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发展简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涌现出许多富于探索精神的航天先驱者。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球引力而进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并肯定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航天器最合适的动力装置。美国的戈达德提出了火箭飞行的飞行原理,并推导出了脱离地球引力所需的7.
9km/s的第一宇宙速度。他投入很大的精力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做了首次飞行试验。德国的奥伯特研究了火箭飞行的数学理论,提出了许多关于火箭的构造和飞行的新概念。这些先驱者的工作,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都通过仿制V
-2火箭积累了研制现代火箭系统的经验,并预见到在这个基础上有可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他们在研制大型远程弹道导弹同时,解决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随后,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了一颗只有4.
8kg的人造地球卫星。此外,法国、日本、中国、英国等也先后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各自的人造地球卫星。
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人类开始了更广泛的太空探测。月球,这个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第一个被探测的目标。从1959年开始,苏联和美国发射了许多月球探测器,并以绕月飞行、硬着陆、软着陆等方式对月球进行了科学考察。1969年7月16日,美国航天员首次登上月球,随后又进行了多次登月活动。对太阳系内行星的探测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的,苏联和美国都发射了许多的空间探测器,分别对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土星以及行星际空间和彗星进行了探测。其中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于1973年12月飞近木星,行程l09km,向地球发回300幅木星及木星卫星的照片。它利用木星引力场加速飞向土星,又借助土星引力场加速,于1986年6月飞越冥王星平均轨道,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航天器。
第一个载人航天站是苏联于1971年4月发射的“礼炮号”,1973年美国发射了近地轨道的“天空实验室”。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于1981年试飞成功,1982年1
1月开始商业飞行。1984年航天飞机成功地施放了两颗卫星,并回收了两颗失效的通信卫星,航天飞机成为了人类可以往返近地空间的工具。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继“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7艘“神舟”飞船和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航天技术领域实现了新跨越,多项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天宫一号”是中国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飞行器全长10. 4m,最大直径3.35m,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顺利实现了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如图0
-12所示。按照计划,“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成功发射,顺利实现了与“天宫一号”载人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向太空筑巢之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中国航天史谱写了极具突破性的一章,标志着中国在全面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方面的进一步成熟。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空间站”的搭建。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刘让贤,晏初宏主编;凡进军,宋斌副主编,航空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07,第10-11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