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志之报房胡同
报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南部。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南与官房大院、前厂胡同相通,北与玉石胡同、桂花胡同、大豆腐巷相通,全527米。
报房胡同明朝称豹房胡同,据传此地早年曾是明皇宫养豹的地方。豹房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元朝时期已有此风气。另有虎房、象房、鹰房等处,房又称为坊,如羊坊、象坊、虎坊等,北京至今尚存此类地名。有人认为今天东华门外的报房胡同才是当年武宗日夜淫乐的场所,只是由于时间久远,豹房音变为报房。当然,更多的学者相信武宗兴建的豹房原址就在皇城的西苑太液池西南岸,临近西华门的地方,即今天的北海公园西面
清代蒙古、汉军都统衙门俱在东四牌楼南报房胡同。正清光绪时以其谐音改称大小报房胡同,宣统时称报房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信义大院、毛厂大院、槐树大院、兴隆大院、无量庵、油杓胡同并入,“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九条。
1926年萧乾被张作霖的侦缉队抓走关在东四路南的报房胡同拘留所。60年代闫世燮有诊所在报房胡同。解放后总务司在报房胡同盖了一栋公寓楼,安排一些大使和司长人住。乔冠华住报房胡同的外交部公寓。罗工柳住报房胡同。
明朝太监刘通舍宅建法华寺于此,成化七年(1471),明宪宗朱见深赐法华寺碑。天启年间重修后,明朝皇帝又赐藏经玺书。明朝灭亡后,法华寺虽然失去了昔日的显赫,但由于主持寺庙的和尚善于结交官府、笼络文人墨客,自乾隆以后,香火极盛。一手重建法华寺的德悟和尚在世时,京师不少官员都与他有交往。德悟死时,“哭灵祭奠者搢绅商贾,素车白马,填塞衢巷”。大约在乾隆二三十年间,法华寺曾发生一件大事。据《啸亭杂录》记载:乾隆中,法华寺有一名法和尚,势甚薰赫。所结交皆王公贵客。“于寺中设赌局,诱富室子弟聚博,又私蓄女伎,日夜淫纵,其富逾王侯,人莫敢撄。”果毅公阿里衮闻知法和尚的丑行后,命令番役在深夜翻墙进入法华寺,将法和尚擒获。阿里衮知法和尚交游广,马上遍集诸寺僧僚,将法和尚立毙杖下。等到有人前来说情时,为时已晚。阿里衮的所作,受到老百姓的称颂,“人争快之,至于市井间绘图鬻之,久之未已也”。清朝末期,法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巡防处所在地。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和大臣瑞常、文祥等在这里与英法代表谈判。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华寺的新住持德湮“能作大字,颇通文墨,喜交文士”,寺内的海棠院时常成为文人聚会的地方。昌平人孙樗曾在寺内租寓期间完成《余墨偶谈》一书,续廉(字筱泉,号耻庵)和《天咫偶闻》的作者震钧也是寺内常客。也有人认为,戊戌政变前谭嗣同去找袁世凯,袁世凯是在报房胡同内的法华寺而不是宣武区的法华寺。
王彬
徐秀珊编,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第86-87页
赵毅,于宝航著,明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01,第122页
《北京百科全书·东城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东城百科全书
东城卷,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26页
法华寺
多福巷44号(原报房胡同44号)。明景泰年间建。为太监刘通之弟刘顺舍宅为寺。
