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仇两难郑王府

标签:
郑亲王府姚广孝协和医院西院中国大学二龙路中学 |
分类: 历史故事 |
恩仇两难郑王府
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单北大木仓胡同的郑亲王府,又称简亲王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的府邸。
据说,郑亲王府原是明朝初年荣国公姚广孝的旧宅,清入关后由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进行重建而成。坐北朝南的郑亲王府,自东向西分为东、中、西三路,主要殿宇建筑分布在东路前端,中轴线上依次有:面阔3间的临街门、面阔5间的正门、面阔5间的正殿、面阔各为5间的配殿、面阔3间的后殿、面阔7间的后寝和面阔5间的后罩楼。除了东路主要建筑之外,该王府的中路和西路建筑并没有什么中轴线,而是将所有建筑依照街道的走势进行布列,稍稍有些向北退缩。我们对于郑亲王府这种不规则的布局暂且不提,细心的读者仅从东路建筑规制就不难发现,该王府规模远远超过前文提到的清王府规制。确实,建造竣工的郑亲王府不仅气势宏伟、巍峨雄壮,而且在王府内部还使用了诸如铜狮、铜龟和铜鹤等在当时属于僭越违制的装饰。因此,时任信义辅政叔郑亲王的济尔哈朗遭到言官弹劾,不仅被罢黜了辅政资格,还罚白银2000两以示惩戒。
不过,后世郑亲王们并没有以此为戒,几乎每一代袭封者都对王府进行了修缮和扩建,特别是第八代郑亲王德沛不仅对王府主体建筑进行修缮,还大肆扩建了王府西路的花园,名为“惠园”,从而使该花园成为北京王府花园中的佼佼者。然而,关于第八代郑亲王德沛大肆修建花园一事,这位王爷却别有“苦衷”和“道理”。据《啸亭杂录》中记载说:“邸库中存贮银数万两。王见,诧谓其长史曰:‘此祸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无贻祸后人也。’因散给其邸中人若干两,余者建造别墅,亭榭轩然。故近日诸王邸中以郑王园亭为最优。”那么,这座在北京诸多王府花园中“最优”的惠园有何特别之处呢?对此,时人曾这样描绘说:“惠园在西单牌楼郑亲王府,引池叠石,饶有幽致,传为李立翁手笔。园后为雏凤楼,楼前有池,其后即内官门楼。后有瀑布,高丈余,其声琅然可听。”由此可知,惠园内不仅有在北方园林中罕见的高达丈余的瀑布景观,还是清代造园名家李立翁所设计建造。
既然清王朝对王府建筑有着极为明确细致的规制,第一代郑亲王也是因为在王府建造中越制而遭到惩罚,其后世子孙为何屡屡置“法规”于不顾大肆修缮扩建该王府呢?要解析其中缘由,我们不得不击破清王朝早期的历史冰河,从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与伯父努尔哈赤那一辈人开始延续的纷繁复杂的恩怨说起。
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的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雅尔哈齐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另有两个名为穆尔哈齐和巴雅喇的异母兄弟。幼年时,舒尔哈齐与兄长努尔哈赤一样受到继母的虐待,不得已经常远出中原汉族聚居区谋生,从而锻炼了体魄,增长了见闻,并成为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的最得力助手。然而,随着兄弟二人势力的逐渐强大,彼此间也开始出现裂隙,兄长努尔哈赤不愿看到弟弟势力强大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弟弟舒尔哈齐则不甘永远依附兄长,他希望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在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舒尔哈齐偕已经年长且拥有部分势力的三个儿子脱离努尔哈赤所部,准备重新建造城池开辟属于自己的功业。不料,对弟弟舒尔哈齐另起炉灶早有防备的努尔哈赤,预先在舒尔哈齐所部前行途中设伏,不仅设计将弟弟舒尔哈齐圈禁致死,还严刑处死了他的长子阿尔通阿和三子札萨克图,次子阿敏由于皇太极等人求情才暂时免于一死。
舒尔哈齐死后,努尔哈赤收养了他另外的七个儿子,当时济尔哈朗只有12岁,对于父兄被害情形想来不会不知。不过,济尔哈朗毕竟年幼,对伯父努尔哈赤的养育之恩自然也不能忘怀,所以长大成人后他始终处在恩仇两难的境地。然而,那位暂时免死的济尔哈朗二哥阿敏却对家族仇恨不曾忘记,他在父亲舒尔哈齐死后的十多年间虽然为伯父努尔哈赤创建基业而冲锋陷阵,但他暗中却心怀异志,希望在征战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并借领兵出征朝鲜之机欲行分裂。对于阿敏的韬光养晦和阴谋异志,努尔哈赤和其子皇太极心知肚明,于是在天聪四年(公元1631年)已经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断然幽禁了阿敏,十年后阿敏在禁中死去。
对于父亲舒尔哈齐和三位兄长先后被努尔哈赤父子所杀害之事,济尔哈朗却没有冤冤相报,而是明智地选择了与势力不可相抗的努尔哈赤后世子孙合作。据史书记载说,生性温和、谨慎的济尔哈朗与伯父努尔哈赤一家人相处融洽,反而和自己那专横、暴躁的兄长阿敏关系淡薄。所以,当阿敏获罪被幽禁后,皇太极将其所领属的财产等全部归属给了济尔哈朗,而济尔哈朗也更加忠于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后,济尔哈朗没有卷入豪格与多尔衮两派权力之争,而是精明地站在调和的立场上,所以当众人接受多尔衮提出的折中方案后,他竟然获得了与多尔衮联合辅政的特权。不过,权欲寡淡的济尔哈朗虽然比多尔衮年长,但他在处理朝政时总是处处谦让,这让权欲熏心的多尔衮得寸进尺,进而构陷济尔哈朗使其由辅政叔郑亲王一度降为郡王。后来,恢复了郑亲王爵位的济尔哈朗,在多尔衮生前依然一味退让,直到多尔衮在塞外薨逝遭到其贴身侍卫揭发时,他才勇敢地站出来联合诸多王公大臣彻底清算多尔衮的罪状。晚年的济尔哈朗虽然受到顺治皇帝的极端尊敬和信任,但他却能够洞悉权力与人生的真谛,没有像多尔衮那样把持朝政、专擅权柄,而是急流勇退很好地保持了晚节。于是,当济尔哈朗于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6月11日寿终正寝时,顺治皇帝不仅辍朝7天予以祭奠,还仰天痛哭说:“苍天啊,你为什么不让朕的伯父长寿呢?”由此,一生谨慎的第一代郑亲王也许应该瞑目了吧?
