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隐逸传·宗炳传赏析

标签:
卧游畅怀宗炳 |
分类: 生活常识 |
宋书·隐逸传·宗炳传赏析
《周易》说:“天地闭合,贤人隐去。”又说:“避世隐居则无烦恼。”又说:“应该把隐居看作高尚的事情。”又说:“隐士是很纯真圣洁的。”《论语》说:“隐士有七人。”用“作者”来称隐士。又说:“子路碰到荷蓧丈人,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又说:“圣贤之人首先是选择地方居住,其次是避免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又说:“虞仲、夷逸,隐居而敢说话。”这些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称呼也不一致,请允许我们来阐述。“隐”这个词的意义,是指行迹不露于外,思想主张不被外人得知。至于千年以来没有什么新闻,不出一个圣人,则是大贤大德的人自己隐藏起来,把自己降到和凡人同等的地位,行为仅限于保全身心,远离灾祸罢了,不必一定要住山洞睡岩石,虽然隐藏了以往的品行,表现出另一副模样,接近了最高尚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全世界都看不见,全人类都不听说的。像这些人,怎么肯在颍水边上洗耳朵,明明白白地做出这样俗气的事情。逃避社会,避开尘世,就是贤人。针砭时弊,有一定的避世的原因,仅仅知道义就是隐蔽自己的主张,这不叫做藏身。至于巢父的名声,就像用来称呼他的大号,就是“裘公”,因为有可以传颂的事迹,他的隐居就像《论语》中荷蓧丈人一类的隐居,而非贤人的隐居。贤人的隐居,是把自己隐藏得更深一些,荷蓧丈人的隐居,则仅仅是避开社会上的人。他们的行为不同,心中的想法也不一致。自己的运气不好,知道不可能飞黄腾达,隐居种田,反而可以显示出超尘脱俗的高姿态。没有运气,所以隐居,隐居的行迹不明显,用避开人的方式来隐居,使人一下就看出了隐士的面目。形体上的隐居被称为隐者,道德思想上的隐居被称为贤人。有人说:“‘隐者’和‘隐’的不同,已经听说了;‘贤者’和‘贤’相同,不知它们区别在什么地方?”回答说:“形体隐居和隐蔽思想、主张,说起来相同但是实际上不同,贤人和贤者相比,可以拿亚圣来说明问题,以此作比,它们的区别也许可以分辨。至于高尚人的和隐者,避时、避地、避言的人和独居之人,以及隐姓埋名而隐居的人,都是独往独来的人说法,虽然汉阴的书不再流传,河上的名声不再显扬,也不会不激励贪婪和庸俗的人奋发自强,身负重任,一往无前。”陈郡人袁淑汇集后来无名高士的事迹,写成《真隐传》一书,受传闻的影响,和真实的情况相距甚远。贤人仍然活着,事迹不可不真实。现在著录《隐逸》这篇列传,把“贤隐”的位子空着,其他一般的人,大都是“逸”而不是“隐”的。
宗炳的长子宗朔,南谯王刘义宣的车骑参军。次子宗绮,江夏王刘义恭的司空主薄。三儿子宗晤,郢州治中。小儿子宗说,正员郎。
史臣说:“那些独来独往的人,性格都多少有点偏执、耿直,所以不能剥夺他们的理想,使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意志。要借招贤纳士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定要使他们信服。如果让他们遇上值得信赖的君主,遇到太平盛世,他们怎么会放荡于湖海之上,隐遁在乡村之中,游历于山林之间呢?他们大概是因为不得已才这样的。”
可见古人便看得很清楚,虽然《周易》中认为“避世隐居则无烦恼。”,但其实避世隐居的人往往比那些混迹红尘的人烦恼更多,忧虑更深。惟其烦恼更多,忧虑更深,以致到了无法忍耐与克制的程度,所以才遁迹尘世,与松竹泉石为伍。也就是说,这些隐居的入,并不是对世态人情无动于衷的人,恰恰相反,正是至情至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