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枣强朱氏朱家峪

(2012-10-10 12:10:50)
标签:

朱长胜

分类:

朱家峪村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原名城角峪,后改称富山峪明洪武初年,朱氏家族自河北枣强迁到该村。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朱家峪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系休闲、旅游、度假的地方。

朱家峪村位于官庄乡境内济王公路南侧,距明水城5公里。距省会济南40公里,从309国道(济王路)南行1.5公里便到该村。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公顷,林地面积120公顷,人口1550人。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1371),朱氏家族先祖朱良胜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因朱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古村域内面积七千亩,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2002年6月,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评定为“历史文化名村”。2003年11月,该村又被山东省建设厅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系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宝地。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四面青峰隐隐,溪中碧水悠悠,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在他们眼里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涉及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 
  元末明初,朱家的先祖朱良盛从河北枣强县迁来,住进了村边的一个山洞。有谁能想到600多年以后,这里会出现一个庞大的居住有500多人的古村落。一个遮风蔽雨的屋顶,一条村边的溪流,一口甘甜的水井,一片可以耕种收获的土地或山坡。朱氏家族在这座叫做胡山的山沟沟里安顿下来,日益繁衍和壮大起来。

一门三进士
  在朱家峪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光绪皇帝亲笔题字 “明经进士”匾额。朱逢寅自幼聪颖伶俐,勤奋好学,屡试屡第。先中秀才,又中廪生,再中贡生,方圆百里无人不晓。光绪年间朱逢寅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并任候选训导。中年后在家开设私塾,桃李满天下。他的得意门生当属翰林院编修主持刘元亮(今章丘旧城西南温家庄人)和奉天(沈阳)总兵刘仲度(今官庄乡刘家赵庄人),两名学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古村北首东侧,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领袖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建祠近六十年之后,复修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荷月。

推拉式铁质祠门别具一格,坚固、美观而大方。在祠门正上方,镶嵌一“七星图”,其中有个悠久的故事: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正宗继承者朱熹,后被尊为“百代宗师,万世师表”。他出世时,右脸部有七颗黑点,恰似北斗七星,据说这是文运之标志,又名“文运图腾”。

后来,同属“沛国世胄”的朱氏宗祖,将朱熹脸上的七颗黑点组成一个“七星图”,悬以祠门,以此激励后人,刻苦读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祠门最顶部,匀称设有五个大白球状之物,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图,即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木星,五星依次相继而相生。这五颗星由南向北,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五元相生,象征人丁兴旺。

光绪庚寅岁(1890),十四世朱逢寅,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癸巳岁(1893),十六世朱凤皋考中五品举人,遂于祠门立旗杆座,这是为官之标志。

朱氏家祠共分里外两院。外院是空地一方,祭祖前在此正衣冠,方可入内。外院,内照壁(东墙)南北各嵌有一面方碑,乃二次复修之碑。南面碑志系民国年间章丘著名文人朱秉宪撰文。照壁中央镶嵌一大圆形“八方进宝”吉祥图。此图案系用青砖雕成的九个方孔铜钱,组成一圆形图案。四面八方各成直线,喻示后人,生财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门邪道,方能“八方进宝”。面对“五元相生”和“八方进宝”等吉祥图,静心深思,寓意无穷。

里外两院之间,设有二道屏门。一进屏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次复修朱氏家祠的照壁碑文。自二次复修之后,又历时六十余年,因历史之变故,祠门将倾,断墙残瓦。朱氏后人,面对古村旅游开发区,不忍先祖伟业毁于一旦,便城乡同步发动募捐。于2001年夏,全面修复,再现原貌之壮观。里院有建筑古朴而壮观的祠堂,前厦四柱等距相擎,四柱上部各镶嵌木雕龙首,面南而视;屋脊中央,宝鼎端立;屋脊东西两首,二龙相视;正面东西两条屋哨上,分别匀称布有形态各异的九位鸟、兽、仙人,共守家祠,以示吉祥。祠堂系细凿大青方石、青砖、木椽、小瓦、翘檐、出厦之结构。祖传,略仿岱庙而建。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现只存高大百年桧柏一棵,依然生机勃发。

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内祭祖,“入堂思敬,肃然致哀”,“非敢谓光前裕后,实不忘报本追远”,以此激励后人,不断进取。



