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天隆寺塔院的兴衰

(2019-09-21 18:10:53)
标签:

天隆寺

塔林

塔院

围塔建寺

极乐寺

南京天隆寺塔院的兴衰

纪念佛陀而建塔,佛弟子围塔修行,继而围塔而建寺,故曰先有塔后有寺。后来受到中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塔的位置逐渐后移,或者另建塔院,筑塔其中,佛塔的主导地位,开始退让给佛寺,由过去的“有寺必有塔”,转变为“有寺未必有塔,有塔才必有寺”的塔院制,佛寺处于显著位置,佛殿成了寺庙中最重要的建筑。

天隆寺塔林地处南京聚宝门外古代佛寺积聚之地,今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玉环山上,乃是明清以降南京古林寺与天隆寺的历代祖师塔。重冈邃岭,古柏掩映下可见若干石质佛塔,形制多样,颇显历史的沧桑感。

南京天隆寺塔院的兴衰

据朱偰《金陵古迹图考》记载,相传天隆寺最早建于南朝(梁),寺名“极乐禅寺”。其后直至元末的兴衰,未见史料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佛教再次兴盛。于是,明代初期,在原“极乐禅寺”的遗址上又重新建寺,取名“极乐庵”。明宣德九年(1434年),寺僧弘升奏请赐额“天隆极乐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南京守备、内官监余俊在“天隆极乐寺”西南四里(现西善桥贾东)建寺,并奏请朝廷赐额“祝禧寺”。

明万历间葛寅亮所撰的《金陵梵刹志》中将寺庙分为大刹、次大刹、中刹、小刹等,而天隆寺位列小刹,“在郭外,南城,安德乡。西去所领祝禧寺三里,西北去聚宝门十里”。宣德年间建,时称天然和尚塔院,其后寺僧弘升奏请敕赐为“天隆极乐寺”,其寺内有金刚殿三楹、天王殿三楹、佛殿三楹、毗卢殿三楹、僧院一房、基址二亩,其规模在明代的寺庙中并不算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国佛教律宗南山正宗的传承者古心律祖圆寂后建塔于此,其首席嗣法大弟子莲宗大师分灯住持,于是改为“天隆律寺”,沿袭至清。据乾隆元年(1736)七月二十六日寺庙册籍,计开江宁所属十二寺,天隆寺名列第三。继古心律祖之后,古林寺历代祖师塔多修建于此处。据载,塔林内应有五十余座墓塔,其中大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代同光年间曾有修葺,然终难恢复旧貌。其后由于朝代更迭,塔林之处更显荒芜。抗,战期间,雨花台及其以南的这片地区又成为中国守,军抗击日,寇的战场,天隆寺又一次经受了战火硝烟。

解,放,前,夕,有完整石塔近20座;1958年破坏过一次;文-革中,这里是关押“牛鬼蛇神”之所,石塔多被造--派推到砸碎,许多构件被附近农户搬去垫房基,砌猪圈。直至1982年南京市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在此清理了部分墓塔构件并进行了复原,其中有铭文的塔身共计七件。1986年上半年,雨花台区文管会修复了“古心罄公”、“印含璞公”“安龙锡公”三位祖师的墓塔。19894,又新建了一座墓塔。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在有关部门和佛教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塔林亦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经整理复原的石塔数量也逐渐增多,目前共有十五座,包括古心全身塔、印含璞公大和尚之塔、隐微理公大和尚之塔、安隆锡公大和尚之塔等古林寺及天隆寺历代祖师墓塔。2013年天隆寺施工发现明南京御马监太监黄海的墓志铭。之后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此陆续发现了48座墓葬,年代从六朝一直延续到明清。其中的15座明清墓最为重要,包括塔墓、骨灰墓、茔园墓、砖室墓。塔墓是天隆寺塔林一部分,可见该塔林历史上比现在规模更大。砖室墓的主人则是明代太监,来自明“宫廷十二监”的神宫监、御马监等“单位”,揭示了明代太监“依寺建坟”的丧葬习俗。

