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定湘王庙
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大厦南面的原军人服务社,在上世纪30年代为定湘王庙(俗称王爷庙)和两湖会馆(湖南、湖北)的所在地。
定湘王庙建筑巍峨壮观,气势不凡,独树一帜,别具风格。
定湘王庙依据街道的走向坐南朝北,平时只开侧门,正门只是在每年夏历五月十八日定湘王生日和酬神唱愿戏时才与侧门一同开放。由北向南进正门,从雕梁画柱的戏楼下穿过,在有高大天棚的空场上即可站着看戏。那些看戏的老爷儿们,来去自由,但秩序井然。东西两面的楼上是妇女们的看台,有木制条凳座位,前面的低,后面的高,可坐着看戏。定湘王生日或唱愿戏时,除了戏楼上名演员的一些精彩表演为人们所欣赏和倾倒外,看台上经过梳洗打扮的年青妇女和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名门闺秀,则特别引人注目。她们手拿着由天津和北京驮运来的精制团扇和折叠小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姿态万千,煞是好看,真有点喧宾夺主之势。
定湘王生日和唱愿戏都是免费入场,在戏楼对面沿石级而上便是大殿,有定湘王爷的神像,上有“有求必应”的匾额,两边各有副楹联。其中一副是“昔年争战玉关雄,瘴疠惑诸君,幸飞来湘上慈云,灵药顿舒征土困;半世光阴沙碛老,风尘劳薄宦,愿顶祝词前宝月,余辉常照寄庐情”。每月初一和十五,一些善男信女去烧香敬神,有病的可求神讨签。讨签时,先烧香说一些祝愿和乞求神灵保佑的话,并磕头作揖,然后双手拿着签简摇。待摇出签后,主持即把合而为一的阴阳鱼往地下一摔,若这时是两个阴或两个阳,都不算,只有一阴一阳,才是你所求的神签。
主持根据签的牌号去拿事先印在黄裱纸上的“神签”,然后求签者再根据“神签”到凝德堂、德聚堂或德生堂等中药店去抓药。“神签”的药喝了很是灵验,所以王爷庙的香火极盛。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件“有求必应”、“诚则灵”的趣事:郊区有人丢失了一头牛,不知如何是好,有一居士讲,何不到城里王爷庙去讨签。这人按照居士的话,到了王爷庙,讨得“神签”竟是一副泻药,这人百思不得其解,丢牛与喝泻药有什么关系?但大家都说既然到王爷庙求签就应相信王爷。这人喝了泻药以后,不免半夜三更去上厕所,在上厕所的路上,正好碰上一个吆喝牛的人,他近前一看,所赶的牛正是自己所丢失的牛,于是抓住了偷牛人,牛失而复得。这件事在当时被广泛地流传着。
在王爷庙看完了戏或烧完了香,若是从靠西边的侧门出来,可以清楚地看到门上面安放着一个一米多长的大算盘。奇怪的是这个大算盘只在梁下有一个拨上的下珠,就是数字一。这个一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千算万算,不如王爷一算”,应绝对相信王爷。
定湘王庙的西边是“两湖会馆”。两湖会馆的庭院里有十几棵高大的钻天杨,这似乎是清代诗人杨昌浚1879年应左宗棠之约来西北时所写的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得到了印证。一些高大的杨树下搭盖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住房,其中有对外卖小件杂物和器皿的,也有说书和耍把戏卖艺的,形成了文娱市场。
30年代中期在小西门的东北城墙根修了一个“新西衢市场”,有东南两个门,中间用木桩阻隔,只可进人不能进车,两湖会馆的闲杂人员和住房都迁移到了新建的“新西衢市场”内,因此市场内又形成了一个以说书为主的说书市场。当时说书的有好几家,说书者坐着说书,面前放一个茶几,上面放着说书的底本。听书的小孩子们在茶几前可席地而坐,大人们则坐在条凳上听书。还有一位从内地来的中年妇女,专说梨花大鼓,曾红极一时,招来不少听客,说书场外有一些卖小吃小喝的,可供听书人和来往行人所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