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天祥《游文山观大水记》翻译与赏析

(2015-05-22 12:18:56)
标签:

文天祥

文山

文山观大水记

杜伯杨

萧敬夫

分类: 文学

文天祥《游文山观大水记》赏析

文天祥《游文山观大水记》翻译与赏析

文山在庐陵东南,距作者家门千步外,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富川之水从山下流过,“溪山泉石,四妙毕具,委曲周遭,可十余里”(《与朱太博埴书》)。咸淳元年,作者罢官归来,开辟文山,作为他游息咏歌的地方。咸淳四年,作者再次被排挤出官场回到家乡。本文即作于这年五月十四日。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天图画居其西,两峰之间居其东,东西相望二三里。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盖开山至是两年余矣。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杨、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惟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陇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循,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捋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欣于今而忘其前,欣于后则忘其今;前非有余,后非不足。是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自予得此山,予之所欣,日新而月异,不知其几矣。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一噱。

 文天祥《游文山观大水记》翻译与赏析

【翻译】

     从文山门进山,取道万松林下,到了天图画,一条江水横亘在前面。再走几百步,到了一座山岭尽头就是松江亭。松江亭与有两千尺的堤埂相连接,堤尽头是障东桥。桥外几十步是道体堂。从堂右绕着山岭攀登上去,就是银湾,这是临江最高的地方。银湾上面有亭叫做“白石亭”,青翠的山峰叫做“六月雪’’;有桥叫做“两峰之间”,这就是终点。天图画在银湾的西边,两峰之间居于银湾的东面,东西相望两三里远。这就是文山临江一线的大致情况。

     戊辰年,我从朝廷罢官归来,每天往来徘徊于其间。自从开辟文山至此时已经两年多了。五月十四日大水爆发,报信的人来了。这时学馆中宾客有临川杜伯扬和义山萧敬夫;当地的士子们因为参加太学考试,全部到京城去了,只有孙子安未曾去。我马上呼唤僮仆驾马备车,和两位客人快速奔驰去看大水。并约孙子安随后赶来。

     还没到天图画,就听到水声像狂风劲吹,暴雷震响,轰鸣撞击,震动激荡,威力不可抗拒。站在岸边不敢正眼观看,更不敢向下看。江对岸的秧田菜地,已经全部被洪水所淹。到了松江亭,亭对面是江中小洲。小洲本来像山丘一样隆起,到现在却只见洲顶,其余部分都看不见了。几十棵老松树,淹在水中的枝干争相簸荡摇摆,一副傲岸有不伏洪水淫威之状。走到障东桥,坐下来面向上看,大水从六月雪峰顶泻下,就像从千万丈高处往下倾倒,汹涌澎湃,波浪翻滚,一直送到我们眼前,真雄伟奇异啊!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以往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全部背走了。饮了几杯酒后,派人探测能不能上六月雪,下着围棋等待回音。去的人回来说:“大水截断了道路。”我们就只得去到银湾。山势回旋曲折,水到这里便打着漩涡,转折而去。当初在这里建亭占据山水回旋曲折的交会之处,却不知可以放眼东西二三里,而大水奔流的情景状态无不尽收眼底。因此,从今天看来,银湾就成了观览大水的绝妙之处了。坐在亭上,大家互相逗趣开玩笑。各赋律诗一首,尽力描写大水的形态,希望用尽力气能写出大水声势之万一。我说:“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说:“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说:“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只有子安素来不作诗,听了我们三人的诗句,总是拍手捋须,心中有所感悟领会,大笑不能自持,真像陶渊明不通音律,又常扶无弦琴的情趣那样似的吧。我们倚着亭栏观看了很长时间,奇诡怪异超卓绝妙的景观,变化无尽,不能彻底领略,但天色却渐渐暗了下来。于是就叫车马跟在后面,四个人挽着手慢慢走出山。等到了家,还眼睛眩晕,耳鸣嗡嗡,手足颤动,身体和精神很久不能平静。

往日,我读《兰亭记》,见作者感触于外物而生发怀想,一度欢乐,一度悲戚,随时变幻思想感情。我最爱他的说法。宾客道:“王羲之实在不是旷放达观的人。无论富有、高贵,还是贫穷、卑贱,失意还是得志,拥有还是丧失,都有值得快乐的事。因为喜怒哀乐是从内心中产生的,和环境没有关系。欣喜于现在就会忘记从前,欣喜于将来就会忘记今天,从前高兴不是因为富有,以后忘记也不是因为贫穷。所以君子无处不能获得自己的欢乐。哪会因为过去欢乐,今天悲伤,就会在须臾时间内改变内心的信念呢?”我听后好像忽然帐然若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自从我得到这座山,我的欢欣日新月异,记不清知道有多少了。人生只求适意而已。譬如我今天所遭遇的,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相交换。以往所欢欣的事物,过后就没有了,已不可追纪。我以为今后欢欣的事物出现,那么今天欣喜的事物又被忽略很快忘记。因而急忙起身奋笔疾书,乘兴为今天的欢欣作记,并告知同游者,让他们也聊发一笑。

文天祥《游文山观大水记》翻译与赏析 

赏析

这是一篇游记体散文。游记的重点是观看大水。每年从初夏到伏夏,是赣江的汛期。作哲问三位友人观看的这次大水,就是公元1268年即宋度宗咸淳4年农历五月十四日在赣江沿岸银湾一带观看到的一次普通洪水。