附:修复朱氏家祠序

朱氏家族始祖朱良盛,携眷属于明洪武初年,由河北枣强迁来定居。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因朱系国姓,即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迄今六百三十余年。△木生蕃衍,必有其本;水流长远,必有其源。朱氏后人,为报本追远,敦宗睦族,故于清光绪八年(1882),十三世朱士杰、十五世朱秉忠、朱秉刚,领袖倡义举,建先祠。其建筑宏伟,古朴而壮观;院中名木四株,挺拔竞秀;奇石屏风,别致寻味。△至光绪庚寅岁(1890),十四世朱逢寅,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癸巳岁(1893),十六世朱凤皋,恩科举人拣选知县五品衔,遂于祠门立旗杆座。△自建先祠历时即近周甲,祠屋剥蚀……朱氏后人不忍代远年湮,自发鸠工庀材,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复先祠,又恢复其原貌。△自修复至今,又历时六十余年,因历史之变故,祠屋顶面树草横生,庭院荒芜,名木三株相断而枯,奇石屏风,石雕雄狮与旗杆座,荡然无存。幸存桧柏,生机勃发,立地顶天。△章丘市政府特聘数名国家级旅游规划专家,入村实地考察,不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堪具开发价值。因此,我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可谓朱家峪今日之幸事!△继而官庄乡政府研究,循规蹈矩,号召朱氏家族投资修复朱氏家祠,以示古村文化底蕴之丰厚。△鉴于此况,遂撰《修复朱氏家祠募捐公告》,随之成立募捐、施工领导小组,城乡捐款同步进行,通过信函、电话远告四海赤子,得讯后慷慨相助。在家贫病交加者,尚能竭力捐资,感人至深。募捐人早出晚归,不辞辛苦。施工人员,顶烈日,冒酷暑,为修家祠,忠心不二。奇石屏风,难复原形,故重新组合,偎立于桧柏一旁,以示不泯灭之意。历时月余,顺利竣工,再现朱氏家祠原貌之壮观。欣然告慰先祖之英灵,无愧于沛国世胄,无愧于始祖之后裔。△始祖至今,岁月悠悠,沧桑巨变;但朱氏家族一向弘传尊老敬贤之美德,崇尚俭朴读书之良风,故“学教仕医工”人才崛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遍及朱氏后人。人识古而知今,探求人生真谛,方能醒悟奋起,再创辉煌!

朱氏家族十六世朱连鹏撰文

十七世朱继利镌刻

晦庵公家训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贵者敬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责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逞忿以报横逆,勿非理以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奴仆不可不恤。守我之分者理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若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谨哉!

(朱连鹏)

朱童蒙和《朱氏族谱》

朱童蒙是明朝万历38年(庚戌科)进士,历任延绥巡抚、大中丞、都察院右都御史、资
政大夫等职。
他一生著作甚丰,有20多部,主要有《疏草》、《勘辽录》、《勘辽纪事》、
《抚延章奏》、《独葵轩文集》、《独葵轩诗稿》、《楚遊录》、《粤西于役志》、《武闱
与事》、《论兵尺牍》、《易翼》、《朱氏族谱》、《永思录》、《慈思录》、《编年纪事》、
《梦记》、《去吴》、《宦遊诗稿》、《话葩》等。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朱氏族谱》。

明朝崇祯庚午科举人、浙江金华府知府朱光(字海曙)在《续修朱氏族谱》的序言中说:
“吾族有谱……自吾叔中丞公�① 增而修之, 谱乃大备”。清乾隆年间桂东县典史朱履谦
在《五修朱氏族谱》的序言中说:“朱氏谱创修于中丞公”。由此可定,一修《朱氏族谱》
为朱童蒙所著无疑。

