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级文物太阳宫,此太阳宫非彼太阳宫

标签:
太阳宫 |
分类: 建筑艺术 |
太阳崇拜
太阳星君,古代俗称为“日神”,台湾地区称之为“太阳公”或“太阳菩萨”,为自然崇拜之神。太阳为众阳之宗、记岁时之准,而太阳为恒星,故以“星君”称之。民间传说太阳星君面貌丑,不愿让人看见他的面孔。早在炎帝神农氏时,已有其相关的祭典,《拾遗记》内载:“炎帝神农筑圆丘以祀朝日”,尔后,尧帝命官以春分朝日、秋分饯日。
南京到北京,两座太阳宫
北京曾有多座太阳宫,如在原左安门内,法藏寺之西,建于明代嘉靖,清顺治五年重修。每逢旧历二月初一太阳诞辰,开放庙会,庙垣已日久倾圮。还有一处位于朝阳区西北部,东起十字口村,西至土角楼,北邻太阳宫北村,南与西坝河村接壤。村内原有一座古庙,供奉太阳神(大明神),称太阳宫,后以称村。太阳宫村迤北为太阳宫北村,因位于太阳宫村的北部而得名。太阳宫北村的西北是龙道村,传说,唐太宗征伐高丽,路过此地。“道”亦作“到”。封建时代,皇帝被附会为天上的神龙,并不奇怪。
南京也曾有过多处祭祀太阳的场所,光绪年间南京士绅在府西街的江宁府城隍庙东首还曾建有一座太阳天尊神殿,可惜早已不存。目前称为太阳宫的有两个——玄武湖东侧的和河西的。前者是现代建筑,形似半个太阳而名,是一大型全封闭的室内文化健身活动中心;后者则很有历史渊源。
棉花堤滨江公园的太阳宫
河西太阳宫旧址位于原上新河镇棉花堤江滩路上,距离原上新河镇政府驻地西0.5公里,原南京市公安专科学校后。
明代以来,上新河一直是南京地区主要的木材集散地,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奉旨出使西洋,也利用上关江滩堆积木材、鸠工造船。清代,从川、湘沿长江而下的皇家贡木,也都在上新河改排屯木。故上新河北河口至三汊河一段江滩被称为“宝船滩”,北河口沿江一带被称为“皇木场”。举凡南京宫殿、官署、民居建造,所用木材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通过水路运至,首先寄存在上新河以及附近的长江江面上。集结于此的木材,一部分在南京就地销售,大部分由此再转运到镇江鲇鱼套、扬州仙女庙,再销往江南和江北各地。南京的上新河与武汉的鹦鹉洲齐名,成了当时大江南北木材的重要集散上新河的外地木材商人很多,分为江西帮、湖南帮、湖北帮等,各帮占据一块江面,停靠木材。这种情形从明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
因木材怕火,常遭火灾,清初的湖南、湖北的木材商们为祈求火神免灾赐福,而共同集资兴建了太阳宫,供奉祭拜太阳神(火神)。太阳宫坐东朝西,面向大江,原占地6万平方米。太平天国时,木业萧条,太阳宫香火不断,后遭火灾,焚毁殆尽,虽经重修,但规模远逊于前。
清末重建后规模缩小一半。抗战沦陷时,曾有日军驻扎于太阳宫,因一匹战马病死,强行屠杀7个中国人。1938年1月至5月,南京红卍字会在上新河一带收尸记14批,共8450具。其中2月8日葬于太阳宫457具。1944年秋日军又放火烧毁太阳宫。抗战胜利后,顽强的湖南、湖北帮商人再次重建太阳宫,这是第三个太阳宫,即现所见民国时期建造的太阳宫,主体格局依旧。
现存太阳宫占地仅有5000平方米。原有宫门、厢房已不存在,仅存殿房5间,八角亭二座,带有中西合璧的色彩。大厅以迎面墙壁上装一面直径2米的太阳形状的窗为神,镶嵌五彩玻璃,阳光透窗照射到香炉上即为“神灵”,意喻太阳。大殿大厅木质结构,四周有走廊,前廊有圆柱12根,后廊有圆柱10根,殿前有木门9扇,每扇宽1.10
米。殿顶为方形平面水泥瓦,四面披水。大殿深8米,宽20米。大厅前面两侧各有1亭。八角亭由
1983年1月太阳宫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说1983年2月7日公布为雨花台区文物保护单位);棉花堤滨江公园的太阳宫2006年6月10日公布为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