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

标签:
纯阳体质脾虚消化肠道生态 |
分类: 医疗业务 |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
容量较小,新生儿约30—35ml,六个月时约200ml,一岁时约250—400ml(成人约2,000ml),故婴儿宜少量多次进食。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小儿开始站立行走时,渐变为垂直位。胃壁肌层及弹力发育欠佳,尤以底部为甚,胃的缩窄性蠕动较弱,贲门括约肌较松弛,而幽门发育良好,此外,婴儿的吞咽肌群的功能易于紊乱,所以婴儿容易发生溢乳和呕吐,且易患幽门痉挛。
小儿胃消化液的成分与成人大致相同,但其所含消化酶浓度及胃液酸度均较低。即年龄愈小,胃液的pH值愈高,例如3个月内胃液的pH值为5.84,3—7个月为4.94,9个月以后为3.76,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接近成人(成人为1.5,--2.0)。
小儿出生时胃液内即含胃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凝乳酶及脂肪酶,但酶的浓度较低。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有作用,其最适pH为2,当pH为4时作用几乎停止。婴儿期胃蛋白酶活性低下的情况下,乳内蛋白质需组织蛋白酶分解为肝和胨,组织蛋白酶的分泌量约与胃蛋白酶相等。
婴儿肠道相对长于成人,新生儿肠管长度与身长的比例为8.3倍,1岁为6.6倍,16岁为7.6倍,成人为5.4倍,这一特点有利于小儿的消化和吸收:由于空、回肠系膜成人宽而薄弱,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黏膜下组织松弛,肠的活动范围较大,易产生肠套叠、肠扭转及疝。婴幼儿肠粘膜通透性较高,加上口服耐受机制尚不完善,消化不全的产物、毒素及病原体易于透过肠粘膜而进入血流,引起感染和变态反应,所以在严重肠道疾患时,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肠液所含各种消化酶与成人相同,但其活性较差。以后,随着小儿饮食种类的复杂化,这些酶的功能才逐渐增强。乙状结肠和直肠均较长,故小儿易发生便秘。直肠粘膜与粘膜下层结构疏松,肌层发育不良,故易发生直肠粘膜脱出。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小儿因唾液分泌少,所以淀粉主要在小肠内经胰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后,再经小肠内的各种双糖酶分解为单糖。出生后3个月内的婴儿,若喂以淀粉类食物,不易全部消化,大多粪便排出。
蛋白质的消化,小儿胃液酸度较低,胃蛋白酶活力不足,所以蛋白质的消化也主要在小肠内进行,经胰蛋白酶分解为多肽类及部分氨基酸,多肽类又经肠肽酶分解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
脂肪的消化,小儿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亦主要在小肠内完成。母乳喂养儿除了有肠胰脂肪酶外,还有乳汁的脂肪酶,共同分解脂肪为甘油及脂肪酸,而人工喂养儿缺少乳汁脂肪酶,所以脂肪分解不完全,粪便内易出现中性脂肪球的脂肪酸。
肠内菌群的特点
胎儿以及刚出生新生儿的胃肠道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和用具等经口、鼻和肛门等进入胃肠道,最后主要在结肠定居和繁殖,边繁殖边排出体外,形成一个复杂、恒定且不致病的生态系统,这些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的细菌种类及其比例受饮食情况的影响,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以大肠杆菌为主。正常菌群对肠黏膜的正常发育有显著影响;同时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双歧杆菌能分泌各种酶,将不溶性蛋白、脂肪和糖变为可溶性,以利新陈代谢;双歧杆菌促进铁、钙和维生素D吸收,防止佝偻病;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还可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正常菌群不仅是抗原,而且具有调节产生抗体的B细胞和T辅助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功能,产生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肠内细菌绝大部分在结肠和直肠内,十二指肠和小肠上部细菌很少,胃内几乎不含细菌。正常肠液的pH值为8,有利于消化酶的活性,而不适于细菌繁殖。当消化液分泌减少或食物不全分解时,酸度增加,细菌可上升至小肠上部繁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和中毒症状(即内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