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

(2020-03-24 13:43:07)
标签:

纯阳体质

脾虚

消化

肠道生态

分类: 医疗业务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纯阳体质,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脏腑娇嫩,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营养需要量大,尤其在婴儿时期,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以及消化器官的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完善。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消化道功能也常处于紧张状态,储备力极低,因此,在受外界条件影响时,极易引起消化和营养紊乱。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

    消化道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口腔

    婴儿口腔狭小,舌宽而短,上腭穹窿,齿龈粘膜有皱褶,上、下唇粘膜有许多园形小突起,咀嚼肌与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这些都有利于婴儿吸吮。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且生后三个月以内,唾液腺分泌量少(5080mld,成人10001500m]d),粘膜较干燥,易受损伤,故不能用布类擦拭口腔,以免损伤粘膜而引起感染,由于淀粉酶含量少,对淀粉类食物消化力薄弱。三、四个月以后唾液分泌量开始增多,每昼夜200ml五、六个月后显著增多,淀粉酶含量也相应增加,对淀粉类食物的消化力也随之增强。婴儿吞咽唾液习惯尚未形成,故三、四个月以后的婴儿,尤其是出牙时对三叉神经的刺激,常出现生理性流涎现象。

    ()

容量较小,新生儿约3035ml,六个月时约200ml岁时约250400ml(成人约2000ml),故婴儿宜少量多次进食。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小儿开始站立行走时,渐变为垂直位。胃壁肌层及弹力发育欠佳,尤以底部为甚,胃的缩窄性蠕动较弱,贲门括约肌较松弛,而幽门发育良好,此外,婴儿的吞咽肌群的功能易于紊乱,所以婴儿容易发生溢乳和呕吐,且易患幽门痉挛。

小儿胃消化液的成分与成人大致相同,但其所含消化酶浓度及胃液酸度均较低。即年龄愈小,胃液的pH值愈高,例如3个月内胃液的pH值为58437个月为4949个月以后为376,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接近成人(成人为15,--20)

小儿出生时胃液内即含胃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凝乳酶及脂肪酶,但酶的浓度较低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有作用,其最适pH2,当pH4时作用几乎停止婴儿期胃蛋白酶活性低下的情况下,乳内蛋白质需组织蛋白酶分解为肝和胨,组织蛋白酶的分泌量约与胃蛋白酶相等

    胃液中各种消化酶如凝乳酶、解脂酶在pH偏高时活性最大。可见婴儿胃的消化能力虽然较弱,但消化乳类的能力尚较完善,尤其是消化人乳的能力较好,母乳中也有脂肪酶,这也是人乳喂养儿较少发生婴儿腹泻的原因之一。

    ()

婴儿肠道相对长于成人,新生儿肠管长度与身长的比例为8.3,1岁为6.6,16岁为7.6,成人为5.4这一特点有利于小儿的消化和吸收:由于空、回肠系膜成人宽而薄弱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黏膜下组织松弛肠的活动范围较大,易产生肠套叠、肠扭转及疝。婴幼儿肠粘膜通透性较高,加上口服耐受机制尚不完善,消化不全的产物、毒素及病原体易于透过肠粘膜而进入血流,引起感染和变态反应,所以在严重肠道疾患时,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肠液所含各种消化酶与成人相同,但其活性较差。以后,随着小儿饮食种类的复杂化,这些酶的功能才逐渐增强。乙状结肠和直肠均较长,故小儿易发生便秘。直肠粘膜与粘膜下层结构疏松,肌层发育不良,故易发生直肠粘膜脱出。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小儿因唾液分泌少,所以淀粉主要在小肠内经胰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后,再经小肠内的各种双糖酶分解为单糖。出生后3个月内的婴,若喂以淀粉类食物,不易全部消化,大粪便排出

蛋白质的消化小儿胃液酸度较低,胃蛋白酶活力不足,所以蛋白质的消化也主要在小肠内进行,经胰蛋白酶分为多肽类及部分氨基酸,多肽类又经肠肽酶分解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

脂肪的消化小儿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亦主要在小肠内完成。母乳喂养儿除了有肠胰脂肪酶外,还有乳汁的脂肪酶,共同分解脂肪为甘油及脂肪酸,而人工喂养儿缺少乳汁脂肪酶,所以脂肪分解不完全,粪便内易出现中性脂肪球的脂肪酸。

肠内群的特点

胎儿以及刚出生新生儿的胃肠道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和用具等经口、鼻和肛门等进入胃肠道最后主要在结肠定居和繁殖,边繁殖边排出体外,形成一个复杂、恒定且不致病的生态系统这些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的细菌种类及其比例受饮食情况的影响,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为主,喂养以大肠杆菌为主。正常菌群对肠黏膜的正常发育有显著影响;同时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双歧杆菌能分泌各种酶,将不溶性蛋白、脂肪和糖变为可溶性,以利新代谢;双歧杆菌促进铁、钙和维生素D吸收,防止佝偻病;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还可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正常菌群不仅是抗原,而且具有调节产生抗体的B细胞和T辅助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功能,产生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肠内细菌绝大部分在结肠和直肠内,十二指肠和小肠上部细菌很少,胃内几乎不含细菌。正常肠液的pH值为8,有利于消化酶的活性,而不适于细菌繁殖。当消化液分泌减少或食物不全分解时,酸度增加,细菌可上升至小肠上部繁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和中毒症状(即内源性感染)

    ()肝脏的特点

    小儿肝脏相对地较成人大,约占体重的4%,而成人只占2%;并且小儿胸廓的发育较腹内脏器相对地较慢,故健康小儿肝脏可在肋缘下触及,3岁以内于肋缘下152cm,部分小儿至5岁左右仍可触及,但光滑、柔软,边缘较锐,且无压痛。肝脏富有血管,故感染、毒素或循环障碍均可导致肝脏郁血肿大。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受损伤后组织修复能力较强,故肝硬化、肝昏迷相对地较成人为少。小儿肝脏的屏障及解毒机能较差,感染时易招致全身中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