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意兼译:外来词翻译的最高境界
汉语外来词的基本借用方法,就是通过音译或意译,把外语译为中文。一般说来,音译法属语音翻译,不考虑词义对应;意译法只据原文词义翻译,不考虑语音问题;而使用音意兼译法,就要兼顾语音与词义两方面,既考虑使译文与原文的语音相近,又力求创造出体现原文特点但又不拘泥原义的词义,而且这个词义还得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语义习惯。可见,成功地创造出音意兼译的一个外来词,确实是复杂而高难度的工作。
成功的音意兼译外来词,需要匠心独运的构思和斟酌,例如:
霓虹(neon)、 基因(gene)、 雪碧(Sprite)、
飘柔(Rejoice)、
维他命(vitamin)、
高露洁(Colgate)、金利来(Goldlion)、
踢踏舞(tittup)、 嬉皮士(hippie)、
的确良(dacron,布料)、 席梦思(Simmons)、
保龄球(bowling)、扑热息痛(Paracetamo1止痛药)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世界驰名饮料CocaCola要打入中国市场,为汉语译名而绞尽脑汁,最后定名“可口可乐”,确为神来之笔!
“美国对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缩略为TOEFL),译为汉语“托福”。中国人为什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个音译外来词呢?因为“托福”带有祈求吉祥的文化含义,且读音顺畅。
电子信箱(E-mail)汉译为“伊妹儿”,含有“秋水伊人”的中华诗歌文化情韵,蕴涵着温馨的情致。
音意兼译词“脱口秀”译自英语talkshow(一种即兴发挥式的电视谈话节目),说着顺口,听来悦耳,堪称传神一绝。
在不违背音译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遴选出有既与原来的读音相近似,又与汉语某种表意相关联的汉字来构成词语;力求使中国受众“望字生义”,引发美好想象,顺应这些具有表意性汉字的脉络,去揣测进而把握这个外来词语的大概意义——这就是音意兼译的汉语外来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