朱童蒙所修《朱氏族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查一修《朱氏族谱》的内容,主要有序
言、凡例、茔田、仪制、祭田、义仓义学义田、目录、纶音、列传、宗图等10个部分,其中
以序言、纶音、列传等三个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有很强的史料性,明朝末年的许多重大历
史事件,在序言、列传中都能找到佐证,特别是在莱芜历史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
在列传中有许多记载。如朱童蒙在《寿官公朱世禄传》中写道:“嘉靖壬子,邑有大盗纪尚
宾,聚众千余人……一夕,公归晚,道遇纪党,要于路,及识为公也,逻拜而谢死罪。乃以
二人前驱,恐其党之再误也。”此记载的即是:现羊里镇东土屋村北大山上的纪家寨,当时
号称“仁义大王”的纪尚宾在此揭竿起义、杀富济贫的真实情况。朱童蒙在朱世禄的传中写
道:“公邻孔氏,家素饶裕,纪来,昼劫其粮,率亦千余人,至则下令曰,以二人为朱大老
子守门,朱大老子好人,有误犯之者,磔以殉。”这些记载,对纪尚宾的壮举都是有力的佐
证。再如明末的白莲教起义,朱童蒙在《训科公朱世祥传》中写道:“会白莲左道乱兖,其
伪后红罗女逞其妖术,逆我天兵,杀人如麻。邑令征兵往援,公自投名籍,从戎。”再如对
嬴古城的记载,在列传中也能找到有力的佐证,朱童蒙在《朱世禄》传中写道:“祖居之朱
家庄……而移居于古城之前创立基业,古城距祖庄三里,至今为公之子若孙所居。”而对明
朝初年的人口大迁移,朱童蒙在《序言》中写道:“稽之吾族,自我太祖高皇帝�②定鼎之
后,吾莱僻在山区,兵火乱离,杳无人烟,极目尽蒿莱矣。故今土著者,十九为冀之枣强人,
而吾族亦为枣强人,盖国初所徙而隶籍者也。”朱童蒙的这些记述,使我们对明代的莱芜历
史有了一些了解。�
读《朱氏族谱》,始知朱童蒙的文章凝炼、句子简洁,真是惜墨如金。写人物传记,注
重真实、形象,唯妙唯肖。朱光在二修《朱氏族谱》“凡例”中写道:“列传载生前行事之
实,必传其真,如画家之写影,眉目稍有不肖,则非其人矣。谱列各传,悉出童蒙,耳犹得
闻、目犹得见者而敷衍之,非敢以文炫、以意作也。”如朱童蒙在《郡庠公朱绍传》中写道:
“绍,好刚使气,不可一世,稍有撄拂,即尊长贵倨亦必裂眥相逼。为文平常而喜人谀。”
他在《酒头三哥朱正脉传》中写道:“正脉,性嗜酒,初习文,卒坐酒废,有田三十亩,半
种黍,罄所获以酿酒。酒熟,饮无旦夜,或独倾,或拉客,不醉不休,其醉也■■焉……世
之升沉弗问也,人之是非弗问也,身之生死亦弗问也……每自命曰‘酒头人’,亦谓之‘酒
头三哥云。”从上述各传中可以看出,朱童蒙写人物传注重传其真迹,不妄加品题,不文过
饰非,尤其是不避短,可谓“还本人面目”。�
翻阅《朱氏族谱》,我们看到朱童蒙的文章有《朱氏族谱序》、《居士公墓》、《镇安
公墓》、《生坟》、《先世墓》、《仪制》、《义仓、义学、义田》、《居士公朱强传》、
《寿官公朱世禄传》 、 《大使公朱世威传》、《科训公朱世祥传》、《性山公朱卿传》、
《处士公朱绂传》、《镇安公朱绅传》、《三山公朱绶传》、《学博公朱纶传》、《郡庠公
朱绍传》、《酒头三哥朱正脉传》,共计18篇。今从中选录了4篇,并试加标点,以供欣赏。
�注释:�
①中丞公: 指朱童蒙, 因官居大中丞,故时人称其为“中丞公”,《朱氏族谱》中有
《中丞公传》。�
②太祖高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
附:朱童蒙遗著�
(一)朱氏族谱序�
族而谱之,溯源流、敦同姓也。故彭泽踟蹰于世疏,少陵防猜于盘餐,意念深矣。而世
之为谱者,类援遥遥之华胄,附悠悠之世祚。若见谓狄大将军之偶时,实可续梁公之后耳,
此其谬,作俑于玄亭之反骚,而效邮于虢州之倬系。即如明允永叔辈,犹且引高阳神禹以附
会之。噫,诬也,极矣。愚不肖,上之不敢虚证古哲,以漫夸诩;下之亦不欲近遗北枝,以
自菲薄。虽同源分流、人异世疏,而终不以行路视之也,则此谱能无叙乎?稽之吾族,自我
太祖高皇帝
定鼎之后,吾莱僻在山区,兵火乱离,杳无人烟,极目尽蒿莱矣。故今土著者,
十九为冀之枣强人,而吾族亦为枣强人,盖国初所徙而隶藉者也。始,吾始祖之入莱也,年
方十六,未有室,偕其母与弟而至,弟以殇绝,故名不传闻。先是途遇异人示之曰:“行去,
行去,见有丈二黄白草住焉。”及至城子县之西、羊里之东,有大枣一本,其下草长如异人
语,乃始芟莱占田,絓薪为庐,依于大枣而居之,一再传而成聚,名曰朱家庄。母卒,遂葬
枣树北数十武,后始祖亦附焉。迄今时逾二百余年,茔田之前,大枣尚在,虽近为雷火击破,
而其枝犹郁郁然、葱葱然,果实且累累然、离离然,庇荫之下,至绵远也。万历丁未,大水
游灾,为风伯所拔及。士忠生谨,谨生礼,是为吾高祖,尚未知文墨,但专精农务。至于强,
尤好阴行善,家仅糊口,而时周人之急,亦且稍稍驱子弟就家学矣。迨吾祖寿官公,益成先
德,更重儒业,故世泽所延,若乃吾大人为令,愚不肖,叨崇喈及他,为学博士与夫博士弟
子员者,四世而十余人,然皆上承吾祖崇尚经学之意也。于戏懿哉,谱之所载,生平行状虽
多湮没不记,而及今志述犹可存其大概,失今不叙,恐后世日以远、支日以繁,而行路视之
者众也,岂吾人木本水源之思哉。凡托吾祖宗之业而生着,所宜念矣,故更举其世近而行有
可述者,各为列传于后,以识不忘。�
时�
皇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春王正月�
七世孙童蒙谨序�

