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和黏的使用规范

标签:
粘膜黏膜黏液粘连黏附 |
分类: 医学研究 |
粘和黏的使用规范
粘、黏原本是同字异形。”“黍”的甲骨文像禾苗弯下的样子,表示黍子已经成熟。《集韵·盐韵》:“黏,《说文》:‘相箸也。’或从米。”《玉篇·米部》也认为“粘与黏同”。从字形结构分析,二字都是形声字,声符均为“占”,形符虽一为“米”一为“黍”,但二者性质相同,都是做黏合材料的粮食,所以形虽异,义却同。但是,粘字有两个读音:zhan,Nian。而黏字只有一个读音:nian。粘读zhan时是动词,含义是“用黏性的东西使物连接。”如“粘连”、“粘贴”;读Nian时是形容词,形容某物所具有的性能(黏性)。粘、黏二字,在古汉语里通用时均读Nian。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重新确认“黏”为规范字。从此,粘、黏二字有了新的分工:粘,音zhan,表“使连接”义,作动词,如“粘连”;黏,音Nian,表“具有使连接的性能”义,作形容词或名词性词素,如“黏结”、“黏合”、“黏附”、“黏膜”、“黏土”、“黏液”等。“这种胶水具有很强的黏性,可以把断裂的瓷砖粘连起来。”上句中的“黏性”表性能,下句中的“粘连”表使连接。
粘,还是姓氏,音Nian。
前一篇:血腹
后一篇:[转载]核磁共振成像(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