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论写作有感

(2013-04-09 19:49:24)
分类: 读书观感

 

 

                         读古人论写作有感
 
今人谈写作,下笔千言,漫无边际,而不知其要旨。古人谈写作,寥寥数言,即可画龙点睛,发人深醒。
 
宋人苏东坡的名篇《答谢民师书》,写于逝世前不久,乃东坡一生写作之结晶。
 
文中提出:写文章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读苏轼之文,真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东坡还对汉朝人杨雄爱用艰深之辞提出批评。杨雄批别人写作是雕虫小技,一生自诩孔子再世,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好用晦涩之词。
 
别人批评他文章难懂,杨雄却说:“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必有杨子云,必好之矣”。后来,唐朝韩愈说,杨雄死了千年,后世仍无杨子云出现,故其
 
文章仍然无人爱读,可叹也。
 
笔者认为,要做到行云流水,必有感而发,且胸中已有一股气势,不写不快。如果无甚感触,无病呻吟,文章必有气无力,拖拖沓沓。文章围绕主题阐
 
后,该止则止,切勿拖泥带水,狗尾续貂。在此基础上润色,使之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文章要使人明白,切忌用生涩之词,卖弄学问。杨雄之事,可为借鉴。
 
清朝文人戴名世在写作方面,提出”割爱“之说。
 
他在《张贡五文集序》中,谈到他年轻时,在山里遇到一个卖药老人。谈到如何写作,这位老人说:“为文之道,吾赠君两言:曰'割爱‘而已。”
 
戴名世回到家中,将自己写的得意之作拿来一读,才发现,自认为很多“辞采工丽,议论激越,才气驰骤”的部分,”皆可爱也,则皆可割也“。这样
 
割下来,则一篇文章可保存者不到十分之一二了。
 
戴名世联想起西晋作家陆机的名言“苟背义而伤道,文虽爱而必捐”,也是说如有不符合道义之处,即使文句可爱也必捐弃之。
 
戴名世此后,将割爱作为写作之道。
 
”割爱“,字虽简而意深。“割爱”,可使文章去掉陈词滥调。留下的文字,即使不算字字珠玑,但却是精而又精,读之铿锵。
 
笔者读此文之后,也试行其道。每次写作,写稿时,可以洋洋洒洒,不拘一格。但稿成后”割爱“数遍。大到整段的文字,小到一词一字,能割则割,
 
果然效。一篇啰啰嗦嗦的文章,经数次”割爱“,”幸存者“读起来似乎字字有力,无字可去,这篇文章才算基本合格。割爱真乃写作之真谛也。
 
清朝曾国藩,在《复陈右铭太守书》中,也谈了对写作的体会,或可称之为写作戒律。大致如下:
 
1.作文戒律之首,就是不得剽窃。
 
2. 对于别人的褒扬,不要过份。至于贬人之恶,更须谨慎。
 
3.一篇文章之内,主题不宜多." 万山旁薄,必有主峰“。
 
4. 有的人见识不足,却喜欢用冷僻或晦涩的字句, 来吓唬读者。这也是作文一大戒律。
 
5.遵守以上戒律,方可下笔写作。写完之后,将文章读熟。反复思索,修改。 长声地反复吟诵,使文章气势如飘渺天外。词句曲折抑扬。
 
总之,遵循戒律。文辞愈简练,技巧就愈长进。再则,要激昂自己的文章气势,使之与古人的文章气势相仿。
 
笔者认为:当今学界,确有必戒之文风。
 
今人写作,不愿动脑。抄袭剽窃成风。一经查实,其文如粪土,其名如窃贼。
 
对人评价,不具实际。或吹捧至九霄云天,或贬至十八层地狱。
 
一篇文章,主题不明,东扯西拉,不知所云。
 
有的人见识不深,但喜好卖弄冷僻文字,以示风雅。
 
笔者认为:诵读,为此文之精要。每次写完文章,反复诵读,可发现文句不通不雅,文辞不精不妥之处,边读边改,使文章气势贯通,一气呵成,实为
 
文之要旨。
 
清朝人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一文中,对于文风有过精彩论述。
 
姚鼐把文风分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阳刚者,讲究的是气势如虹,一泄如注,令人激昂向上。
 
阴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阴柔者,讲究的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姚鼐在文中,将宋代欧阳修,曾巩列为阴柔派的代表。但是未指明谁为阳刚派的代表。
 
笔者认为,古代文人大家中,大致可划分如下:
 
阳刚派:孟子,李白,韩愈,苏轼,苏洵,王安石。
 
阴柔派:孔子,庄子,屈原,陶潜,杜甫,柳宗元,苏辙,欧阳修,曾巩。
 
有些作家的文风,二者兼之,时为阳刚,时为阴柔。故此种划分,也不尽然。
 
笔者认为,文章到此境界,无论阳刚,阴柔,已是大家水准。要成为文章大家,七分努力固不可少,三分天资亦不可无。
 
一般写作者,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望其项背。 虽一生一世笔耕不辍,未必能达到如此境界。
 
但心中有此标准,亦可自勉。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