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庄巷31号温葆深故居流变往来同业机构小考

标签:
评事街绫庄巷地名温葆深 |
分类: 建筑艺术 |
绫庄巷31号温葆深故居流变往来同业机构小考
南京绫庄巷31号古建筑是清中期组群建筑,为清仕宦世家的一幢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整个院落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布局紧凑,古朴典雅,占地面积611平方米。当年建筑颇为宏敞,前门开在绫庄巷,后门开在大板巷,前后七进,一层建筑均为三开间进深七檩,每进均为双厢房厅堂院落,有漂亮的跑马楼、戏台、花园等陈设。门厅两侧竖有赐衔牌十二面,面文有“宗人府丞、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经筵讲官、头品顶戴、太子少保、一品夫人”等。宅第大门有对联:“归田进忠爵;重晏赴琼林”。大厅则有慈禧下谕由专人书写的楹联:“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大厅西间为书房,规格较大,轩增加了房屋的进深,梁柱雕琢,环境清静舒雅。书房外有一小院,原种芭蕉、桂花,清风徐来,扑面幽香。树边有小井一口,直径约三十厘米,井水清洌。高大的封火墙立于东西两侧。楼后有一小土岗,惜字亭坐落其上,现已荡然无存,但周围建筑和地形,基本还能看出一些带有花园、山丘的大宅院格局痕迹。
岁月流逝,旧居曾被多个单位使用,今仅存前三进,500多平方米。主体三进总称厅房,依次前造、中堂、暖屋(因有楼即称暖房楼),结构轮廓依然可见。头二进均三间,后进四间。一进前厅楣有砖雕,花饰为鹿、鲤鱼、水草、莲花等,雕刻细致精美、栩栩如生。门厅已改为通道,约有六七米长,通道两边为民居。再往里走,是水泥铺就的院子。中进为七架,,前有船篷轩,面阔三间十三米,进深10.6米,高7.5米,檐下花板和替木上的挑梁头都施以彩绘,梁两端雕刻鲤鱼头,外露前檐;后进为五架楼房,上下两层均为四开间,并有凌空架设与楼梯对称的披厢。小楼有木栏杆环绕三面,在迎面的梁上,还有精致的门雕和窗雕。所有厅堂和落地长窗都有具民族特色的雕刻,厅的大梁两端饰有多层翅翼的雕刻花板,既有人物造型,也有花卉祥云和飞禽鱼类等图案,落地长窗镶嵌彩色玻璃,极其精美有致。挑梁头上雕刻着的类似于鱼龙变化纹的兽头,也可看出该建筑非同于一般的民宅。
该建筑在1982年文物普查中曾被误认为是两朝帝师翁同龢故居,其实应该是咸丰、同治两代帝师——南京人温葆琛的故居。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的江宁陈诒线所著《金陵园墅志》中记载:“钟山草堂在绫庄巷,上元温翰初户部肇江(温葆深之兄)罢官后所筑者。肇江与弟叔宫保葆深为诸生时互相师友,致仕归不忍离居。葆深增筑春树轩于草堂侧。朝夕吟咏,年余90,皆各名其诗集行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出版的卢前所著的《冶城话旧》中记载:“温氏宅第在绫庄巷……大门联日:‘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
温家大院后来开始渐渐破败下来。新中国成立前,大院数度易主,一度改为慈善堂,用于外医、售药之用,后再改为惜字会会址。作为多个行业公会及组织机构使用。
民国11年(1922),由众志复善堂分出,地方士绅魏家骅(清翰林)、戴玉昆集资兴建慈善会善堂建筑位于绫庄巷31号。建筑整体以中式为主,融以西式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温家大院归为公有。1980年代初,南京玻璃钢厂发展第三产业,在此处开办了绫庄旅社。2006年4月,该建筑修葺一新,经白下区民政局批准,再改为白下区金榜老年公寓,并对外开放,成了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理想场所。
