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六朝御花园——华林园

(2020-10-06 00:27:37)
标签:

华林园

分类: 建筑艺术

南京六朝御花园——华林园

    华林园始于三国东吴,毁于陈亡,为贯穿六朝的一座皇家宫苑。华林园位置,大体西起中科院南京分院西侧,东至公教一村东侧,北界“台城”,南迄北京东路以南。

    华林园原系东吴太初宫苑城东部的一个花园,位于今成贤街一带,东至珍珠河,西达进香河,面积很大,可供3000骑操练,花园内有殿堂,殿堂之间垒石造山,点缀奇花异卉。后主孙皓执政时(264--265),在园内建昭明宫,殿堂几十处,规模之大超过了太初宫,在殿堂之间的山上还建有楼阁,饰以珠宝,并开凿“城北渠”,引后湖之水入园内天渊池,终年碧波绿水不断。东晋时,晋成帝司马衍(326342)修缮东吴宫城改称建康宫,此时华林园南至宫墙,东西北三面均筑有苑城(《六朝事迹编类》)。苑城又名台城(《景定建康志》),今市府后及残存于鸡鸣寺北的一段城墙,为华林园之北界,当时华林园规模已相当大。园内林木翳然,殿内诸沟萦流回转,昼夜不息,山水城林融为天趣,是帝王消遣行乐处。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谓左右日:“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六朝事迹编类》)。天渊池是华林园主要景区,有祓禊堂、流杯渠。

    南朝时,华林园又是帝王“听讼”之处。《宋书》载,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即四次。车驾幸华林园听讼”。又孝武帝规定每年三临华林园听讼。刘宋第一次整修华林园是公元423年,少帝刘义符“兴造千计,费用百端,币藏空虚,人力殚尽”、“穿池筑观,朝成暮毁,征发工匠,疲及兆民”、“开列市肆,亲自酤卖”、“开渎聚土,以象破冈埭,与左右引船唱呼以为欢乐”(《南史》)。到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华林园又一次大规模整建,《宋书》载:“是岁大有,筑北堤,立玄武湖于乐游苑北,兴景阳山于华林园。”负责此次整建的统监是造园大师张永,所有建设和添置皆由其裁定。张永善于保留原有好的部分,如保留下东吴的仪贤堂(中堂)、天渊池、祓禊堂和流杯渠等景区,新建景阳楼、芳春琴堂、清暑殿、华光殿(宴殿)、华林阁、竹林堂(歌舞娱乐处,四周栽有蔷薇等花木,见《广群芳谱》)、含芳堂(讲学处)等楼阁堂馆,并应用园林艺术手法丰富园内地形,扩建景阳山景区。经张永整建的华林园,格局基本确定。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据说华林园景阳楼梁拱间有紫气,又长嘉禾、生连理荷花,视为吉祥之兆,遂改景阳楼为庆云楼,清暑殿改嘉禾殿,芳春琴堂改连理堂。孝武帝时,华林园内花木极盛,广植梅花。因此,引出了一个梅花妆的故事(见南京市花——梅花条)

    齐代,华林园小有添改。《六朝事迹编类》载,齐武帝时因深宫后苑,花木繁盛,以致宫人听不到建康宫鼓声,故在景阳楼上添置景阳钟,以便宫女闻钟声起床梳妆打扮,所以又叫催妆钟。又添建层城观,齐武帝每年七月初七使宫人集此,是夕穿针以为乞巧,故又叫穿针楼。此时,所献奇花异卉皆多植于此。《建康实录》载:“益州刺史刘悛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因晏玩尝,咨叹:此柳风流可爱,甚似思曼少年”。蜀柳今已毫不稀罕,古代却视为珍品。

    梁时,武帝与吏部尚书到溉赌棋,到溉家无长物,遂以其书斋前的一块一丈六尺长的奇僵石和一部《礼记》为赌注。结果武帝赢了,把石头从秦淮河畔到溉家移植华林园华光殿前。是日,纵都下人士到华林园观看此石。武帝晚年,笃信佛教,在鸡笼山麓兴造同泰寺,“穷竭帑藏,造大佛阁七层”(《六朝事迹编类》),并纳入华林园内。又在景阳山上建观天象的通天观,观前起重阁,阁上重云殿,下光严殿,殿当街起二楼,右朝日,左夕月,阶道绕楼九转,极其巧丽(《六朝事迹编类》)。正当梁武帝要当和尚,开无遮大会时,侯景起兵攻进建康,掘北堤引后湖水淹台城,华林园遭到“十不遗一”的大破坏。

    陈初,华林园得以重建,陈后主时再行大整修。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孔贵嫔建造了以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为主体的三组建筑群,“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其窗隔、壁带、悬楣、栏槛之类,皆以沈檀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丽皆近古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晓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陈书》)。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台城,陈后主和张、孔二妃嫔藏于井中(今鸡鸣寺东北角下胭脂井)被虏,华林园与建康城一道被隋兵焚为灰烬,“以销金陵王气”。从此,经六朝经营,历时341年,享誉古今的华林园从南京大地上消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