动,与蚌壳边上的“三花子”渔翁调情打俏,夹腰蹬腿,诙谐幽默。
噼里啪啦——嘭!灯班过身时,街基上观灯的人,放起了夹花炮竹迎接。街两边阁楼上吊着的铁桶里,紧跟着响起了一连串爆豆似的轰响,阵阵硝烟飘满了十里长街。硝烟响炮中,各色灯接踵而至。有舞龙的、耍狮的、唱地花鼓的、打渔鼓的、敲响碟的、踩高脚的,千姿百态,各有绝活。然而益阳的龙灯,不任哪班灯都具有异于外地的共同特色——突出湖精水怪。这是由于益阳地处洞庭湖滨资水河畔,人们见惯了水族精灵。像蚌壳、鲤鱼、虾子、乌龟、龙蛇、荷花仙子、采莲姑娘这样一些与水相连的动物与事物或画或扎,或跳或舞,遍布于各班灯中。
花灯的压轴戏是“虾子起拱。行进中的虾子灯队若猛然停住,虾子两边和虾子底下会发出山摇地动的齐喊:“一、二、三,起哟!”。喊声里,布蒙的虾子突然呼地拱起,虾子“头”上的两根楠竹竖向了半空,颤颤的竹尖“虾须”在空中沙沙作响。两边观灯者的鞭炮声随起拱的虾子狂飚般地轰响,鼓声、锣声、助威声发癫般响成了一片。“嗬”的欢呼声,把街上的麻石都震得发颤。
欢乐,曾经深留在益阳人心中的欢乐!但市场经济的大潮、商业化的势利、现代社会的多种娱乐方式,一年又一年地冲淡与消融了这传统的习俗与欢乐。如今益阳的正月十五,顶多有几处广场耍龙、唱花古戏或搞商业广告式的现代歌舞演出,大街上已很少再见到当年狂乐的花灯队。“耍”味淡了,“闹”也变“静”了。
http://s9/bmiddle/63a8fe6ag9c9b8aa40b6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