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儿“螳螂子(颊脂垫)”要不要挑割?

(2020-02-22 19:37:51)
标签:

颊脂垫

颊脂体

螳螂子

螳螂嘴

妒乳

分类: 医学史

新生儿“螳螂子颊脂垫”要不要挑割

题记:古之人有言醫者意也用之妙一心于阴阳,和于术数,神明变化,意想所至,适合病情,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规矩者。斯医也可司一方之命,能起九死之生,其道不极重欤。然医学有深浅,即医工分上下,望闻问切,同此视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医之内分诸科,莫不皆然。

摘要:

新生儿吃奶要靠吸吮,他们的腔结构也正适合吸吮的需要:腔较小,硬腭穹窿不显著,舌头短而宽,贴住硬腭,几乎充满整个嘴巴,腔内的黏膜有很多横行隆起的白色皱襞,两颊还长着两块坚厚的脂肪层——颊脂体。颊脂体结构有利于吸牢奶头,有利于乳儿吸吮动作的进行,故又称吸吮垫。有些新生儿生来两块颊脂体较大,通过反复多次的吸吮、就变得更加发达而向口腔凸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螳螂子。”

螳螂子指小儿生后一个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尤以鼻准部为最显著。一般只要暂停吮乳6~8小时,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小匙喂之,即可自愈。如硬块消退较慢,可用冰硼散涂之,2~3,切忌割治。

新生儿“螳螂子(颊脂垫)”要不要挑割?

    名称

古名:螳螂子、螳螂嘴、妒乳、妨乳

今名:颊脂垫颊脂垫

症状

螳螂子首见于明·秦景明《幼科金鍼》第八十二编重舌木舌:“重齶/腭(口咢)俗名螳螂子。当指牙龈肿胀、上腭肿痛、舌上生疮肿痛不适诸疾。

1763(清乾隆27),上海名医唐千顷述:近年来,吴越之嘉兴、湖州、松江、太仓、苏州诸郡,月内小儿,有口噤不乳,啼声难出,两腮肿硬,名谓螳螂子。

又言:“熟谙稳婆,将利刃于口内两腮割开,挖出坚光恶肉,其形颇肖桑螵蛸。伤处据云,搽以胎骨珍珠散。儿便能乳而愈。若割治少迟,则肿延喉鼻,不可救矣。

    “亦有不熟悉而割坏者,余俱目睹。

    唐氏末言:“考之方书,从无方药。不知病始何时,割治何人。抑即痄腮之类,而好事以用割邪?抑余之披览勿博,而未见其书邪?但病可伤生,为害又速。附志于此,俾生于而未之闻见者,知所防患。且俟鸿博君子,明以指教焉。”《大生要旨》)

    叶灏(1858)曰:…,俗名螳螂子,乡村恶妇捏造割取之法,骗人取利。儿体强者,幸全性命,弱者尽被割死。

又言近日即缙绅之家,亦有受其惑者。耳闻目睹,割死颇多。为父母者轻以儿命送于村妪之手,死而不悔,犹谓病重救迟,深堪痛惜。

对于治法,叶氏言唐氏原有三方(按:此三方系徐洄溪所制,后人录入再版之《大生要旨》)。一一历试,惟一方最灵,即用发泡药(斑蝥等)涂于眉间及两颐。一日内,三处皆发泡,毒泄即愈。(《大生要旨》叶氏增广版,1858)

徐大椿言:…自古无螳螂子之病,近日海滨妖妇造割螳螂子之法,以骗人取利,受其害者甚多也。小儿两颊颐内,有内外皮二层,中空处,有脂膜一块,人人皆然。割去之法,妖妇以法惑人。人见果有螳螂子者,遂相信不疑,死而不悔,深可怜悯。今为之大声疾呼,慎勿被其愚而受其害也。(《保赤汇编》)

    徐灵胎先生妒乳方薄荷、朴硝为未,搽一二次即愈勿用刀割为要吴宁澜(1813)曰:“徐灵胎之说,实为近理。阅《外科全生集》,已有治法,依方施治,无不效者,乌用割。慎之戒之。(《保赤汇编》)

