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阳祠堂文化

(2012-07-26 14:40:59)
标签:

朱长胜

分类:

河阳古村的祠堂建筑及文化探析

河阳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境内,距五云镇[县城]三十余里。村庄现有人口三千多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义阳朱氏,是一个罕见的千年血缘村。相传河阳始祖朱清源,曾任五代吴越国掌书记,为避五季之乱,偕弟南迁,看中了缙云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祖宗之根本,将祖居地河南信阳拆开,各取一字,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河阳。河阳山清水秀,民风古朴,一千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传统,他们崇尚礼教,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是缙云的名门望族。村庄中一溪两坑的水网系统,五纵四横的街巷布局,仍然保持着元代重建时的基本框架,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十几座朱氏祠堂,上百座“十八间”合院式民居建筑也保存得相当完好,依然散发着往昔的光彩。

一、河阳祠堂的概况

祠堂,是民间家庙的普遍称呼,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1]

在封建农业社会里,血缘以姓氏传承,同姓之人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宗族。为了凝聚和巩固这种组织关系,往往制定严格的宗法制度,而祠堂正是这种宗族力量的象征和核心,宗法制度的浓缩和物化。宋朝大儒朱熹在《家礼》中阐明了修建祠堂的目的在于“报本反始之心,尊宗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清雍正年间颁布的《圣谕广训》则号召全国“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在这种礼教思想的倡导和推行下,民间立庙造祠之风盛起,河阳也不例外,出现了祠宇林立,牌楼高耸的现象。

河阳的祠堂发育非常典型,这一方面表现在数量众多,另一方面表现在等级分明,规格齐全,记录着大量的古村历史、民俗信息。《义阳朱氏家谱·祠记》中就记录有朱大宗祠、圭二公祠、文翰公祠、虚竹公祠、荷公特祠、圭六公祠、丹崖公祠、哲六十七公祠、恒三公祠、玉天公祠、有周公祠等十五座祠堂。而实际上,河阳有祠堂十七座,现在尚存十五座。其中有祭祀始祖的总祠,如朱大宗祠;有各房派的支祠,如圭二公祠、虚竹公祠;有祭祀乡贤的特祠,如荷公特祠(孝子祠);还有后辈为感念先祖之间的人情义气而建的忠祥遗绩祠;以及十分罕见的女人祠堂——信女祠。河阳如此众多的祠堂,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家族兴旺,族支众多,每个房支都要建祠堂,数量也就多了。河阳素有“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称号,自公元932

年河阳始祖朱清源兄弟到河阳定居以来,千余年里整个家族足足繁衍了42代,人丁兴旺,并形成了圭一、圭二、圭六三大房支。二是财力雄厚。作为敬宗耀祖之地,祠堂既是供奉祖先神主排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也是执行家法族规,议事饮宴的场所,因此往往是村中建造得最考究、最精美的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不行。自清中期以来,河阳人通过经商办厂,凭借着靛青、土纸、粮食等生意,富甲一方。河阳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号称“一万穷”(家里有一万把田──相当于125

亩田──仍算穷)的“财主村”,有条件修建这么多考究的祠堂。

二、河阳祠堂的建筑特征

河阳祠堂在平面形制上基本相仿,大都为一进、两进的合院式布局,正房面阔少则三间多则五间,左右夹两厢,中间为天井。为了表现祭祖仪式的庄严,多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置,前低后高,主体建筑置于后部,有主有从。第一进为门厅,大门居中,左右两厢设马房或祭品库。第二进为正寝,即正堂和寝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正寝后部设神龛安放祖先神位。另外在院子的两侧或后部设置杂物院,作为伙房或官仓之用。河阳的祠堂外观大都较简洁,以高墙封闭。大门以石库门居多,门洞内窄外宽,呈八字,门檐悬挂题字牌匾。为增加观赏性,门头多用大量砖线脚或门罩作为装饰。作为建筑的“门面”,在遵循固有的形制外,大门呈现多样变化的特点,凸显出祠堂在村庄中的地位。与简洁的外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祠堂内部的华丽考究。高大雄伟的梁柱、规则一致的步架、雕刻精美的牛腿、雀替、花窗。有些祠堂里还设有戏台,戏台的出现是统治者加强宗族权威,使祠堂成为议事、公共集会场所的最好说明。[2]