绫庄巷31号古民居于1984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被列为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链接:
温葆深(1800-1888),原名肇洋,原名温葆淳,字子函,号明叔,嘉应州松源堡(今梅县松源镇)人,寄籍上元县。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举人,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曾官至宗人府府丞、礼部、户部右侍郎、经筵讲官、紫禁城骑马。道光二十年(1840)出任福建学政:光绪二年(1876)正月因病辞去户部右待郎;光绪五年(1879)重赴鹿鸣宴,钦加头品顶戴太子少保衔,夫人张太夫人封为一品夫人。他是清代咸丰和同治两朝皇帝的老师,日侍讲席,恪尽职守,口碑极佳。温葆深习文擅书,曾任钟山书院、惜阴书院主讲,著有《春树斋杂著》《春树斋丛说》《中西星命丛说》等。
绫庄巷31号南京广利善会
1919年10月1日组织成立南京广利善会。1919年4月经南京市社会局立案,6月5日经南京市社会局审核许可发证。1936年5月南京调查整理委员会进行调查整理。理事长蒋汝正,理事傅钧、翁思贤、李豫、戴师铎、王泽南。会员有41人。会址设在南京绫庄巷31号。
南京市洋厘业职业工会
1927年10月24日组织成立南京市洋厘业职业工会。1930年10月20日经市社会局立案。1931年2月8日经南京市党部审核许可。1935年3月30日第二次改组。常务理事王钧荣,理事冯佐君、王钓保、李向成、汤金山,候补理事王延生、陈天智,监事李松林、王少山、陈大平,候补监事汤云龙。有会员51人。会址设在南京绫庄巷内。
绫庄巷南京市慈善会
原名称为“南京慈善惜字会”。1922年8月组织成立。同年8月经南京市社会局立案。1931年3月经南京市党部审核许可发证,改称“南京市慈善会”。1936年5月经南京市调查整理委员会进行整理。常务委员王兆祥、濮叔和、舒语诚,执行委员周特璋、曹渭卿。监事王瀚州、戴锡彬、傅澄波。会员有32人。会址设在南京绫庄巷。1946年7月改名为“博济慈善会”,供奉孔子。
南京市棉货业同业公会
1931年3月组织成立南京市棉货业同业公会。同年1月经南京市党部核实许可,南京市政府立案。1934年6月改组。1936年5月检查调整。主席舒语诚,常委杨耀堂、王仲卿,执行委员潘云卿、陈柴绶、王瑞书、马维发。会员有21人。会址设在绫庄巷慈善会事务所。1946年4月9日和4月30日在南京改组成立为棉花商业公会和纱商业公会。会员分别有83户和51户。以陈锦华和王仲卿分别为负责人。同年6月18日经南京市社会局核准立案。会址设在南京许家巷39号和安品街10号。
绫庄巷31号南京市地方自治研究会
1933年10月8日组织成立南京市地方自治研究会。同年3月27日经南京市党部审核许可发证,11月3日经南京市社会局立案。常务理事甘鋐、蒋汝正、曹葛仙、傅选青、李勒、王诚彰,理事黄日轩、邱丹侯、田耀南、潘哲人、蔡曲五、韩渐宣、端木卿、舒敦甫。监事于缉文、胡启阀、夏荣圭、冯斌甲、夏仁沂、程调之、汤尧丞。会员有177人。会址设在南京绫庄巷31号。
绫庄巷南京市棉线带商业公会
1946年4月3日在南京成立南京市棉线带商业公会,会员有94户,以王琢吾为负责人。同年6月18日经南京市社会局核准立案。会址设在南京绫庄巷。
绫庄巷31号南京市私立博济慈善堂
1947年5月,私立博济慈善堂在南京成立。有会员16人。举傅澄波为负责人。同年经南京市社会局核准立案。立案证书字号为善字22号。会址设在南京绫庄巷31号。
绫庄巷31号南京市虹桥学校同学会
1947年8月在南京成立南京市虹桥学校同学会。会员有53人。举吴养松、王子舆、周沛然等为负责人。同年经南京市社会局批准备案。立案证书字号为社字50号。会址设在南京绫庄巷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