    这时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左,奸相贾似道当权,文天祥已中了十来年的状元,年龄只有32岁,担任学士院权直兼倒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因台臣黄镛参奏,免官家居,心情是不轻松的。但因为他中过状元,人品高尚,诗文又有名气,即便是罢官家居期间,仍是“座上客常满”。农历五月中旬,正是夏至季节,庐陵地区多雨,江河水涨,但他家里还接待着几位不寻常的客人。趁着涨水季节,他同友人一道,驱车策马,登山临水,观赏文山滨江一带汛期胜景。

    全文可分为五小段。第一段概述文山滨江的走向及其景点;第二段略述邀同客人前往观看大水的各种准备;第三段叙述“天图画”一带洪水暴涨的情况;第四段叙述同友人观洪赋诗的情形;第五段以孟子讲的“君子无人而不自得”作结,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文章一开头就告诉人们,作者的家山,是一个风景秀丽,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他用简练的笔墨,具述从“文山门”至“天图画”一种上的长堤、短亭、小桥、流水,写来楚楚动人,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并点出了他自己在家读书款客的所在——道体堂。然后,笔锋一转,追述自己罢官归来,每日徜徉其间的乐趣,几乎有宠辱皆忘的感觉。而其实作者并不是纵情山水,乐以忘忧的人,由于当时南宋小朝廷统治集团,正是文恬武嬉,纸醉金迷,“直到杭州作汴州”,特别是权臣贾似道、吕师孟等从事投降卖国活动,日趋明显,国家局势危如累卵,他前后三次被朝廷罢官。为什么罢他的官,就是他有一颗爱国心,同那些企图投降卖国求荣的宰相、宦官、武将集团合不来。罢官家居后,他虽是泰然处之,“日往来徜徉其间”,而骨子里却忧国忧民,感物兴怀,心情十分沉重。他特别提到“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虽然这里只有9个字,但却包含了国事日非山河破碎的怵目惊心的隐痛。

    作者提到这次赣江大水,显然不是一次特大洪水。尽管隔江对岸的许多身田菜畦,已被洪水淹没,但对面江中隆起的草洲,洲顶高处还露在外面,可见这次大小,还不是严重的洪灾,草洲上头的几十棵老松,虽然浸在水里,但它们的虬枝巨干,仍在大水中不停地飞舞摆动,傲岸不屈。这洪水,就象征着南宋小朝廷当前的危险局势,而几十棵在水中昂扬奋斗的松树,就象征着作者及其周围力主团结抗金的臣民。

作者与友人在松江亭上观洪、下棋、赋诗、饮酒,进行着各种娱乐活动,兴尽而归,赋诗只各录一联,以见一斑。诗俱雄豪奔放,有雷霆万钧之势。它既是描绘大水的奔腾澎湃,也是表达诗人们对国家大局动荡激切的心潮。所以他们直至回到家中,还是感到“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可见他们激荡在胸中的,不止是洪水的波涛汹涌而已。

游记写完,并不戛然而止,作者还要抒发胸中的感慨,进行议论。从表面上看,似乎他同意王羲之《兰亭记》里的“感物兴怀,一欣一戚”的论点,实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套手法,即假借客人的议论,表达着自己更加崇高和旷达的思想境界。以孟子说的“君子无人而不自得”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并为之奋斗终身,而不以“富贵贫贱、屈伸得丧”来改变自己既定的意志。作者的实践证明也确实是这样的。他后来临危受命,起兵勤王,奉使穹庐,直至从元营逃回,战败被俘,不屈被杀等出生入死的全部经历,都是贯串着“君子无人而不自得”这根思想红线,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作者最高贵的品质的所在,也是本文最精彩夺目的地方。

这篇散文游记的写作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名词的活用,十分生动。如“道万松下”,“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即“经过”,用得确当而有力。如“洲故垤然隆起”,“垤”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即“小土堆”,也用得很自然,既不生硬,也没有夸张;又“坐而面上游”,“面”是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即“面对”,也用得很妥贴;又“堂前石林立”,“林”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即“森然耸立”,也用得峻切有力。

第二、是全文突出一个“观”字。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写观赏大水,不是观山。从第一小段叙述文山门至滨江一段,都是为后来的观大水打下伏笔。到了松江亭,他们便展开了观大水的视野,看到了对面隔河的身田菜畦已变成一片片汪洋;偌大的洲渚,看不见首尾,只有洲渚的背脊隆起部分,还露在外面,没有淹没。几十棵老松树,都浸泡在洪水里头,摇曳生姿,起伏作态,有点不屈不挠的样子。后来,又从障东桥上观看从“六月雪”山上奔驰下来的山洪,一直泻到面前。还看到道体堂前石笋林立,浮出水面。最后,走到银湾,这是当时观看大水的最高点。他们坐在那儿,一面观洪,一面赋诗,四个人中,只有三个人即兴赋诗,另一人在旁欣赏。三人的诗句,尽管字句有所不同,都是写洪水劈山倒峡而来。像雷霆震怒,万马奔腾,不可接近。诗都写得很有气魄,有力量。第三是从记叙而发出议论,略似范仲淹之《岳阳楼记》,范文以“先忧后乐”作为人臣立身处世之本,本文则以无人而不自能即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做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阳光  关永礼主编,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06月第1,475-476

邓碧清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文天祥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196-202

屈毓秀  张仁健  林友光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江西卷,书海出版社,200208月第1,423-4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