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宝成贤小筑,大师的小手笔

标签:
杨廷宝胡卓然成贤小筑延晖馆 |
分类: 建筑艺术 |
从民国最高学府的中央大学到探究天文奥秘的紫金山天文台,从气派森严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到北极阁上宋子文的“茅草屋”,大半个南京城的民国建筑都出自他手,他就是和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大师,人称“南杨北梁”的杨廷宝。
大师的一系列大设计被载入史册,可鲜为人知的是,杨廷宝在南京还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小手笔”——位于成贤街104号的住宅“成贤小筑”。正是在这栋不起眼的黄色小楼中,许多建筑设计从一张张设计图变成现实。
大师的一系列大设计被载入史册,可鲜为人知的是,杨廷宝在南京还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小手笔”——位于成贤街104号的住宅“成贤小筑”。正是在这栋不起眼的黄色小楼中,许多建筑设计从一张张设计图变成现实。

小筑
南京城市史研究者胡卓然告诉记者,在杨廷宝82载的人生中,除了童年和出国的岁月,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南京度过。
杨廷宝1901年生于河南南阳,20岁赴美留学。1927年,学成归来的他应邀加入当时中国最大的民办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基泰工程司总部迁至南京后,杨廷宝也来到南京,直至抗战爆发。
据杨廷宝的女儿杨士英回忆,1946年10月,避居重庆的杨廷宝回到南京,买下成贤街104号这块地。此地原有住宅,因毁于抗战战火,当时仅存地基。由于当时战争刚结束,加上5个儿女、老母亲和保姆等一共9口人,花钱的地方多,杨廷宝于是亲自动手设计建造,“这个房子可以算是现在的经济房,很便宜就盖起来了,盖的时间也很短”,一家人于同年年底搬入。
此前有人认为,与大师动辄浩大的建筑项目相比,这栋小楼只算是“小品”,因此得名“成贤小筑”。
“其实‘小筑’是一个古时候已有的固有名词,多指环境幽雅的小型别墅,这是民国时期很普遍的命名方式。”胡卓然告诉记者。
“杨廷宝设计成贤小筑的这一时期(1946年国府还都之后),另设计有北极阁宋子文公馆和孙科住宅‘延晖馆’。这是三栋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成贤小筑是经济型住宅,仿村舍造型的宋子文公馆是山居休闲别墅,利用屋顶水池隔热保温的‘延晖馆’是具有现代化新颖设计的居住别墅。”胡卓然认为,职业生涯里主要设计公共大型建筑的杨廷宝,驾驭这些不同风格的住宅设计可谓游刃有余。
如今,这里成了杨廷宝故居纪念馆。门上现有“杨廷宝故居”金字牌匾,两侧挂有“报国心凝建筑”、“济川德誉海天”对联。
杨廷宝生前喜爱植物,院内因此植有松树、椿树、枇杷树等,高大苍翠,浓荫如盖。院内还有水井一口,用于浇灌院内的花草树木。
“成贤小筑”主楼坐北朝南,为西式风格二层楼房,木门窗,红色平瓦屋面,米色灰粉外墙,墙身为明城墙等旧材料建造。
一楼西侧的客厅与餐厅相连,布置紧凑,现在成了展览馆的主要展厅,陈放着杨廷宝生平介绍展板以及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等。东侧的书房里陈列着3000余册国内外建筑书籍——杨廷宝下班后总会在这里看上一两个小时的书。由于上个世纪电力系统不是很发达,经常遇到停电,杨廷宝为此还准备了一盏煤油灯以备不时之需。如今这盏煤油灯依旧放在书桌左角,仿佛大师才离开不久。
二楼的卧室是杨廷宝和夫人陈法青的休息之所,卧室里摆放着两张床和两张书桌。卧室的采光非常好,每张书桌都配置了明亮的大窗户。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杨廷宝和陈法青都喜欢阅读,为了不打扰彼此的休息,因此才做了这样的设计。
此外,小小的卧室还别有洞天,拉开里侧的一道不起眼的小门,一个隐形的储藏室出现在眼前,里面有衣柜和通向阁楼的楼梯。阁楼顶灯的开关正好在上楼梯的右手位置,走上去一伸手就可以碰到。杨廷宝在设计中的人性化考虑由此可见一斑。
和建筑里简约的陈设相比,卫生间反倒成了最奢华的部分。在大多数家庭还在采用公共卫生间的上世纪40年代,杨廷宝在卫生间里设置了大浴缸、洗面池、抽水马桶,这种卫生意识在当年看来颇为前卫。

设计
在杨廷宝故居大门左侧的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用烫金字体刻着《成贤小筑赋》,短短百余字列举了杨廷宝在南京主持设计的一系列建筑。
位于中山陵广场东南的音乐台就出自杨廷宝之手,音乐台主要用于孙中山先生纪念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1932年秋动工兴建,1933年8月建成。
杨廷宝利用中山陵东南角前低后高的天然坡地,作为音乐台的露天观众席,用大片的草坪代替了石台阶,四季蹲坐皆宜。外圈设计一道半圆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花架、花坛和坐凳。花架爬满紫藤,花坛里百花竞放,花架后绿树环绕,富有诗情画意。
舞台整体上采用了古希腊式设计,但底部却是中国古建筑常见的须弥座,顶部雕有云纹花饰、龙头、灯槽,显得古色古香,而台下开辟的月牙形水池,既有西方古建筑的风味,可汇集全场雨水不致淤积,又可养植莲萍,美化环境,可谓“一举三得”。
在大建筑物细节的把握上,杨廷宝也是匠心独运。在设计中央医院时,杨廷宝仔细研究了国内外大小医院的设计,他发现医院清洁工在扫地时,墙角处都很不好打扫。因此,杨廷宝将医院所有的墙角都设计成圆弧形,并以光滑的水磨石打造,成了当时国内医院中独一无二的设计。
胡卓然告诉记者,杨廷宝的职业生涯以设计大型公共建筑为主,设计的住宅很少。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处住宅和之前本报介绍过的百步坡翁文灏公馆外,还有武夷路李士伟住宅,这是南京现存的五处“杨式住宅设计作品”。
李士伟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1933年2月起任南京中央医院妇产科主任。公馆主楼高二层,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小简瓦铺顶,外墙青砖勾缝。外部屋顶、檐口、垂花门罩等细部处理,让建筑外观具有民族式样。从胡卓然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来看,杨廷宝在设计武夷路公馆时还考虑到李士伟妇产科医院的需要,公馆的一楼设了治疗室和候诊室。
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