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生理学之父——哈勒
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奠定了生理学基础。至18世纪,生理学开始向纵深发展。被称为近代生理学之父的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1708~1777),生于瑞士的柏伦(Bern),在他的著作《生理学纲要》一书中研究了呼吸运动、骨骼运动、胎儿的生长发育等,重点研究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在哈勒以前,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只限于罗列简单的现象观察,而且还笼罩着浓厚的迷信色彩。18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神经系统依赖某种液体的存在而发挥作用,这种液体通过神经到达肌肉时,使肌肉膨胀,肌肉膨胀促使肌纤维短缩,从而引起肌肉收缩。哈勒研究发现,肌纤维在受到刺激时发生收缩,刺激消失后,肌纤维又可恢复正常。他将肌纤维这种特殊性能称为刺激感应力,而且还发现心脏、肠道等器官也具备这种刺激感应力。哈勒指出,肌纤维只要受到轻微的刺激,就可产生明显的收缩,只要有肌纤维存在,肌肉就可维持运动。肌肉运动除具备这种固有的刺激感应力之外,通常也接收来自神经中枢某种力量的支配,这种力与刺激感应力相似,不受意识的支配,即便在动物死去之后,也可通过试验证明这两种力的存在。他发现,皮肤和某些脏器组织本身没有感觉功能,只有借助神经才会产生感觉。他认为一切神经集中于脑,大脑是神经的中枢所在,这一结论是他在大量损害动物脑神经的实验观察之后得出的。他还认为脑皮质是完成大脑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脑髓质是灵魂所在。可见,18世纪的医学研究依然弥漫着迷信色彩。
我国近代生理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中叶,随着临床医学西方生理学被传入中国,最早的是1866年广州博济医局附设的南华医学校开设生理学等课程。
最早的解剖生理学专著当推英国的合信与中国人陈修堂合译,1851年出版的《全体新论》,这部书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就内容看,仍然以解剖学为主,不过书中也涉及到生理功能的一些简要介绍。
目前所见最早的国内所用的普通生理学教材可能是1902年由包尔培、廖世襄等译,经当时的总理学务大臣审定的《动植物生理学》,书中内容通俗简单,学术水平较低,内容很浅。此外还有丁福保编写的《生理》,以及谢洪赉编写的中学教科书《生理学》等。清末在医学校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文生理学教科书要数《哈氏生理学》(Hamilton
Handbook of Phyicology W.D.),该书最初由传教士医生高似兰等译为《体功学》,于1906年出版,后又有根据不同版本多次翻译再版。
1913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了新大学规程,其中规定,大学医科中应设有“生理学”和“生理学实习”,农科中应设有“动物生理”和“植物生理”,理科中的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中应设有“生理学”。到了20年代中期,有些普通理科大学才开设了水平较高的生理课。随着国外学有所成的学者陆续归国,生理学师资不断得到充实,不少优秀人才被条件好的学校(包括教会学校)聘用,以取代外籍教师,他们在国内生理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各学校的生理学课堂上只讲授理论而无实验。直到1925年,林可胜从美国回国后,国内才率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了实验课。
为了推动生理学的发展,1922年,协和医学院的外籍教员发起并创建成立了“中国实验生物医学会北平分会”(The
Society of Experimentfal
Biology and Medicine,Beiping Branch),在该校任职的部分中国教员也参加了该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后来,一些留学回国的学者认为,应当成立自己的学会,把中国生理学事业发展起来。于是,1926年2月27日,由林可胜提议,中国生理学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宣告成立,林可胜被选为第一届会长。该会还决定创办学术季刊《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ase
Journal of Physiology)。至此,中国不但有了生理学教学、研究,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和刊物。同时,中国学者出色的工作逐渐取代了在华的外籍学者,在中国生理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战难等原因,中国的近代生理学经历了非常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生理学基础十分薄弱,但我国学者的早期工作为后来的发展积累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