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协和神学院旧址

标签:
神学院协和神学院宗教教育广州神学院广州制药厂差会基督教教育 |
分类: 建筑艺术 |
广州协和神学院旧址位于白鹤洞培真路2号。广州协和神学院(Canton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创建于1914年。协和神学院最初名为广州基督教协和神道学校,校址在广州宝盛沙地(西关),由美国公理会、长老会、同寅会,英国伦敦会、圣公会、循道会,新西兰长老会,加拿大长老会等8个基督教的差会与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中华圣公会粤港教区、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华南教区等3个教会联合主办,故称“协和”神道学校。1918年,该校迁址白鹤洞,改称广州协和神学院,建有圣安得烈堂、梁发堂、马礼逊堂。1938年广州沦陷后,神学院先后迁到香港沙田、云南大理和粤北曲江。抗战胜利后,神学院并入岭南大学,1951年与岭南大学脱离,复称广州协和神学院,1959年停办。20世纪70年代,神学院教学楼用作广州制药厂办公楼。
协和神学院今仍存一幢教学楼。教学楼坐西朝东,宽175米,深8米,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砖混结构两层楼房,黄色琉璃瓦四坡顶,九开间对称布局,有地下室。首层正立面中间三开间设拱门。20世纪70年代该楼外墙改贴瓷砖。门前是绿化带,后面及左右两面为厂房。广州制药厂停产后,楼房已空置。
1986年广东复办神学院,为表示对神学院的历史传承和服务广东教会的宗旨,故取名为:广东协和神学院,英文名为Guangdong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学院1986年初设于广州市东山堂内,1994年迁至于沙面原圣公会主教楼,2001年11月30日迁入广州市白云区东平村新校园,建筑面积约10000㎡。现有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食堂、对外开放的协和礼拜堂、正在筹建中的教牧楼等建筑物。同时,还有室内外的运动场地。
以下摘自芳村文史:
广州协和神学院,抗战前曾是芳村地区著名的神学高等学府。
1913年春,世界基督教青年会领导,美国人穆德(Mott)博士来广州布道。他有感于广东教会传道人士奇缺,急欲培养一批传教士。穆德博士召集了广州各基督教派代表商讨,决议在广州建立一间高级神学校,“以应教会之急需”。
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九个差会的响应。这九个差会是:美长老会、美刚纪慎会、美同寅会、美公理会、英圣公会、英惠师礼会、英伦敦会、新西兰长老会、加拿大长老会等。并组织筹备机构,将各个差会办的神学校联合办学,故称“广州基督教高等协和神道学校”。这些神学校包括:美长老会、加拿大长老会和新西兰长老会合办的培英神学校;圣公会办的圣三一神学校;伦敦会神学校;惠师礼神学校;刚纪慎神学校。还规定每间加入联办的教会各派一个教员,薪给仍由原差会负担。
1914年,各个基督教派代表联合组成校董会,选举了方约翰,富利惇,关恩佐等13人为董事,聘龚约翰牧师为院长,由钟荣光,关恩佐等9人组成顾问部,开展了组建神学院的活动。经过一番筹划,在西关借得宝盛沙地大街伦敦会的大楼,作为神学院的临时校舍,并租赁民居作为学生的饭厅和宿舍。同时开始了筹建新校的工作,在白鹤洞南蛇岗觅得一块土地作为新校址。
1915年建校方案确定,建校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各教会自建自享,另一部分为公建公享。
1917年神学院主楼建成,为纪念组建者富利惇牧师,取名富利惇堂。1918年,学生从西关搬来白鹤洞上课。1919年以后的几年中又先后建成圣安得烈堂、梁发堂,马礼逊堂,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因为神学院是由各教会协作建成的,故改名广州协和神学院。
广州协和神学院按其课程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其一为高等神道学校(后又称为神科),其二为圣经学校(后又称训69练科)。神科招收有高中毕业学历的教徒,为五年制,其中四年学习,一年实习。训练科则招收有初中毕业学历的教徒,三年制。
学生入学条例::(1)年龄在22岁;(2)教龄2年以上,(3)考试及格;(4)身体健康;(5)有教会的鉴定意见书。
入学考试科目:(1)国文(议论文一篇);(2)圣经学;(3)常识学(普通科学知识、现代各国概况)。
待遇:不收学费,交伙食费、住宿费每月12元。
课程:神科学生要学习旧约、新约、教会史、国文、历史、科学概论,教会诗歌、护教说、宣道学、体操等多个课程。
圣经学校主要学习释经。据1936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协和神学院每届学生在40—60人之间。学生毕业后受“遣往国内外教会任职者不下二百余人”。
1938年,广州沦陷,协和神学院被迫迁移。1939-1941年迁云南省,后又迁回广东曲江与岭南大学联合办学,一直到抗战结束。
抗战胜利后,鉴广原于在白鹤洞地区的协和神学院被破坏严重,决定迁入河南康乐村与岭南大学合办,定名为私立岭南大学协和神学院,成为岭南大学五大学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