(二)镇安公朱绅传�
绅①,寿官公第四子,号次山,初淑人苟氏,梦白毛象载宝入门,已而诞公。公幼聪慧,
能文,髫年补邑庠,凡督学较必首诸生、食廪饩。有年,五战秋闱不得第。己卯穆庙②即位,
下恩诏,博选天下学宫士以充贡,邑备选者二十人,而公最少,洎试,公获第一,献之明廷,
养之胄监,一时天下名士无能出其右者。在畿在省,又一再战秋闱,败北而志益坚。苟淑人
以年髦,恐不及食公禄,强之仕,公乃勉谒铨曹,授元氏丞。未期,苟淑人卒,公哀毁骨立
葬祭如礼,一如昔之奉寿官公丧也。服除,复选曲阳丞,丞五年,清谨刻励,职司粮储,而
催科中寓抚字,且丝毫无所点染,以气节自持,不因卑官而从人鼻息。上之人,咸敬礼之,
亦无敢以卑官待公也。委摄县篆者五:曰井陉;曰阜平;曰隆平;曰饶阳;曰曲阳,随车所
至,吏畏民服。其佐曲也,尹吴,汴人,始有忤公意。公曰:“合则留,不合则去,吾岂恋
恋鸡肋者?”尹乃谢逊不遑。邑最苦赋不均,而其根本在田亩不清。公署,则为履亩而度之,
■弊田若千顷,虽诡射在豪右,不为少贷,邑民德之。邑故多窝访侦伺。邑长贰动静而力持
其短长,其渠魁则郭光辉也,从来令知而莫能除。公廉,其状闻于御史台,毅然絷逮以俟,
后竟毙之杖下,朋类且宵遯矣。署陉,春夏久旱,复大疫,公为民请赈,得允,公分别极次
二等,一一检阅,身至其地而授之银,毫不付里胥,人户借以活者数万计。又各立粥厂,随
处煮粥,以食饥民,其米薪皆于额外筹刮设处者也,及代士民哭而别之。绵水绘图作歌以赠。
署饶,饶多大泽,民惮于经理,反以水为患,公为区划,■洫蓄泄得宜,民至今利之。署阜,
阜蕞尔民犷悍,公化导多方,数月而民风渐移。巡访御史疏列公治状,荐于朝,迁陕西镇安
县令。镇安僻处商雒万山之中,民以煎矿为利,因而窃劫椎埋,盖眷眷多事矣。公下令禁私
採,而里闬敉宁俗健讼,胜则对簿穷究不休,稍不胜,匿之嵁岩林箐,大索十日莫能得,公
重惩而婉谕之,后亦稍息。镇安属商雒抚治道,道辖唯州一县四,凡百取给焉。参议李崎婪
甚求赂无厌,一日,巡历镇安,示意于公曰:“君廉吏也,慎勿以廉自任,本道固念知君,
恐不知者未必谅君也。”偶以诞日,公不具贺,遂诳列劣状,嘱御史劾公。以故左迁韩藩审
理,弃之而归。及抵家,闭门谢客,村居不入城市,唯督僮仆耕稼从南亩、问桑麻耳。公性
严格,家庭肃若朝廷。妇子嘻笑不闻户外,盛暑燕居亦正冠重裼,无懈容。诸子孙成立者亦
弗敢以不冠见也。至于待人则春风氤氲,饮人以德非意相遭,唯情怒理,遣不与之较。邻人
李大亮,酗酒侮公于门,公唯掩闭谢之,后亦驯化。睦族和亲,无不备至。侄正颜,其父亡,
■五岁,公抚之成立,且教之诗书。姊丈赵克配、蔺伯乾诸人家产宕费,伶仃无依,公收而
衣食之,终,厚治棺■葬埋,而养其遗孤,为之婚娶。其课子孙也,■■之资必从其厚,而
日用自奉蔬菜亦甘之。岁大饥,食指太繁,则鬻牛马、田园以供食。晚年,饘粥不充,鹑褐
不完,家徒四壁,此廉吏之下场头也。公直坦然自怡,曾不介意,唯时时诫谕诸子勤苦学问
而已。尝曰:“忆为今日岂不能为尔辈丰衣足食计,然古人云:‘积金以遗子孙,不若积阴
德于冥冥之中’”因手署门板云:“养子强如我,要钱作甚么?养子不如我,要钱作甚么?”
除夕守岁,椒盘淡寂,诸子有谢甘旨之缺者,公偶成《守岁》诗一章中有:“数年宦迹清如
水,累世书香富似春”之句,以慰之。公喜为诗,诗多近体,气味仿北郡李空同。万历庚戌,
童蒙成进士第,公微喜曰:“吾教子有效矣!”儿辈其念之。越五日,正对贺客举杯匕,忽
然不怿,伏枕而终,时年七十有八。�
注释:①绅,即朱绅,朱童蒙之父,号次山,隆庆二年贡士,任陕西西安府镇安县知县。
《莱芜县志》、《续修莱芜县志》均有其传略。�
②穆庙:即明穆宗朱载,年号为隆庆,1567年至1572年在位。

