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集锦》唐·王维《杨柳观音》赏析

标签:
杨柳观音杨枝观音转轮王三十三观音王维 |
分类: 宗教 |
《中国书画集锦》唐·王维《杨柳观音》赏析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悲,手持杨柳净瓶,普救人间疾苦,并有三十三应化身。其中第一化身即为杨柳观音,民间流传的杨柳观音,一手持扬杖,一手托净瓶,以此拂洒人间,消除烦恼垢浊,成为最常见的观音化身形象。他的画像和塑像随处可见。
画中菩萨交二足全跏趺吉祥坐位,头戴化佛宝冠,颔首垂眸,俯视前下方,垂发敷于双肩,耳佩圆形耳珰,耳边缯带下垂。颈部绘“三无碍”纹,上半身均为袒裎,佩戴项饰、璎珞、臂钏、腕钏等,其上多镶嵌宝石。着红裙,周身飘带蜿蜒,珠光宝气,高贵典雅。
画中观音右手食指拇指相拈,作说法印,并执杨柳枝,左手托净瓶至胸前,是谓杨柳枝观音化身相。值得注意的是菩萨面颊部以淡红色晕染,唇上蓄小髭,昭示为男尊。
右侧有题画诗:
慈悲普现群目前,谁其苦难相纠缠,空山冥冥月映泉,愿同观者心超然
天宝五年弟子王维制
杨柳观音,亦称杨枝观音,三十三观音之一,系以杨柳为三昧耶形之观音。这位观音是千手观音诸手中的杨柳手化现而成的,据说她瓶中的杨柳枝可消除身上之众病,故又称药王观音。根据《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所载:“若欲消除身上众病者,当修杨柳枝药法。其药王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唯右手执杨柳枝,左手当左乳上显掌。”
显而易见,杨枝观音是以手执杨柳枝为其特征的观音像。关于杨枝观音的起源,最早在唐代所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末尾,提到杨枝观音的名号。有人认为杨柳观音起源于西域,据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讲,西域习俗,每日以杨枝细条剔齿,熟嚼枝头以净牙,称齿木。根据《五分律》中所言:“嚼杨枝有五功德,消德、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当地有这样的礼节,向贵客赠齿木及净水,以示祝人健康无灾,事事顺心。所以请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由此慢慢发展,逐步成为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器。另外,古代印度,人们认为杨枝可以消灾除病,如不空三藏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中,讲到千手观音的四十二个大手臂中的一个手执杨枝时说,身患种种疾病者,应手执杨柳枝诵念真言。据认为,杨枝观音的出现应当与此有关。还有人认为杨柳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以杨柳喻佛法的兴旺发展。关于“杨枝”《毗尼日用切要》认为:“杨有四种,皆可梳齿也:一白杨,叶圆。二青杨,叶长。三赤杨,霜降叶赤。四黄杨木,性坚致难长。今成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在一些译经人的笔下杨枝演变成杨柳,于是,同时又有了杨柳观音手执杨柳之说。不过,杨枝观音、杨柳观音又有一微小的区别:手执杨枝者为杨枝观音,持垂弯柳枝者为杨柳观音。
观音男变女相之谜
在佛书中,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大太子,名不眗。既然是太子,当然是男性。他成佛后成为“西方三圣"之一。据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者。他就会“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所以称为“观世音"。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在魏晋时代。但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在中国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观音传入中国之初,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堂,在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中,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南北朝时期的木雕等,观音形象种类很多,但大多是以男身出现,容貌清秀,体格刚健,甚至还留有两撇小胡子,女相色彩极少。南北朝以后,特别是在唐五代以后开始出现女性化态势,至宋初则几乎完全变成女性菩萨模样,其形象、面庞妩媚秀美、姿态端庄华贵,又不失稳重的气质。
男观音怎么变成女观音了呢?
作者链接: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兼音乐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做太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来回长安,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职。40岁后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中被强迫做伪官,乱后一度被贬,后升至尚书右丞,卒于官。故有王右丞之称。晚年淡漠世事,笃诚奉佛,常焚香独坐,成为“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故有“诗佛”之称,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提。王维诗歌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诗歌多游侠、边塞题材的作品,风格豪放慷慨,意气风发。后期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山水田园,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的诗歌意境独特,想象新鲜,刻画细致,语言凝练,艺术成就极高。《山居秋暝》《渭城曲》等是其诗歌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后世谱曲为《阳关三叠》,是著名的送别诗。
王维多才多艺,最初在京城的官职大乐丞就是主管宫廷音乐。他不但精通音律,而且能歌善舞,也是名噪一时的歌舞艺术表演家。《旧唐书?文苑》中说:“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意思是王维对《霓裳》非常熟悉,从一幅画中即可看出是演奏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有人组织乐工依图演奏,丝毫不差。王维对书画也有极高的造诣,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整首诗的意思是,王维认为自己前生投错了胎变成诗人,他觉得自己上辈子应该是画家,所以今生才会抛不掉画画的兴趣,偶尔也被当代人赏识。可见,王维非常重视他在绘画上的天赋,也一直以画家自许。苏东坡对他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