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两条路"赏析

(2018-10-09 18:53:10)
标签:

两条路

让保尔

里克特

齐本克思

德国小说

分类: 哲学

作者让·保尔没有直接给出人生旅途中两条路的含义,而是以一位老人的感怀,刻画出人生迟暮之年的懊恼之景。老人在梦中体会到因年少时虚度年华,晚年就只得忍受悔恨与沮丧。慢慢品读之后,“两条路”的含义也清晰浮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文中所言,年轻时的我们曾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高尚的、勤奋的道路,一条则将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岁月匆匆而过,时光潮起潮落,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一切落幕的时候,不要像老人一样感到后悔。

 人生"两条路"赏析

两条路

德国 ·保尔·里克特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望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唱声四方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着舌箭。

    老人仰望吴天,苦恼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人生"两条路"赏析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空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它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射穿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所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亲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坠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人生"两条路"赏析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岁月流逝,你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


 人生"两条路"赏析

赏析:

里克特(1763--1825),德国著名作家。笔名让·保尔,原名约翰·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他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曾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因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长年做家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魏玛居住时,与诗人赫尔德交往甚密。早期作品愤世嫉俗,19世纪90年代后发表的小说大多情趣盎然,风格独特,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有人称他为“穷人的歌者”。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黑斯佩罗斯》、《穷人律师齐本克思的婚姻、死亡和婚礼》、《少不更事的年岁》等。此外,他还写了许多生动风趣的小品文和散文。1824年里克特双目失明。

人生"两条路"赏析

《两条路》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劝喻性散文。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梦境,这是主要内容,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追悔自己虚度的人生,“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的东西”。即将走到人生旅途终点的六旬老人感叹于自己的一事无成和虚度光阴,回想年轻时代自己站在人生入口处选择道路的庄严时刻,想起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教诲和殷切期望。在踏上“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还是“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的路口处,他选择了走向后者的道路,而今当年的伙伴们快乐幸福,他却在新年的夜晚追悔莫及。他幻想光阴倒流,呼唤自己的青春再回:“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这充满绝望的声音痛切真挚、动人心魄。但一切都太晚了,人的青春只能拥有一次,失去的东西将永远失去。所谓“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此意。

读至此,文章似乎可以止笔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笔锋一转,进入全文的第二部分:醒梦。原来,老人的悔恨是一个青年人梦境中的景象。青年人在新年的夜晚昏然入睡,于是有了这一令人心惊胆战的梦,他应为此感谢上苍的赐予,因为这个梦可以使人的头脑清醒振奋起来,吸取梦中老人的教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之端,选择一条走向光明、丰收的路途,丢弃过去,重新塑造崭新的自我形象。

    作者在第三部分由此及彼,告诫所有年轻的人珍惜青春,珍惜生命,好好把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位老人的悲剧。

文章采用了曲折委婉的手法,将劝诫性的道理寓于梦幻的描述之中,将梦幻作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刻意表现即将入土的老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的悔恨和无奈,具有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作用。作者对梦的叙述,似乎确有其事,直至最后才将其点破。于是,读者对老人的同情之感得以升华,深刻意识到时光不再的紧迫性,从而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本文在技法上的成功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