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钟亭和三姑殿的传说

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闻名世界。同为古代帝都的南京也有钟鼓楼,只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钟楼被大钟亭所取代。这两座古代建筑在南京鼓楼广场旁边东西相望。鼓楼盖得宏伟,像位老者端坐在鼓楼岗上。大钟亭建得玲珑,象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相传这两座建筑,各有各的来历,现在我们只说说大钟亭。
大钟亭位于鼓楼广场的东北侧,有一个倚坡而筑的小园林,园内有一亭。串内挂着一口大钟,敲一下,声震八方,余音久久不绝。大钟是古代用来报时的工具。钟上铸有铭文:“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即1388年铸造,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有关大钟亭的来历,众说不一。根据《首都志》和《南京小志》记载:“大钟亭在鼓楼东侧,俗称倒钟厂。有明钟二,钟楼中故物也。先是洪武十五年,在此建有钟楼。清康熙初楼塌,钟坠路旁,一立一卧。立者于洪杨时毁去,光绪间,江宁藩司许振韩以机器起其卧者,筑亭复之,人呼为大钟亭。”这大概就是这个钟亭来历的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 ·
现大钟亭为六角攒尖式,高14、5米,亭以六根铁柱支撑,上架六角交叉铁架。大钟悬挂其上。钟系紫铜浇铸,高(连钟钮)d、27米。口径2米,重23吨,钟的顶部铸阳纹莲办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式卷角。此钟体巨型美,撞之声闻数里。听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轰炸南京时,曾有人击此钟以报警,通知人们疏散,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起过一定的作用。原来在亭的横楣上悬有“元音再起”四字的匾额一块,现已不复见。
南京解放前,在大钟亭的园林内,还有“三姑娘庙”一座,香火颇鼎盛。关于这个“三姑娘庙”,传说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朱元璋攻打南京时,十日未能攻下,军师刘基劝朱元璋用牛首山弘觉寺的铜钟化铸大炮轰击,许愿若能攻下南京,即按原重46000斤一斤不少,一斤不多,重铸此钟。后来南京果真被用炮攻打下来,他便命工匠造钟还愿。但接连两次造出来的钟,不是多一斤,就是少一斤,只得砸毁重造,并杀掉工匠。到了第三次,因最后一斤铜水不意泼地,工匠焦急万分,无计可施。这时在他身旁的三女儿见父亲就要被杀,猛想到身上佩戴的铜手饰恰好一斤,可一时又来不及脱下。于是纵身跳入炉内,此钟终于铸成。后来为了纪念她的孝心,故立“三姑娘庙”内设钟神楼祀之,以怀念她的孝义和献身精神。“三妹孝义垂青史,千斛铿钟声白门”的对联,为“万众怀古赞三姑”。
另一种说法是,有个皇帝信佛,他为了使城里老百姓都跟他信佛,他决定早晚以钟声为号,只要钟声一响,人人都要跟他一样求神拜佛。于是,他便差人把工匠统统找来,限期一百天把大钟造好,否则都要被杀头。内中有个老工匠,他生怕害了大家,就主动站出来说:“这大钟,我会造,要不了这么多人,留我一个人就行了。”这样,众工匠都得救了。可是,老工匠从来没有造过这样的大钟,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眼看期限快到,监工们奏请皇帝,说要找一对童男童女投进铜汁里祭钟,方能保证大钟成功。老工匠和他的三个女儿听了又愁又急。有一天又要浇钟了。老工匠把铜汁烧得通红,绿幽幽的火苗直冒,监工们抱着一对童男童女,就要朝汁里投,忽然,老工匠的大女儿冲上来,一把推开监工说:“我行!”