(三)三山公朱绶传�
绶,寿宦公最少子,以居近三山,故号“三山隐士”,幼能文,补邑庠诸生,己厌帖括,
乃弃去。日唯恬泊自怡,能歌讴,又善丝竹之音,更雄于酒,而不作酒人狂态。唯一室垂簾,
经年兀坐园中,手自莳菊栽莲,观其生意,以畅天真。人世豪华之事,不唯不入于心,亦且
不及于目。但与邻村赵临渠、赵凤岗及李南川兄弟诸长老为“率真会”,选相过从,时吾父
镇公解组来,亦邀入会。�

(四)学博公朱纶传�
纶,以明经充岁贡,拜茌平训导,寻迁日照教谕。性资谨饬、爱恬静。隆冬盛暑,不炉
不扇。道见小石,蹑足避之。且多俭朴,衣皆三,食不重菹。其攻举子业也,茹苦不自恕,
手不停披,旦昼应酬,至夜分犹呻吟不绝口。进而食廪,既又进而作养书院,受知邹颖泉学
使,所恨数奇不偶,��轲谬戾,几失复得,不及博一第绾半通之绶耳。其在茌也,鹾台督
学奖之曰:矩■■躬、名检诲士;曰:以俭为宝;曰:茹蓿自甘之。日照首敦厚道躬率多士
声,加上下二千石者,旌为“桥门宗主”云,仕而不辍乎学,日与圣贤为对晤。萧侍御观风
弟子员,首举之,行将大擢,而竟以疾卒于官。�[河阳朱长胜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