不过,如果说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因为谨慎寡欲而获得生前死后殊荣的话,那么后世郑亲王们却由于权欲熏心多遭贬责乃至死于非命。这从先后十七次郑亲王爵位封袭情况可以有所了解:
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因功晋封为和硕郑亲王;
第二代郑亲王济度,是济尔哈朗的次子,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封为简郡王,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袭封郑亲王,同时改封为简亲王;
第三代郑亲王德塞,是济度的第三子,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袭封为简亲王;
第四代郑亲王喇布,是济度的次子,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袭封为简亲王,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追削王爵;
第五代郑亲王雅布;是济度的第五子,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袭封为简亲王;
第六代郑亲王雅尔江阿,是雅布的长子,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袭封为简亲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被革除王爵;
第七代郑亲王神保住,是雅布的第十四子,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袭封为简亲王,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被革除王爵;
第八代郑亲王德沛,是舒尔哈齐第八子费扬武的曾孙,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袭封为简亲王;
第九代郑亲王奇通阿,是舒尔哈齐第四子巴尔堪之孙,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袭封为简亲王;
第十代郑亲王丰纳亨,是奇通阿的长子,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袭封为简亲王;
第十一代郑亲王积哈纳,是丰纳亨的次子,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袭封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恢复郑亲王爵位封号;
第十二代郑亲王乌尔恭阿,是积哈纳的长子,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为郑亲王;
第十三代郑亲王端华,是乌尔恭阿的第三子,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袭封为郑亲王,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被革除王爵、赐自尽,并将郑亲王爵位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第十四代郑亲王承志,是奇通阿第四子经纳亨的曾孙,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袭封为郑亲王,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被革除王爵;
第十五代郑亲王庆至,是积哈纳次子爱仁的第四子,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袭封为郑亲王;
第十六代郑亲王凯泰,是庆至的次子,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袭封为郑亲王;
第十七代郑亲王昭煦,是凯泰之子,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袭封为郑亲王。
需要说明的是,郑亲王爵位在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后,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端华的族孙岳龄承袭这一爵位,三年后也就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恢复郑亲王爵位时则由承志承袭。
从郑亲王这一爵位的承袭情况来看,其中不仅有长达121年是以简亲王名号承袭,先后还有五次被革除爵位,特别是第十三代郑亲王端华在袭封期间竟然还被赐自尽,这实在不能不予以解说一番。
爱新觉罗·端华,作为道光和咸丰两朝的顾命大臣,可谓是声势显赫,权倾朝野,是晚清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咸丰年间,刚继位的咸丰皇帝为了打击把持朝政达20多年之久的军机大臣穆彰阿集团,便倚重郑亲王端华等倾向于己的王公大臣,从而顺利地将朝政大权收归己有。由此,郑亲王端华更加得到咸丰皇帝的信任,并借机将自己具有干练之才的六弟肃顺推荐给了咸丰皇帝,以此加强其在咸丰朝的势力。当然,咸丰皇帝对于端华和肃顺兄弟二人也十分倚重,特别是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咸丰皇帝在逃到承德避暑山庄行将驾崩前,就曾任命包括端华和肃顺两人在内的八名“赞襄政务大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顾命大臣”。然而,端华等八位顾命大臣由于与两宫太后——慈禧和慈安及当时留守在京的恭亲王奕诉在权力分配上产生矛盾,被慈禧等人抢先发动“辛酉政变”而遭到逮捕,随后郑亲王端华和第六代怡亲王载垣被革除爵位并赐自尽,而那位徒有干练虚名的郑亲王六弟肃顺则被押赴北京菜市口斩首示众,其余五位顾命大臣也被革职或充军发配。
由于郑亲王这一爵位多遭革除,其王府名称和主人也就难免有所变更,如王府名称曾一度更改为简亲王府,如在第十三代郑亲王端华被革除王爵后,由于郑亲王爵位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这时承袭这一爵位的岳龄因为没有资格居住在郑亲王府中,郑亲王府遂赐予钟郡王奕詥居住,虽然郑亲王爵位后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得以恢复,但时任郑亲王承志依然居住在西单北大街的馓子胡同,直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奕詥死后承志才得以搬迁入郑亲王府。
到了民国年间,郑亲王府先是抵押给西什库教堂,后又租赁给中国大学。如今,这座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的郑亲王府,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正殿等院落已为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属“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的办公地,而西路那著名的惠园花园则是二龙路中学的所在地。透过色泽斑驳的朱漆大门,可以得知郑亲王府原有建筑已经所剩无几,这不由不使人心生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