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矩吾先生及其书画艺术

标签:
树德里叶矩吾张大千写意花鸟画傅抱石 |
分类: 建筑艺术 |
“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此句是清人李渔《看花听鸟》一文中的开场白,他认为点缀自然的花之色香与愉悦人类的鸟之美声,是造物对人周到的安排和莫大的赐予。的确,花鸟能移情,可根据它们给自己不同的审美感受,赋于其生命和人格之深情。
被誉为“江苏当代小写意花鸟画第一人”的叶矩吾先生,回忆起半个多世纪的丹青之旅时谦虚地表示,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不完全靠天分,更多是刻苦努力的结果。对于年轻画家,这位年近九旬的老画家的叮嘱是:“专心画画,不图名利,踏踏实实,不要浮躁”。“不下功夫,天分很难发挥出来”。
初见叶矩吾,约在1959年的一个秋天,我在江苏省国画院看望老师顾伯逵,顺便参观画院内部的一个展览,结束后回顾老画室,途经另一间画室时,只见一人躺在藤椅上,口中喃喃自语道:“我困也。”显得悠闲而懒散,俨然一副名士派头。吃饭时,由顾老引荐,我在餐桌旁拜见了他,这就是我所要说的叶矩吾。
范石甫著,墨缘鸿爪
链接:
叶矩吾被誉为江苏当代小写意花鸟画第一人,早年多画人物,师从张大千先生。崇尚天真、平淡。他的山水画,在石涛和“四王”之间,古意盎然。他的花鸟作品浑厚有力,栩栩如生,像汲足营养的万物,充满了生命力。画面上的孔雀、鸳鸯、锦鸡、鹌鹑、山雀、树、石、花草等,在他老辣流畅的笔下显得格外滋润纯朴,惹人怜爱。虽是写意却不失细腻,尽管潇洒而不丢真实,神形兼备,颇具质感,苍秀淋漓的笔墨使画面意趣清雅,品质高华。这种美已在他的小写意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有《花鸟画传统技法解析》、《叶矩吾花鸟画》等。
叶矩吾之子叶为青说:“父亲喜欢下午作画,先活动一下筋骨便开始弄墨挥笔,一旦进人角色,常常忘了钟点。作画有时先借助碳条打稿,有时直接勾线,有时寄情抒怀、纵情泼墨,有时凝于笔端、精绘细写,虚实相映,笔笔生辉,在宣纸上熔铸出自己的情感世界,熔铸出自己的语言,熔铸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歌颂。”知父之心必是子,叶为青道出了对慈父崇敬与爱戴之心境,也道出了一个老画家的人生真谛。叶矩吾的小写意花鸟画熔铸了他一辈子探究艺术的心血,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熔铸了中国画坛鸟语花香的春天。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叶矩吾对此感悟颇深。他的“小写意”画,能放能收,能粗能细,粗到大片的墨荷几笔画成,细到蜻蜓、夏蝉的翅膀纹路清晰剔透,气势磅礴中有小巧玲珑,纯朴素雅中又点缀着绚丽多彩。那种细而不碎,粗而不枯,艳而不媚,清而不薄,简而不平,多而不乱,甘润雅丽,神韵袭人的风采,已博得众多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当今花鸟画坛能有如此功底和水准的人已难觅踪影。诗书画印协调一致,反映了矩吾先生完整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因此深受老百姓喜欢,老百姓说不仅艺术性高,而且观赏性好。这便是叶矩吾先生的可贵与成功。
艺术年谱
1956年《红梅山茶》在“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展出,并由文化部艺术处收藏。
1961年《柳树鸳鸯》在奥地利、巴基斯坦“中国画巡回展”展出。
1978年《孔雀》在法国“中国画展”展出。
1979年《池塘春早》在日本“亚洲美术展”展出。
1979年《池塘新绿》、《浮莲水清浣白鹅》、《水面花生遍太湖》由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1980年《春雨》、《芦塘鸭憩》、《富贵高升》、《鳜鱼》四幅作品在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美术展”展出。其中《富贵高升》由日本唐人馆收藏。
1982年在南京博物馆举办叶矩吾个人画展,展出作品90余幅。
1984年《描金荷花》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1987年《桃实》由文化部外联局收藏。
1991年《荔枝孔雀》、《梅春雉乐》、《柳塘鸣春》、《蕉阴清步》由新加坡博览馆收藏。
1992年在新加坡举办叶矩吾个人画展,展出作品80余幅。
1994年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1997年江苏省国画院四十年庆,由江苏省国画院在南京金陵饭店举办叶矩吾个人书画展。
2000年主著《花鸟画传统技法解析》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2年在南京艺兰斋美术馆举办叶矩吾海外回流作品画展。
2002年出版《叶矩吾花鸟画》画集,古吴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