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结肠梗阻(Ogilvie综合征)
假性结肠梗阻(pseudo—colonic
obstruction,PCO)又称肠道假性梗阻、慢性原发性肠道假性梗阻综合征、慢性假性肠梗阻、慢性肠道假性梗阻、慢性特发性肠道假性梗阻等,是一种有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而实际上结肠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的综合征。可以是急性(麻痹性肠梗阻)或慢性(复发性)发病。1948年Ogilvie首先报道,我国何亮家等1965年也曾报道4侧,从此引起了外科医师的重视,近年来报道增多。
(一)病因
PCO病因不明。Dudley曾将此病分为3类,病因不明;继发于已知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肺炎等;由于持久的低血压或缺氧影响大肠运动功能所致。对于急性肠道假性梗阻,临床上已早有认识,但对于PCO则往往由于认识不足,而导致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手术,给病人增加身体上与经济上的负担,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1.继发性PCO可引起的PCO疾患甚多,最近Golladay详细综述有44种疾患,如结缔组织病: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发性肌病: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内分泌病:黏液性水肿、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神经病:帕金森病、巨结肠、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淀粉样变性;药物:酚噻嗪类、三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物、可乐定等;其他:如空回肠旁路手术、空肠憩室病、精神病。
2.原发性PCO 本病少见,无明确病因。有人提出该病主要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nuras综述文献共有9组61例家族型原发性肠假性梗阻病例报道,其中6组经遗传学研究证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外3组未有证实其遗传性。其发病机制如下。
(1)平滑肌的结构缺陷或代谢缺陷:一些PCO的病理检查可发现肠肌层有肥厚,有的萎缩而被胶原纤维代替,可使肠肌电异常,直接影响肠肌收缩、松弛和蠕动。
有人认为胃肠肌和心肌一样,都有一定的起搏点,若胃肠手术损害了“起搏点”,造成平滑肌电的异常,便可导致肠功能紊乱和延缓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
(2)与肠壁平滑肌蠕动有关的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胃肠平滑肌的神经介质以β受体为主,平时呈松弛反应,副交感神经可兴奋肠肌的收缩,而交感神经则使平滑肌受到抑制。不少报道这类病人的肠壁内神经丛无异常,但有人在尸解中发现有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数目的减少,而且残存的神经节结构也有改变,因此,认为这种改变影响肠壁平滑肌功能。Sullivan等根据病人的小肠平滑肌对于胆碱能药物、抗胆碱酯酶制剂及某些胃肠道激素反应良好,故认为此病系由于肠壁植物神经传人途径的选择性受损所致。
(3)胃肠道激素及肠道分泌细胞的作用:激素对于胃肠道运动正常调节作用尚不十分明了,但药理学研究表明,缩胆囊素及有关肽类,舒血管肠肽、胃泌素及P物质可引起肠道收缩,而胰泌素与胰高血糖素则抑制之,因此推测某些胃肠道激素分泌障碍可导致本病。有人认为,血清前列腺素E水平的提高可刺激肠收缩,造成腹泻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吲哚美辛可缓解其症状。而前列腺素E可使本病缓解、细菌过度生长和可引起脂肪痢,抗生素可暂时改善肠道功能。Blane等认为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蜡质样色素沉着症,可能是造成肠蠕动减退和脂肪痢的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本病的确切机制仍未明,很可能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些病人可同时有胃肠道以外的平滑肌器官如膀胱受损,有时还并发先天性肾脏发育不全或肝左叶萎缩,这些都说明其病因可能是多源性的。
(二)病理
1.原发性PCO的病理学改变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及膀胱平滑肌退行性变、萎缩和纤维化等。平滑肌细胞内空泡形成,肌层纤维增生,纵行肌较环形肌受侵犯明显。纵行肌变薄,十二指肠最显著,有些肠黏膜变平,立方细胞的胞浆和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均增加,黏膜下层有轻度水肿及纤维增生。若发现有平滑肌萎缩者称家族内脏肌病,本病肠系膜神经丛及小肠肌间神经丛部分萎缩。Schuftier发现,在一个家族型病人中,小肠平滑肌正常,但食管、小肠和结肠的肌间神经丛退行性变,1/3神经细胞内含有环形嗜伊红物质,细胞核内有包涵体。此种包涵体在电镜下由排列不规则的细丝组成,它不是病毒,也无界膜。脑、脊髓、脊神经节以及腹腔丛神经节都含有相同的核内包涵体。