    观此可知,螳螂子唯一的症状,为新生儿无故地突然不吮奶,两颊肿硬。全国之大,只见于江浙的苏、嘉滨海诸郡。数百年来,医学文献不提只字,近百年间始听到医家大声疾呼的申斥。

作者行医于江东滨海之区50余年,所见螳螂子已割及未割的乳儿,岁以千计。完全证明徐大椿的观察,并钦佩他对于乳儿口颊的解剖知识。婴儿号哭时,口即张大,颊里的脂垫圆突于口内。无识主妇即以为异物而割治之。所谓割螳螂子者稳婆仅占少数,另有专门割手。此等老妪操刀横割颊里,创口长约二厘米。乳儿惨哭,涎血横流,令人不忍目睹。老妪则随割随挑,剜出脂肪二块,血肉狼藉,置于草纸上。创口涂以黑粉。粉内炭屑沉淀于粘膜内,至成人时,颊内往往有青黑色之粗纹,即在初生后,割过螳螂子的遗迹。

作者曾取得新鲜“螳螂子数枚,称其重量,每块5克,两颊被剜去脂肪10克。割手不同,而其重量常相等,亦神乎其技割费因人而异,少则2元,多至黄金2两,通常10元。进一点亦与徐、叶诸氏所见,大致相同。

    作者从事医疗工作数十年来,从未见有乳儿因螳螂子不割而死者;割后得感染而颊肿者,则为常事。偶亦有因此而死亡病例。如冯某的儿子割后,患下颌炎,口臭,骨腐,生未满月而夭。另一男孩,今已成长。但左下颌大块烂去,门齿后方之恒齿尽脱,左侧面颊深陷。所见死亡例数,虽无徐、叶诸氏之多,然以莫须有的螳螂子,割治而损害婴儿健康者,比比皆是,亦足证明此疗法为有害而无益的。

历史

人类的生括,由于经验积累,发展为一种知识,先流传于民间,然后录之于文字,医学文献亦常如是。但其间必须经过一段酝酿时期。这个酝酿期往往相当长久。诸如天花、麻疹等治疗方法都是这样,“螳螂子当亦非例外。

    螳螂子既不是一种疾病,又限于初生儿,所以它的传说,只局限于一隅。等到传遍于江东海滨诸郡时,又经医家大张笔伐。因此现代医学,已不把它列为病证,并指出它的错误观点。

    又从徐、唐诸氏所写的资料中,可知“螳螂子起于乡村民间,割治的方法系由无知的老妪创造出来的,并非出于原来中国的针灸科、外科或儿科医生。

    现在探究螳螂子的起源,只有靠这几点线索。再摘录《三风十愆记》的一段文字于下:(《香艳丛书》)

    明既灭元,凡蒙古部落子孙流居中国者,令所在编入户籍。其在州邑,多聚滨海之处。其隶于常熟者,男以索为业,常不足以自给。妇则习浆镪,缝纫,受役于殷实富贵之家,为伴媵,为卖珠娘,为小儿医,常一人而营数业。

这批突然出现的小儿医,当然不一定懂得医道。他们大都住在滨海苏、常一带,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因而可能靠自己大胆的创造。

外省来沪者,对于上海乳儿的“螳螂子,惊为奇闻,因在原籍从未见到,亦没有听到传说过。

    更可怪者,现代西医中对于螳螂子半信半疑者有之,一心赞许者有之,赞许而施以类似的刺割者亦有之。所以作者不顾读者的厌烦,愿意追随徐、唐诸先贤之后,大声疾呼螳螂子一名,今后应永绝于中西医家的脑海中。

结论

  1. 螳螂子乃新生儿两颊间的脂肪垫。清代的中医,如唐千顷、徐大椿等,已经认清这一点,并加以纠正。

  2. 螳螂子的历史限于江浙之苏、嘉滨海一带,可能系明初自称小儿医者所创作。

  3. 今后医生,不论中、西,决不可脱离科学,妄信谬说。

摘编自《古代儿科疾病新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