塔林的选址多在寺庙外围,此乃我国佛教徒的创造,其选址的要素也和俗家择墓茔相似,后高前敞乃是必要之条件,天隆寺塔林即位于原天隆寺寺庙遗址的东侧外围。沿着山间石阶拾级而上,迎面立有一座青石牌坊,上镌“南山律宗古林寺塔林”,左右各立一石狮牌坊之后即为塔林,背侧新建了照壁及矮墙,中心刻有古心律祖画像,南侧为古林寺历代祖师名讳,以示纪念和敬仰。由于墓塔的时代不一,其排列较不规则,散落地分布于照壁前的碎石平台之上,大部分为多段榫接实心石塔,样式包含多层楼阁式塔(方型单檐、六角形多檐、八角形多檐)、经幢式塔、覆钵式以及窣屠坡式塔,平面为方形、六边形或圆形。由于墓塔修建方式多仿造大塔,仅缩小了其规制,其高度大约在一米五至两米五之间,上刻精美石纹,题材以祥瑞鸟兽、忍冬蔓草、云纹波浪等佛教吉祥图案为主,线条活泼自然,风格细腻洒脱。有七座塔身存有碑文,记载了墓塔的主人、所属的寺庙以及简要的生平。在塔林的正中供奉的即是最为有名的律宗中兴初祖古心和尚的全身塔,此墓塔尚存基座与塔身,周砌圈石栏围护。基座为方形,由须弥座和仰莲花瓣组成,花瓣饱满,塔身亦为方形,上刻塔铭“大明诏启皇坛传戒钦赐珠衣中兴律主赐号慧云古心磬公大和尚之塔”,左右侧书“传南山正宗第十三世,古林堂上开山第一代”。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六世纪末到九世纪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景象。众多宗派中,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法性宗(又名三论宗),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唯识宗、慈恩宗)、天台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等。通常所说“性、相、贤、禅、净、律、密”八大宗,即指此。律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派别之一,以修习传持戒律为宗旨,在唐时极为兴盛,蔚然成宗,形成了南山、相部、东塔三宗。而又以南山宗传承独盛,绵延不绝。其创建者道宣(596~667),因长住终南山,故又称南山正宗。唐开元年间,扬州的鉴真和尚也是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以后去日,本弘传戒律,日,本律宗自此开始。至北宋之时,禅宗的盛行使得律宗一度黯然。元明之际,法系传承几乎无闻,直到古心和尚这位杰出的南山宗弘律者出现,才使得律宗得以延续,近世戒法得以弘传。

古心(1540-1615)俗姓杨,名如罄,赐号慧云律师,江苏溧水人,20岁时于南京栖霞寺剃度为僧,师承真节法师。一日,阅《法华经?菩萨住处品》中“文殊大士常住清凉”有悟,发愿步行朝礼五台圣地,历三寒暑抵达五台山,亲睹了文殊菩萨清凉圣境,钦羡不巳,即在妙德庵住下参佛,过着严格的行至有仪的僧人生活。古心专注于研习戒律,持戒谨严,立志中兴南山律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延请古心于五台建龙台大会,前来听经者数以千计,此后,大会又多次举行,古心律师也因此被誉为佛祖弟子中以持戒第一闻名的优婆离尊者转世。

万历十二年(1584),古心南还,入住南京古林庵,并扩庵为寺,弘扬律法,四方前来的求法僧众络绎不绝,古林寺也僧众日繁规模渐盛,“焕然崛起,百堵新,遂成一大梵刹矣”。古心律祖多次赴灵谷、栖霞、甘露、灵隐等诸大刹开坛授戒,弟子逾万人,古林寺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公认为中兴戒律第祖庭。万历四十一年(1613),明神宗嘉奖古心助南京幽栖寺雪浪洪恩大师修缮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有功,赐紫伽黎衣、“万寿戒坛”匾,并敕更寺额为“振古香林禅寺”,又赐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物。万历四十三年(1615),古心和尚在南京古林寺内圆寂,神宗皇帝闻讯后甚为悼惜,诏古心的第二法嗣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大会海律师绘古心遗像,请于大内供奉,并亲笔题赞,:“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婆离,今古心。”在古心律祖之后,其法嗣莲宗相律师、隐微理律师、印含璞律师圆寂后,也都建塔于天隆寺后玉环山。截至民,国二十年(1931),天隆寺的塔林已相传有三十四代之多,作为古心律祖及其后传弟子的塔院与古林寺的分庭,天隆寺与律宗的因缘关系和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在塔林西侧,尚存古井玉乳泉和百年银杏一棵,皆是天隆寺遗迹。据传,玉乳泉水清冽甘醇,能治百病,当年乾隆帝下冮南,曾专程来此品泉,遐迩闻名,井栏上刻有“玉乳泉”、“永乐十五年”等字。寺旁苗圃内有池塘,山林翠竹倒映水中,别有一番风景。

天隆寺塔林虽然数量不多,却由于时间跨度大,所以塔林的建筑风格多样,造型艺术各异,几乎涵括了古代墓塔修建的各种形制,是后人研究明清石雕墓塔的重要实物资料。天隆寺塔林19923月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1219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发愿在原址上重修寺庙。

 

附:七座塔身碑文如下:

“传南山正宗第十三世

大明诏启皇坛传戒钦赐珠衣中兴律祖赐号

慧云古心馨公大和尚之塔

古林堂上开山第一代

 

“传南山正宗第十四世

大明赐紫承先启后隐微理公大和尚之塔

古林继受珠衣第二代

 

“传南山正宗第十四世

大明清两朝恩施印含璞公大和尚之塔

古林继受珠衣第二代

 

“中华民,国二十年佛涅槃日

传南山正宗第二十九世重兴古林堂上第

十七世上囗下大和尚之塔

法徒愚信

 

“中华民,国二十年佛涅槃日

传南山正宗第三十世古林堂上第十八代上信

下关智公大和尚之塔

法徒果言果慧果钟

 

“传南山正宗天隆堂上重兴第二代安龙锡公

大和尚衣钵之塔

 

“行实名留

天隆监院上梵下行广公律师之塔

大清道光二十六年小春月吉旦脱化入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