2.继发性PCO的病理改变肉眼可见盲肠、右结肠或全结肠(少数)高度扩张,肠壁菲薄,前结肠带和浆膜撕裂,黏膜突出,肠壁溃疡、出血、缺血坏死和穿孔,少数可见盲肠扭转。组织学检查除可见黏膜出血、坏死、溃疡和黏膜下静脉血栓形成外,无其他异常。但有时可见肌细胞空泡变性和肌层纤维(平滑肌型)或神经细胞膨大,神经丛细胞浸润,轴索变性、减少(神经型)。
(三)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964岁),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均可罹患,无种族差异。有程度不同的反复发作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及腹胀等,无便秘及肠鸣音增多,病人由于肠道吸收功能障碍,造成肠内容物停滞,肠腔内细菌过度繁殖,损害肠黏膜,而有肠道吸收不良表现如贫血、消瘦、维生素缺乏等。
临床上若梗阻仅限于十二指肠,则类似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限于空肠时称为空肠综合征;仅限于小肠者称为原发性小肠假性梗阻;仅限于结肠者称为结肠假性梗阻,又名Ogilvie综合征。
此外,病人还有自主性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如体温调节障碍、神经性膀胱症、瞳孔放大和电解质紊乱,吞咽困难者少见。许多病人经多次手术,有的症状反而加重,最后死于衰竭。
腹部X线检查:胃一般正常,可能有排空延迟;十二指肠过度扩张,Treitz韧带位置较正常为低,在未排除真性梗阻之前,应避免行钡剂造影检查。腹部平片可见自食管到直肠的任何一段肠腔扩张,有的仅限于小肠或大肠,或仅限于十二指肠而类似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有时胃、小肠及大肠均受累。这些表现难以与真性肠梗阻区别,但在明显扩张的肠管中液平面不多,甚至没有液平面(肠宽度在7.5~17
cm之间,多数>12
cm),或仅有与之不相称的小液平面,有助二者区别。
纤维结肠镜检查既能确认有无梗阻性病变又能采取组织活检,如能到达结肠肝曲则可吸出肠内气体,从而达到减压、防止盲肠缺血穿孔的治疗目的。但操作须熟练,镜检时尽量少注气,以防肠穿孔。如有肠缺血穿孔或腹膜炎,应禁作此检查。Vanek等提出镜检查前1
h用等渗盐水(约1
000 m1)缓慢灌肠,洗出肠内成形或黏稠粪便,便于内镜下观察肠内情况,行抽吸减压,以避免盲目插入造成肠穿孔。
胃肠道测压及动力学检查:某些病例有食管压力的改变,如蠕动消失、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异常,但在进食时松弛或有胃、小肠、大肠等动力学改变。有人测定膀胱的运动功能有改变,胆囊对脂肪餐的收缩反应可能消失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征诊断不易,常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原发病等因素,x线检查见肠腔扩大超过7 cm而无其他肠梗阻的机械因素,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等可诊断本征。主要应与机械性、动力性、缺血性等肠梗阻鉴别,下列几点有助于与真性肠梗阻鉴别:在真性肠梗阻时极少有远端大肠或直肠胀气。肛门指诊或直肠窥镜检查,若直肠内经常存在粪便,则有助于假性肠梗阻诊断。常无便秘及肠鸣音亢进,或虽有便秘但常伴有间断的不同程度的腹泻,梗阻症状频繁发作,有缓解期但症状不能消失等均有助于诊断假性肠梗阻。
(五)治疗
由于PCO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种治疗效果均不满意。
1.药物治疗效果均不大理想。临床曾试用过乌拉坦胆碱、新斯的明、胃复安、泛醇、乙酰胆碱、甲氧氯普胺、吲哚美辛、前列腺素E、苯苄胺以及酒石酸胆碱等均无明显疗效。近年来应用全胃肠促动力药西沙必利获得良效,每次5
mg,每日3次。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所致的腹泻,可应用氟哌酸和氨苄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有的病人在腹泻减轻的同时而腹胀却趋于加重。对长期频繁发作的病人,全胃肠道外营养可能是维持生命的唯一方法,一般用25%葡萄糖和5%氨基酸的混合液,加上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但不含脂肪。全胃肠道外营养应持续至胃肠道症状消失后3周。
2.手术治疗多数主张应尽量避免手术治疗。在上述治疗期间应仔细观察,动态估计病情变化,经48—72
h治疗病情无改善的急性病人,或出现右下腹压痛、腹膜炎、盲肠直径>12 cm、结肠镜减压不成功或失效,多次复发、无法除外机械性梗阻者,或有盲肠穿孔者,均需行手术治疗,进行剖腹探查。Bardsley和Chaimoff等曾建议做盲肠造口术或经盲肠的回肠造口术及小肠移植术,但因尚有问题,故未被广泛采用。
摘自:赵华,皮执民主编,胃肠外科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