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古文章无凭据,朱衣暗点状元红-大同朱衣阁话史

(2017-06-09 14:57:26)
标签:

朱衣阁

朱衣使者

欧阳修

高考

金榜题名

分类: 历史故事

自古文章无凭据,朱衣暗点状元红-大同话史

柴家园内买薪,朱衣阁里试装,缸家角上沽酒,金箔仓中拈香,石人街边造像,稍竹巷前选筐

阁是因为存放朱衣和供奉朱衣使者而出名。朱衣阁位于大同城内东南角,北起李怀角,南至缸角,是一条南北小巷。朱衣阁为两层门楼的建筑,下面为一四砖城堡,上面为一阁式建筑,歇飞檐,四角挂铃铛,每到晨暮,铃铛叮咚作响,  些闲散之人,依阁而立,或拿上一具小酒壶,自酌,别有闲情逸致。朱衣阁,上供着奎宿“朱衣使者”神像。明清代,举人考取后,都要在朱衣阁内换朱衣,然后到东面府学大堂拜谒孔子像。朱衣阁的建起是因为当时秀才们到省会试,中举后,衣锦还乡,当时府官、县衙都要出城迎接,为此在这里建立一阁,举子们在这里与地方一番畅谈再入府第,朱衣阁可说是换衣阁。

自古文章无凭据,朱衣暗点状元红-大同朱衣阁话史

之所以起名朱衣阁有一个民间传说,当年,大同城内府学一弟子,准备上路应试,他在接纳举子的楼阁遇到一位老者,与之相谈甚密,老者预料到他能中举,使用朱红大笔给他写了四“朱衣登上堂,满城耀金光,一拜朝天子,三生门第香此生到省城后,果然金榜题名,回来地方官接待他时,他因为是本地第举子,所以要向地方官进言一事,这件事便是建议把这一接纳举子之阁更名朱衣阁。当举子们在阁内换上朱衣后,骑高头大马到府学拜谒时,一路铺红毯、散金花,鼓乐齐鸣,好不热闹,慢慢地人们就把这条街叫作朱衣阁了。

据说朱衣阁前有一户崔老太爷曾经为官,平时为人尽做好事。家有一闺女名叫凤莲,年方二八,幼时看到人家举子出人投地,慢慢也诵读四书五经。这一年,凤莲女扮男装来到省城应试,不料却名落孙山,心内十分不悦。恰好此时同科举人朱臣看她可怜,便与她同行回乡。二人晓行夜宿,数日才回大同,朱臣把她安顿下来后,便在朱衣阁拜谒府县大人。谁料凤莲回家后脱下男装,换上女儿装,并站在绣楼专门等举子们出来抛绣球选女婿。这时,朱臣正好骑马路过此地,抬头看到凤莲身材娇美,面如出水芙蓉,心生爱慕。朱臣看得发呆,一颗绣球抛到他的身上,他忙接了绣球,慌忙下马,一看原来正是前几日同行的同学。那府官老爷一看此状,便趁势作了大媒。

从此朱衣阁一带,经常有漂亮的女子趁举子们骑马、戴花庆祝之时,抛绣球选女婿,成就了不知多少对鸳鸯,至今传为美谈。

朱衣阁不独见于大同,在济南、绵阳、无锡、铜川、朔县,梁平县等地都存有同名的建筑,也同样寄托着莘莘学子们憧憬榜上有名的美好愿望。据《天中记》所载,北宋欧阳修主持贡院举试,每阅一份试卷,常常觉得有朱衣神像侍立身后,凡是朱衣神像点头赞许者,才能入选。因此传有“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之诗句。

在此祝愿新科学子们:笔下文字有神灵,卷前朱衣频点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