据50年代调查,寺座北朝南。大门有五座:除山门外,还有东西大门二座,旁门二座。进山门则为旗杆院,有旗杆二,钟鼓楼各一座。甬道正对天王殿,左右配殿为娘娘殿、药王殿。第二层为大雄宝殿,大殿前有月台。左右两侧为伽蓝殿和祖师殿。第三层为毗卢殿,后带抱厦,西配殿为法云堂。再后为大悲坛,该殿两旁有通道,直通禅林院。最北为藏经阁,阁西为祖堂。进东大门迎门为影壁,过小院穿堂直入方丈院,再东有一跨院,方丈院北有后罩房及炊房。入西大门可达西院,北有学校及梧桐院。校北为西方丈院。
山门三间,为大式硬筒瓦箍头脊,门额有砖匾。敕赐法华禅林寺”。东西大门为歇山筒瓦顶。天王殿为硬山筒瓦调大脊,娘娘殿及药王殿均为硬山筒瓦调大脊。钟鼓楼为歇山顶筒瓦调大脊。大雄宝殿为庑殿顶,正脊上有砖质透雕凤凰和莲花,五踩重昂斗拱,内有藻井三个,中间的为浮雕盘龙,两边的为彩绘盘龙。殿内后墙中间挂一“慧明澄清”木匾,金柱上有联为:“如来如不来为佛来蚕我来迟咄者是胡说”,“本觉本无觉惟情觉真尘觉恶噫全在当人”,为光绪七年(1882年)岁次重光大荒落丁酉日。外檐明间门楣上有“大雄宝殿”木匾,明间檐柱上有联为:“芳蔼氤氲尽是旃坛之气”、“莲花涌现无非宝路之光”。该殿面阔五间。东西配殿:伽蓝殿、祖师殿及磨房,穿堂各六闻,通面阔26.7米,进深7.6米,硬山筒瓦箍头脊,前出廊。毗卢殿面阔五间,后抱厦三间,黄琉璃剪边歇山顶;殿为重檐庑殿灰筒瓦顶,正脊上有砖质透雕二龙戏珠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五踩重昂斗拱,明间横木匾上书。弘室妙法”,上层檐下有木匾上书“毗卢殿”,东西配殿各三间,为硬山筒瓦箍头脊。大悲坛三间,大式硬山筒瓦顶。正脊上透雕仙鹤、莲花,内为彻上明造,五架梁。藏经阁七间,前出轩五间,为悬山箍头脊;殿为筒瓦调大脊。东西配殿各三问,硬山筒瓦顶。大雄宝殿前有数座石碑。一为“明敕赐法华住山宝峰聚禅师行实碑”,额题“法华寺住山宝峰聚禅师行实碑”,李观撰,范阶书,郭登篆额成化七年(1471年)三月立。一为“明救赐法华弹寺碑记”,额题“敕赐法华寺记”,阎口撰,赵福书,朱永篆额,成化十年(1474年)立。一为“明法华寺别院记”,额题“法华寺别院记”,钱应龙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七月立,碑阴额“万古流芳”,题名。一为“明重修法华寺碑记”,额题“重修法华寺碑记”,黄立极撰,天启七年(1627年)夏立,碑阴额题名碑记。一为“清法华寺法悟和尚行实碑记”,额题“万代流芳,德隆撰,萧际韶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立。一为“清法华寺真存法师铭”,额题“永垂不朽”,德保撰,富炎泰书,无年月,其文略言寺建至今三百余载,真如禅师梵修清静,见寺近颓敝,苦心修葺,戊寅圆寂,立此贞珉,述其功德。估计为乾隆间立。碑阴刊刻“曹洞宗派”并偈语。一为“清重修古刹德云行实碑记”,崇启述,赵世骏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立。一为“清法华寺修建记略”,崇启撰,文绅书,光绪二十八年立。
据记载,在乾隆时期,该寺和尚,交结王公,淫纵不法,为果毅公阿里衮所擒,立杖杀之。又有记载,咸丰庚申之役,王大臣于此设巡防处,总之者为瑞常、文祥、宝鏊、麟魁,共数月,和议签订后,诸大臣在此接见洋人,是为京师交涉之始。
又据传,戊戌政变时,谭嗣同寅夜见袁世凯交托变法机密大事亦于此事。清代,此寺地近紫禁,故外地进京的官僚,多居于此。
《旧闻考》等书均有记载,并记此寺为东城诸刹之冠。
据1937年调查,当时寺内有僧众7人,住持为洪涛。据80年代调查,山门三间尚存,已改成民居,寺内主要建筑均拆除盖楼,部分配房尚存,为民居。石碑散落于院内各处,有的砌子墙内,有的被当作台阶。唯“德悟和尚行实碑”较完整。现从多福巷44号可进入原庙后半部。
谭伊孝,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09月第1版,第260-263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