抢先跳进了铜水里,只见冒起一阵青烟,她人就不见了。这一回,大钟果然浇成功了。大女儿虽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保住了父亲和那对童男童女的生命。岂知第二天,皇帝高高兴兴亲自跑到棚里看大钟时,只看到一个挂大钟的空木头架子,大钟却不见了。原末是工匠的大女儿化成钟后变成神,听说皇帝要来看大钟,半夜就带着大钟飞走了。皇帝气得要死,责令老工匠再造一口钟。于是二女儿又象大姐一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然,二女儿同样不愿给皇帝看钟,半夜里也带着大钟飞走了。皇帝气得发疯,说:“给我再造,要是再飞走了,我就把你们统统杀掉”。就这样,三女儿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浇成了第三口大钟。可是三女儿的年纪还小,力气不够,半夜里飞的时候,飞到鼓楼岗就飞不动了,因此这第三口大钟就落在了鼓楼岗上。第二天,皇上听说大钟没飞走,赶忙来到鼓楼岗,亲自拿起一权木桩去撞击大钟,只听“哐——档——”一声,钟声果然洪亮,但皇帝听到的却是“荒——唐”便气愤地说:“啊,你敢骂我‘荒唐’”说罢转身就走,后来再也不来看这个人钟了,因而大钟一直被弃卧在地上。后人为了纪念老工匠的三个女儿,就在鼓楼东造了这个“三姑娘庙”。这虽是民间传说,但却给大钟增添了神话色彩,鞭笞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老工匠和他三个女儿的献身精神。至今,每逢农历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姑娘生日,亭后三姑殿内,信女们仍香火不断。现在这座“三姑娘庙/三姑殿”和大钟亭均已在大钟亭院内修复开放。
今人吴植老人有“咏钟”七律一首,介绍如下:
若大明镛列国琛,华亭系展市中心。
曾经百炼金身质,每叩一声玉宇闻。
睹物今仍称罕见,聆音昔有悼香魂。
齐时无数铿锉响,除却钟王孰比伦。
注:钟王——系指北京大钟寺之钟,亦明初所造。重约九万三千斤,有钟王之称。南京次之,重四万六千斤。
参考文献:
政协南京市玄武区委员会编,玄武名胜古迹,,,第54-56页
季士家,韩品峥主编;王能伟,王琪副主编,金陵胜迹大全,南京出版社,1993.09,第393页.
大钟亭的传说故事
传说,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乎定了天下,在南京坐了龙庭,满朝文武前呼后拥,三宫六院嫔妃如云,好不威风自在。有一天,他忽然生起病来,发高烧,卧床不起,虽然遍召名医,多方医治,却始终不见有效。这一天午朝门前来了一位和尚化缘,金不要,银不要,偏偏要皇上四万六千斤青铜。太监奏进宫中,朱元璋一听,这才想起一件事来。原来朱元璋攻打南京时,由于元朝大将蛮子海牙据城固守,十天都没攻下来。后来军师刘基劝朱元璋取牛首山宏觉寺四万六千斤青铜钟化铸大炮,轰开城墙,红巾军才攻进南京城。当时朱元璋曾许愿:一旦坐了江山,立即重铸四万六千斤铜钟于市中,每天晨报晓,晚报昏,宣扬佛祖功德,方便黎民百姓。谁想他当了皇帝之后,竟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他想,怪道我生这场病,原来是菩萨显圣,向我讨债来了。于是急忙传下圣旨,召取能工巧匠铸钟,并且规定钟要重四万六千斤整,多一斤不行,少一斤也不中。
头一个应召能工,领了料便开炉铸钟。不想铸好之后,皇上的病不见好,也不见轻。啥原因?一称钟,四万六千零一斤重,多了一斤。皇上大怒,砸了钟,砍了工匠的头。又召来第二名巧匠,他领了料便开炉铸钟。不料铸好之后,皇上的病仍不见重,也不见轻。啥原因?一称钟,四万五千九百九十九斤,少了一斤。皇上大怒,又砍了工匠的头。于是召来第三名工匠,这名工匠已六十开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独养女儿。老汉接了圣旨,心里发愁,一夜之间须发皆白,钟还没开铸,倒先流下两行眼泪。他跟女儿说:“前两口钟都没铸好,看来爹也未必铸的成功。