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之朝阳门内南小街439号近代建筑

标签:
宋庆龄故居南小街朝阳门折衷主义方巾巷 |
分类: 建筑艺术 |
朝内南小街439号近代建筑-宋庆龄故居
位于北京朝阳门南小街439号(原方巾巷44号),建于民国初期,原房主不详。日军侵华期间。曾为一日本特务组织占用,后为国民政府接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曾在此居住。1949年初,宋庆龄从上海来京参与建国大业时于此居住,直至1958年9月。之后这里做过外交部供应处,海石花公司曾在此办公。楼前数棵紫藤萝是宋庆龄女士亲手种植,至今已有碗口粗细,枝叶茂盛,春夏时节繁花似锦。
该建筑坐北朝南,地上两层,有地下室,面阔20米,进深18米。砖木结构,灰筒瓦坡顶,一层为抹灰墙面,二层灰砖清水墙,二楼南侧建有阳台,带罗马爱奥尼立柱。室内装修精美,各层房间互有门相通,木楼梯,栏杆有雕花,朝北的大窗户镶有彩色花玻璃;室内铺有地板,虽历经百年,仍光亮如初。门窗的黄铜饰件、电门开关及屋内吊灯,还保存着部分原物。一楼东西两侧房间内装有壁炉,上刻汉白玉浮雕“二龙戏珠”。
该建筑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属于较典型的近代折衷主义风格独立式别墅,且数位历史名人曾在此居住,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003年初东城区南小街市政改造工程中,为了保护这座宋庆龄曾居住了近十年的小楼,在文物管理部门的要求下,市政建设单位修改了原来的施工方案,从而将故居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缅怀先辈、见证历史的纪念性建筑。
可惜2012年9月19日晚7时许,一场无名大火光顾于此,现场云集10多辆消防车,尽管云梯高架,水枪遍射,熊熊大火还是燃烧了1个多小时,楼板梁架多有塌陷,火场烟雾滚滚。别墅临街架起钢管脚手架,估计是在维修,不想招来祝融回禄(附近曾有火神庙),酿此悲剧,所幸外立面砖墙基本保留,修复起来应该不困难,室内木质精美装修再难一见。正如清华园如今已经修复一新。
46处旧城沿街古建修门脸
2012-05-25
本周,本市今年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旧城沿街文物建筑风貌维修工程启动。北京市文物局表示,东城区和西城区的46处古建将率先启动修缮。
与以往不同,此次修缮工程首次打破了产权关系,市文物部门统一投专款对旧城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统一维修。而此前,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应由管理使用单位负责。由于这些单位重视程度不同,资金投入有别,街面上的文物古迹往往新旧不一,有些门面甚至常年得不到修缮。
随意在北京旧城的大街小巷转一转,沿街文物风姿各异。相对而言,文博类单位和公园类占用的文物单位门面都能维持起码整洁,只是外墙偶尔出现了墙皮脱落等现象。其他管理使用单位“麾下”的文物单位外立面残损程度不均。位于朝内南小街的一处近代建筑,浅灰色的二层小楼民国风十足。然而细看会发现,灰色砖墙上出现竖着的断纹,越出围墙的飞檐上屋瓦不全。西交民巷素有晚清“金融街”雅号,这里如今却显得有些破败,大块的灰色墙皮已经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的砖石,一些大门上居然还出现了喷涂的小广告。
“从世界各地到北京的游客,大多是通过街面上的文物认识北京古老璀璨的文明。由于旅途时间有限,他们难免‘以偏概全’。”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文物部门首次投入专款,统一修缮门脸古建。这样做,既可以展现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改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及环境景观,又可以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由单体建筑保护转向点、线、面结合的区域性保护,形成具有保护价值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四个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从市文物局提供的名单中看,此次旧城沿街文物建筑风貌维修工程涉及项目集中在东城区和西城区,其中东城区的国子监外墙、雍和宫、太庙、天坛等在内的知名文保单位的外立面均将进行修缮。西城区中,宋庆龄故居、皇城墙遗址、北海等文保单位的外立面也将进行修缮。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名单中,皇宫王府类的传统古建筑和民居四合院等近现代建筑所占比例相当。
修沿街古建,并不意味着建“假古董”。市文物局表示,此次维修工程是本市为配合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的有力举措。修缮主要是针对文保单位的外立面,有关施工单位将慎重研究施工方案,确保文保单位不会在修缮过程中遭到破坏。
相关链接
东城区沿街文物建筑风貌维修项目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建筑遗存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西城区沿街文物建筑维修工程项目表
1
2
3
4
5
6
7
8
(金融街社区学校)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