1. 朱大宗祠
朱大宗祠是河阳朱氏的始祖祠堂,古时建在村左侧的石佛岭前。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战火,清乾隆十九年(1755)迁建于村东水口的黄碧山西麓。
祠堂地处全村的制高点,坐南朝北,站在大门前就能俯瞰整个村子。祠堂主体为两进的四合院,中轴线上布置有照壁、门厅和正寝,照壁和门厅之间形成前天井,左右开侧门。祠堂大门位于门厅明间,面宽三间,设高大的屏门出入。门厅和正寝均面宽五间,左右设夹室各三间,中间为主天井,门厅明间后部建有一座方形戏台。门厅和正寝的内部构架采用穿斗作法,柱子有一人合抱多粗,两丈多高,顶部不做轩棚,屋架明露,显得宏伟而古朴。门厅及天井四周檐柱外侧用硕大的木质牛腿来支承挑檐。牛腿绝对是整个祠堂最为华丽的部位,在高超的木雕工艺的精雕细刻下,八仙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正寝右侧还有三个侧间,作为官仓和安放支派神主之用,北侧有一个厨房杂院。1946年缙云县简易师范学校迁来河阳,在祠堂西首扩建了校舍,作为河阳小学。现在河阳小学已经迁出,朱大宗祠恢复为祭祖之所,定期举行大祭,场面盛大。

2. 虚竹公祠

虚竹公祠位于河阳村北头,坐西南朝东北,始建于咸丰九年(1858)。整个祠堂气势雄伟、造型别致,占地11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属于苏州祠堂的风格,可以说是河阳众多祠堂中最华丽的。因祠内建有一座画栋雕梁、飞檐翘角的八角亭,当地人又称其“八角亭祠堂”。虚竹公祠平面为两进院落,门厅、正寝面阔三间,两侧厢房各六间。门厅内有一座八角形戏台,正寝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内有小塘,蓄水以备防火之用。祠堂的主人朱虚竹靠经营土纸、靛青染料发家成为缙云首富。其子为显示家族的富有,特意选择了苏州祠堂的风格,以显其与众不同。祠堂内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木雕、石雕、砖雕技术高超,其中尤以戏台四根檐柱上硕大的木质牛腿最为夺人眼球,其上的财神、童子、狮子,凤凰,白兔、莲子等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祠堂的天井用上好的鹅卵石铺成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如梅花鹿、寿字,蝙蝠、莲花等。门厅大门外有一对青色石鼓,光滑异常,人称“户对”,与门楼上一对木雕合称为“门当户对”[3]。

3.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03),是为祭祀朱文周、朱翰臣父子而建。祠堂为两进三间布局,总面阔25米,总进深32
米,占地800多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主体部分由献厅、朝厅、夹室、正寝组成。正寝三间,左右夹室各七间,祠后还有一楼屋,正房七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祠堂大门外有一狭长的门套,内有两对约10米高的桅杆,柱头呈葫芦状,柱基一对为磉墩圆形,一对为方形。桅杆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一旦有人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自家宅院或家族祠堂大门左右对称地建造两根桅杆,以示表彰,非科举出身但成为上品官员的,也可在宗祠前竖立文武桅杆,以耀祖光宗。这样的桅杆河阳全村有30多对,说明河阳确实是人才辈出。文翰公祠现为河阳民俗陈列馆,祠内悬挂了众多古匾额,如大门门檐上的“义阳望族”、正寝中央高悬的“亢濮大宗”、天井四周悬挂“嘉义大夫”、“中书舍人”、“亚中大夫”等,都成为了解河阳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

4. 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又名孝子祠,是河阳孝子朱得三的己祠。祠堂建于清光绪年间,位于村关溏西侧,坐北朝南,略偏东,占地约1200平方米。由于建在梯形地块上,祠堂主体为一进三开间的四合院,但左右两侧结合地形建有不规则的侧院。祠堂的前院大门门头呈圆拱形,中间镶拱中石有很强的欧式风格,但却能与左右两侧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和谐共存。正寝的内部构架与河阳别处的祠堂不同,采用抬梁作法,横梁、斗拱、柱基上处处可见精美的雕刻纹饰,屋内所有横梁均是曲线优美的月梁。另外,祠堂木窗透雕工艺是一绝,窗格细如筛洞,手指不入,有的上面还刻有镂空的文字,如“好学力行知耻,入孝出悌亲仁”,正好与山墙偏门上的“入孝”、“出悌”相呼应,显示出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河阳祠堂的文化特征

