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公元前3000年中国神农氏曾禁止孕妇进食鱼、虾、鸡和马肉,认为吃这些食物会引起皮肤溃疡。这可能是变态反应的最早记录。公元前一世纪卢克莱修(Lucretius)提出了“此人之肉为他人之毒”的名言,也已有了变态反应的思想。现在很多人认为变态反应的偏头痛,是在公元110年由阿雷特乌斯(Aretaeus)首先描述的。Galen(公元130~200)是另一个叙述偏头痛的早期观察家,他进一步观察到有些人常在某种花草面前打嚏,虽然他对其中的变化并无任何概念。
在第5世纪巴比伦的经典著作Talmud一书中有治疗疑由鸡蛋过敏引起的肠胃症状而给患者以逐渐增加小量蛋白的记载。这和现代的食物脱敏疗法恰相符合。在早期犹太文献中,有许多食物的限制和禁忌,提示所观察到的反应,是属于变应性质的。“哮喘”这个名词首次见于Hippocrates的著作,他的第64格言“头痛患者饮牛乳是一件坏事”,证明他对于变应性更应有进一步的认识。
以后虽然没有记载,但知识在逐渐发展,直到16世纪我们发现更多有关变应性观察的记载。Galen早期观察到的关于花草果木对于某些个人的影响,又为Botallus(1565),Van Helmont(1600)及Binningerus(1673)所观察到。10年后Ledel和Hunerwold与1690年代的De
Rebeque和Riodlin倾向于玫瑰花引起喷嚏发作的学说。Willis于1621年第一次提出某些食物能引起哮喘发作。Timaeus(1667)和Scott(1776)记载哮喘是由于吸入吐根的“恶臭”所致。
在1633年2月的一个冷天,当Samuel
Pepys经过公园时突然发作哮喘。这次发作是否真的由于寒冷引起无法确定,但被认为是变态反应的早期例子。随后Bouron于1863年报导了一例由寒冷引起荨麻疹和晕厥,在1872年Blaehez出版的医学文献中又有由寒冷引起荨麻疹的经典性记述。
第一个由血管注射外来蛋白而死亡的过敏反应的正式文献报告,系Dennis在1667年发表的,那是一个精神病人,因第二次输入牛血而死亡。死亡的机制当时并不明了,直至1875年证明动物血清可溶解人类红血球时始被了解。
1819年伦敦John
Bostoek报告一个眼和胸部周期性疾患的病例,事实上就是他自己的病史。他对于枯草热症状过程的叙述是很典型的,兹摘录其中一段:
“大杓在每年六月初或中旬出现下列不同程度的症状。眼内先有温热和充满感,开始循眼睑边缘,特别是内角,稍迟即波及整个眼球。起初除有轻度发红和流泪外,眼的外表很少变化。不久逐渐加重,以至极端奇痒和刺痛,伴有一种犹如小尖物打击或刺入眼球的感觉。此时眼睛极度发炎并分泌大量稠厚幸粘液……。”
“在这种症状消失后一周或十日,头内感觉充胀,特别是在前额部;继以鼻部的刺激,在不定的同隔时间产生猛烈的阵发性喷嚏。除此以外,尚有胸部紧迫感和呼吸困难,伴以咽门和气管不适。胸部并无疼痛,但感觉吸气困难,声营嘶哑和不能大声讲话。”
9年后Bostoek宣读了第二篇论文,其题目为“夏季枯草热”(Catarrhus
aestivus),在这篇论文中Bostock首次用“枯草热”这个名词。至1836年John
Elliotson在进行花粉实验后发表一篇论文,提议该病是由于对花粉敏感所致。1867年Charles
Harrison Blackley应用皮肤试验后,正式证明草的花粉是枯草热的基本原因。
在1903年德国汉堡的W.P.Dunbar受到Bostoek和BlaokIey工作的鼓励,而证实了他们的观察,即某些草的花粉可产生枯草热。大致在同一时期,Richet作了一个关于变态反应的重要实验报告。几年以前,他曾在印度洋旅行,对于接触水母而发生荨麻疹有深刻的印象。在法国他继续进行实验,将从海葵(Sea anemone)[一种荨麻刺(Stinging
nettle)的提取物注射于狗内,发现第一针完全无害,但是经过一定的时限后注射第二针,可产生严重的毒性反应,甚至足以致命。Richet及其同事Hericourt和Portier,将他们的观察与由于采用新发明的白喉抗毒秦而产生之严重反应的增加联系起来,并提出至今还是有效的基本概念:(1)第一次注射外来物质是无害的,再注射就可能有害,甚至致死;(2)在两次注射之间必须有数日的同隔。为此他提出过敏性(anaphylaxis)这个名词,意即“不受保护”,而与“预先保护”或预防(Prophylaxis)相对比。
Clemens
Von Pirquet观察到在人类中第一次注射天花疫苗或马血清数日后进行第二次注射时,发生同样的现象,他主张用“变态反应”(allergy)而不用“过敏”来表达这个现象,因为无论何种原因,这是情况的改变或反应性的改变。自他在1906年提议用变态反应这个名词后,现在医学界和一般群众中,此名词已被广泛采用,虽然其他的名词仍在经常不断地提出来。
变态反应的原理被阐述以后,变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就有了惊人的发展。1911年英国Noon将花粉或其提取物放于轻度擦破的皮肤上,看到了过敏性患者的皮肤反应。这一发现由Freeman所证实,于是Freeman又开始用皮下注射花粉治疗枯草热病。1915年Cooke在美国报告用此法治疗144例枯草热的桔果。1912纽约的Sehloss又用食物作皮肤试验对一个小孩进行观察。
1914年Osler提出,原来Quincke在1882年所叙述过的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于过敏。早在1888年,Osier在他的许多血管神经性水肿论著中,曾偶然强调该病常伴有肠绞痛、恶心和呕吐,这样他为肠胃变应性打下了基础。因而进一步推动了Rowe所作的排除性食物(elimination
diets)和食物变应性的叙述,这在过去30年变应性学领域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皮肤变应性学中,欧洲的Jadassohn和美国的Sulzberger及Wise等早为知名之士。Jadassohn在1896年创造了斑试验,应用于一位对汞敏感的患者。以后差不多在医学每一个领域中,变态反应都被描写为可能的病原性因子。所以,我们见到泌尿生殖系统的变态反应在泌尿科杂志上叙,变应性关节病在矫形骨科杂志上讨论,变应性偏头痛和癫痫在神经科刊物上论述,而心脏血管和眼亦被认为是发生变应性的部位。近年来胶原疾病亦认为与变应性有关而进行研究。
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生命的程序是没有中断的,它的规律也不会停止。无疑地,变态反应在活的有机体之生活力上起着重耍作用。至于扩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尚不知道。只能说,毕生致力于实验室研究的人们和允许他们作临床估价的有经验的医师们,将对困扰着人类的不明了的疾病继续坚持和寻求一个答案。这些不明白的疾病,在变应性学中是很多的。关于变应性的原因、机制及其治疗和处理的改进,需要知道的还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