我一死不要紧,撂下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过活?"女儿听了老大不忍,安慰爹说:“古人天相,事不过三。凭着爹几十年经验,加上十倍的小心。保准能按朝廷规定铸成这口大钟。”女儿说着,还给爹爹出了个好主意:为了浇铸铜钟时能精确掌握分量,可修一杆大秤用杉篙架起来,一头挂上砂模,一头把秤砣定在四万六千斤准星上,铸时看着秤杆,不够就添,够了就停。老汉很高兴,父女俩领了料就开了炉,谨谨慎慎下料配药,小小心心化开了铜,整整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好容易盼到了坩锅里铜水滚滚.老汉急忙浇铸。等到够四万五千九百九十九斤时,老汉略微停了停手,瞧瞧坩锅里的铜水。凭着老经验,估摸不多不少还剩有一斤。若是继续倒进砂型,这口钟就算铸成了。他心里高兴,可也十分紧张,加上人老手软,只听哗地一家伙,那斤铜水没浇进砂模,全泼到了地下。铜水落地,就象水银撒到了砂堆上,咕噜一声,全都钻到地底下去了。老汉这一惊非同小可,吓呆了。女儿瞧爹急成这个模样,心里难过得象刀割。也是她平日聪明机灵,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有了主意,想起自己身上正好有一斤金银铜铁:腕子上一对金镯子,四两,脚脖子上一对银镯,四两,胸脯子前头挂的长命锁,六两,再加上头上的簪子、耳朵上的坠子、手指上的戒指,七拼八凑恰好一斤,便急忙褪这些首饰.可是万不料这些十几年前戴上去的东西,如今一时要褪下来,还真不容易,凭你怎么拉怎么拽都扒不下来。眼瞧着铜水就要凝固冷却,假如再耗下去,那些首饰就铸不到铜水一起了.情况是这样紧急!姑娘想:就是自已化成灰烬,也不能让爹爹砍头,罢,罢,罢!为救爹爹性命,我就把这身子舍了吧!想着,心一横,就带着那一斤金银钢铁蹿进了坩埚化铜罐。老爹爹没想到女儿会来这一招,赶紧去拉。结果人没拉住,只拽下女儿一只绣花鞋.
后来,这口钟终于铸成了。不过人们每当听到大钟亭里大钟当当响的时候,总是隐隐约约听到一种特别凄惋的“鞋一一鞋一一”的声音。
据说,那就是殉身铸钟的姑娘在跟她爹爹要那只绣花鞋哩l
《金陵百花》编辑部编,南京民间传说 第1集,,1983年08月,第24-25页蔡震中 纪鑫山
“铸钟娘娘”的传说的考辩
投炉神,即投入冶铸炉而成神。他是旧时冶炼业的行业保护神。投炉神,又有“窑神”、“涌铁夫人”、“金火二仙姑”、“铸钟娘娘”等名。还有一些泛指,如铸钟,称“钟神”,铸锅则称“锅神”等等。
江浙一带的投炉神叫李娥。《太平广记》说她“年十五,痛伤之,因火烈,遂日投于炉中,其金斗塞炉而下,遂成沟渠。”当地冶炼钢铁,必先为李娥玄祠,然后才能开工。
又据《广东新语》记载,当地铁矿均有神,矿主要小心敬祀,才敢开矿。这位矿神是位女子,因其夫施欠官铁,为张多出铁,她投身炉中而成神。后开炉者亦必祀之,称“涌铁夫人”。
在北京鼓楼西铸钟厂真武庙内有座金炉娘娘殿,所供“金炉娘娘”,就是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铸钟娘娘”。传说她的父亲是一位铸钟师屡铸不成,将要受罚之际,也跳入炉火中,才使钟铸成。
从上面介绍的几则冶炼神来看情节大致相同,另外《浙江风俗简志》记浙江的“锅神”,《涌幢小品》记尊化的“金火二仙姑”的神经历也是如此。
“铸钟娘娘”的传说应该是工匠在铸钟过程中遭遇的艰辛的一种曲折反映。古代传说的部分情节则是依据实践经验创作出来的,如古代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其中就有莫邪“断发剪爪”投入炉中的情节(见《吴越春秋》),有的地方风物传说中的铸钟故事更有说到少女投炉献身的(如北京的《铸钟娘娘的传说》)。在韩国也有陶冶人祭传说。这种把冶炼技术文学化了的说法,科学史家已经指出了它的科学依据,杨宽在《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发展史》中就特别讲到把含有磷质的头发和指甲投炉,实际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