河阳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族历史,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蕴含着浓厚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在祠堂的选址、营建、祭祀等方面,处处投射出富有个性的宗族文脉和朴素实用的家族智慧,使得河阳祠堂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1.“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个人、家庭的命运好坏总是与其宗族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的,作为宗族象征实体的祠堂,其择地、方位、布局关乎整个宗族的兴旺繁荣,必须讲究“风水”,做到建筑与山川形制协调,人与天道自然融洽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大宗祠更是需要经过风水术的“三法”,即“形法”、“理法”、“日法”,才能兴建,要“坐下龙脉、有形势、有堂局、有上砂、有结构、有明堂、有水口”[4]。在村落的规划布局中,祠堂也往往是重要的空间节点,多位于村庄水口或居住组团的中心。祠堂大门前建牌坊或照壁,形成祠坦,有的前面还建有水池。如朱大宗祠,古时建在村左侧的石佛岭前,后迁建于村东水口。祠堂并没有采用坐北朝南的朝向,而是结合河阳周围的山川形制和村落布局特点,坐南朝北,背靠黄碧山,面朝建阳溪上的双巷口,俯瞰整个河阳。祠堂依着地势渐次高起,门前有照壁和小广场,周围还竖立有10座石牌坊,建有公济桥、公济庙和碧山寺,形成了左拥右护的形势,体现了总祠的崇高地位。各房派的支祠则分布在村中各灵秀汇聚之地,成为各房派居住组团的中心,对村庄的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哲六十七公祠又名七如公祠,位于八士门内,其址在《义阳朱氏家谱·祠记》中被描写为“祠后脉接中锋,重重护送,岩山、碧山左右环抱,锦屏前列,带水潆洄,兼之塔山捍门,水口收紧,我公祠蟠踞中央,烟火万家,足供指顾,形胜天然无比,地灵人杰,后世子孙,当更有光大其门者”。[5]

玉天公祠位于村北的外仓园,祠堂坐西南朝东北,“前有屏风山对朝,后有玉卓峰拱卫”,“双港口流水护带而来,石桥头行人往去不绝”,“览胜者,恒流连不去云。离藻堂墨芬使者跋”。[6]

2. 宗法礼教的伦理观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既为“仁”之本,可见尊祖敬宗是多么的重要。[7]《礼记·祭统》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8]

天子尚要将“祭”礼置于立国治人之本,可见祭祀祖先,慎终追远对子孙们的重要意义。于是一代代的河阳人建起精美的祠堂,让祖先的神灵有安身之所;供奉祖先神主于大堂之上,让子孙们平日里勤加祭祀,永远铭记祖先的功德。正如《朱氏大宗祠记》中所写:“……以春露秋霜之感,将其爱存悫著之心,告慈,告孝,礼莫大焉!且因祀事,以会族属,群昭群穆,不失其伦。洞洞乎,属属乎,祖考如在其上,而子孙敬承于下,凡所为亲亲之道,胥于是乎在。”[9]

祭祖仪式是河阳祠堂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通过共同的祭祀活动来增强宗族成员间的同源意识和认祖归宗的凝聚力。笔者曾有幸观礼过在朱大宗祠里举行的祭祖仪式。当时整个祠堂香火缭绕,朱氏列祖列宗们的画像高高地悬挂于正寝中间,供案上整齐摆放着去过皮盖上大红章的整猪、整羊。在宗子的带领下,朱氏子孙一批批地向祖宗行三叩九拜礼,气氛庄严、肃穆。随后的全族家宴则是另一派景象,几十张圆木桌在祠堂里排开,族人按序落座,席间大家相互敬酒,互相祝福,其乐融融。(图5)祖先们的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但参与祭祀的人们就好像他们真的存在一样,而作为观礼者的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了整个祭祀活动的教化作用。

