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纯公府法国使馆

标签:
梁公府纯公府安郡王府法国使馆东交民巷 |
分类: 建筑艺术 |
东交民巷使馆区-纯公府法国使馆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有条街面不宽的小巷——东交民巷。在清朝晚期,这里是外国使馆区,它包括现在的正义路、台基厂和东交民巷的一片地方。旧称东江米巷。
北京在元明(1271—1644)之际,崇文门、正阳门(俗称前门)、宣武门之外是护城河,据说通过京杭大运河由通州水运来的米粮,运进北京城后就地出售。江米巷,就是囤米出售的地方。另有一说是,元明营建北京宫室时,多以江米汤灌浆,以求牢固,为便于修筑宫室和皇城,就在距河道和皇城都近的地方囤下江米备用,此地以囤米之所,得名江米巷。由于位于正阳门东西两侧,故有东、西江米巷之称。到了清代中期,这里是大清国中央各部衙门的所在地。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火烧了圆明园。1860年底,为了在北京建造公使馆,英国率先选中东交民巷北、御河西的梁公府。经与恭亲王奕商议,以每年1000两白银租下。随后,法军抢占了豪华壮丽的肃王府,声言要“租借”作其使馆。第一代肃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又是清朝开国功臣,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如此显赫的王府,事关大清脸面,奕未敢轻易答应,后经反复交涉,法方才同意另以纯公府为使馆。当清廷将纯公府拱手交给法国人时,纯公府的主人纯堪正奉命在遵化守护东陵。家眷仍在公府内照常生活。他们万万也没料到就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府第,迁徙他处。每年租金照前例定为白银1000两,奕主动表示,免缴几年租银,赠给洋人做修缮费用。法国使馆就这样也在东交民巷建立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修葺一新的房屋换上了新主人。二月十五日(3月25日),法国首任公使布尔布隆进驻法使馆;翌日,英国公使普鲁斯也进驻英使馆。
此后,俄、美、德、比、西、意、奥、日、荷各国争先恐后,接踵而至。清廷也一一满足各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的要求。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外国国旗便在东交民巷挂起来了。
1900年,义和团运动给了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以沉重的打击,各使馆以保护安全为由,调来大量军队,禁止中国百姓出入使馆区,并在东交民巷各街口张贴告示:“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
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1837~1908)挟光绪皇帝(1870~1908)逃往西安,留下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1823—1901,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日、俄、德、奥、意、比、荷、西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允许把东交民巷正式划为使馆区,并规定“备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条约允许各国可以在使馆区内驻兵。同时强令在此居住的清朝王公贵族、官员、百姓一律迁出,凡此地内的官衙部署及政府、民营机构另觅新址。由于这一地区是清朝中央政府各部衙所在地,在签约前,清政府一再请求将已焚的圆明园作为使馆区,被列强各国严拒,东交民巷成了代表国耻的地名。
使馆界一经划定,各国纷纷觅址动工,兴建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现存的法国使馆旧址建筑,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所建。使馆大门,用砖作出壁柱和拱券,其外形颇似法国巴黎的凯旋门,细微处有些地方又好似中国城墙的“敌台”,门前的一对石狮,则是地道的中国气派。今院内仅存有中央喷水池和四栋配楼,配楼大体作对称排列,多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有的配楼采用木质外廊,有的则采用砖作连续券廊,风格均属法国乡村别墅式。
纯公府旧址位于东交民巷路北、台基厂南口玉河桥西,地点适中,又有一座大花园,原是安郡王府。安郡王是饶余郡王阿巴泰(清太祖第七子)第四子岳乐,顺治八年袭封后改号安,曾晋为亲王,死后追降郡王,雍正时除爵位,乾隆时绍封为辅国公。后来这里成了满族贵族景崇的府邸,景崇因获罪迁出,其子纯堪承袭爵位,府邸改称纯公府。纯公府变为法国使馆后,纯堪全家只好搬到东四五条居住。解放后这里为国家机关所用,亦做过中央首长住宅,还成为过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的住所。
参考文献: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北京东城文物建筑,朝华出版社,第106页
侯杰,紫禁城下之盟
林克光 王道成 孔祥吉,近代京华史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07月第1版,第297-298页
上官司丰编,深宫轶事,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78页
冯其利著,寻访京城清王府,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09月第1版,第69页
岱岳编,北京趣闻1000题,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第227页
袁熹著,北京城市发展史 近代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6,第27页
http://www.pgm.org.cn/newgwf/lzp/201206/5a5e0c72a4754a39bfb251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