除了祭祀祖先,过去男子的成人冠礼仪式也要在祠堂里进行。河阳朱氏家规第一条就规定:“冠者,成人之始。三加之礼,无非慎始之义。择吉戴巾,当遵家仪,而行谒祠堂,拜父母尊长。”[10]另外,如续修家谱,决定族里的重大事宜等都是在祠堂里举行,家族中遇到喜事也是在祠堂里唱大戏庆祝,可以说,在祠堂里所发生的一切活动,都让家族成员体会到宗族的感召力。除此之外,祠堂的另一作用表现在: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来教化子孙,使之具有“仁”者“入孝出悌,泛爱亲仁”的品德。而对于犯错的子孙,祠堂则被作为“公堂”,是“祖宗神灵所依”的地方,有祖先对子孙的审视。族长在这里代祖宗立言,对犯错子孙进行惩罚,同时也对其他子孙警示告诫。如此,人人得以自律,成为“仁”者,村庄成为充满“礼”的理想家园。[11]

3. 简洁实用的审美观

祠堂作为光宗耀祖,彰显家族实力的地方,在它的建造上必是极尽华丽之能事,这点在河阳也不例外。但是,也许受到永嘉学派实用主义的影响,河阳人在祠堂的建造工艺、装饰手法上也处处透射出简洁实用的审美取向。朱大宗祠作为朱氏的始祖祠堂,按朱家“亢濮大宗”、“义阳望族”的身份,在建筑布局上却没有采用徽州或浙西宗祠的门厅—正厅—寝堂的三进作法,而是将正厅和寝堂合二为一成正寝,并且不做轩棚,让梁架结构明露。祠内的木雕主要分布于建筑中较醒目的位置,如廊下、牛腿、门窗、神龛等处,在表现内容上也力求简洁、自然,略带几分含蓄,并且在同一部位的雕饰也有简繁之分,充分体现了理财精明,注重实效,不显奢华的精神。祭祀缙云首富的虚竹公祠,算得上河阳最华丽的祠堂,其室内也并非满布雕饰,也是有主有次的。檐柱上的牛腿是雕刻的重笔,用圆雕、透雕手法雕刻有人物、花鸟、走禽等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前厅中堂廊下的雕刻略为次之,刻有“暗八仙”及“福禄祯祥”一类吉祥语。而两侧厢房的门窗却装饰简略,只是方格、蝙蝠、花草等简单图案。

结语

一个宗族要有凝聚力,就需要宗族成员之间具有浓浓的血肉亲情,通过在祠堂里举办的祭祀、倡学、议事、抚孤、恤寡、聚会和撰修族谱等各种活动,以求得宗族成员的团结,宗族力量的凝聚,宗族血脉的延续。河阳的古祠堂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遗产,其间所蕴含的追求“礼”的秩序与和谐的精神更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财富。河阳朱氏宗族之所以能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与其发育成熟的祠堂文化息息相关,这里的每一座祠堂都是村庄中最优美、最和谐、最神圣的地方,是感受儒家“亲亲”、“尊尊”之道的最佳场所。

注释:

[1] 冯宝英:“浙西宗族祠堂之探析”,《东方博物》,2006.1。

[2] 同上。

[3]洪铁成:《稀罕河阳》,中国城市出版社,北京,2005。

[4]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义阳朱氏家谱·祠记·哲六十七公祠记》。

[6]《义阳朱氏家谱·祠记·玉天公祠记》。

[7]《论语·子路》。

[8]《礼记·祭统》。

[9]《义阳朱氏家谱·祠记·朱氏大宗祠记》。

[10]《义阳朱氏家谱·家规》。

[11] 季欣:“‘礼’——徽州祠堂之‘ 伦理’理性”,《美与时代》,2006.1。


参考文献:

[1]《义阳朱氏家谱》,缙云,1995。

[2]洪铁成:《稀罕河阳》,中国城市出版社,北京,2005。

[3] 汪燕鸣:“河阳古村落社会属性的构成”,《华中建筑》,2008.2。

[4] 季欣:“‘礼’——徽州祠堂之‘伦理’理性”,《美与时代》,2006.1。

[5]李秋香:《中国村居》,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3。

【作者周斌,信阳,旧称义阳、申州,《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贞元(唐德宗年号)以后属蔡州。河阳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河阳现存祠堂15座。倘若加上拆毁的,即连确切数字也难以统计出来。据一位当年在河阳住过的“四清”工作组员统计,河阳共有祠堂30多座。

【资料来源金兆法《初识河阳历史文化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美化书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