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有自杀倾向怎么办?

(2013-06-08 22:57:33)
标签:

孩子有自杀倾向

挫折教育

正确的自我认知

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

教育

分类: 家长100问-心理异常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自杀必须从家庭做起。事实上,每个轻生者采取行动前都是有预兆的,而家长的关注点往往更多在学习方面,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自我表白常被忽视。              

—— 心理专家 徐岫茹

         http://s2/bmiddle/63a594a2tdea5d54bec21&690


                                 

案例引入:

    新闻报道: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北京某实验小学五年级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跳楼自杀了。女孩儿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厌恶开学”。暑期50天的长假,孩子远离课堂、远离纪律的约束、远离教师的管束,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宅家”。因此,在即将开学的时刻,留恋假期、厌恶开学,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因此而结束生命,那就令人惊愕了。据知情人讲,这个自杀的女孩儿,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父母资产过千万,可见其父母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自然,父母也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考入重点中学。这个女孩儿,开学将升入六年级,即将面临升入中学的现实,孩子自己本来就十分的上进,而家长在这种时候免不了要为孩子“火上浇油”地鼓劲。但是,他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孩子最反感的是父母不停的给自己施加压力,仿佛,不上重点中学,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实这都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在开学的时候,孩子感觉对将要开始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和厌恶,于是,悲剧的一幕就发生了。

 

    家长自述:我的女儿目前在读初三,读书很忙,很累。小学时,女儿就读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实验小学,现在的中学则是我们托关系进的重点中学,因此女儿从预备班开始就不是很适应,现在面临中考,更加感到疲惫不堪。外人都觉得我的女儿很争气,在重点中学就读,其实女儿在班级里的成绩一直是中下水平,由于每天作业量大,加上很多题目不会做,所以感觉压力特别大。每当女儿情绪激动时,就常常会说离家出走、自杀等字眼,让我很担心。

 

专家分析: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对全国13个省区市进行调查,对象为10岁至24岁的学生。共调查了141580人,平均年龄16.3岁。有20.4%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计划。有37.1%39.9%的男女生经常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有64.6%72.6%的男女生经常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今年910日是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人口的死亡原因中,自杀已经位列第五,而在1534岁年龄阶段的人口中位列第一。

是什么原因让本处于花季的孩子们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呢?带给家庭和社会难以承受之痛。

    有自杀倾向的孩子虽然具体原因不同,但都有类似的特点,基本都存在着学习压力大,社会支持系统功能缺失的问题。采取自杀行为的孩子多存在这样几种心理:解脱心理—以为死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压力;威胁心理—想用自杀来发泄不满,补偿失去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报复心理—想以最极端的方式来报复父母或其他人。

    下面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以上的问题。

1、父母娇惯溺爱,孩子脆弱、自私;

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无限度地满足,要星星不给月亮,只提供物质食粮,而不懂得精神营养的供给,每个人都有身心双重需求,但家长往往忽略精神给予,认为让孩子吃饱喝足、衣食无忧就是对孩子的爱,这些无知而又肤浅的家长是孩子自杀悲剧的编剧。

2、父母简单粗暴,孩子压抑怨言;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少耐心,平时就不注意跟孩子谈心,遇事总是不问原由地随便指责孩子,不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尊重孩子,而是把过错都算在孩子身上,肆无忌惮地用语言暴力来对待孩子,甚至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对父母的不满和怨言,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许会压抑着,但是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与父母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这些家长是悲剧的幕后导演。

3、父母高压管理,孩子难承其重;

    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父母对子女会抱着很高的期望,这个期望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不少家庭孩子的什么事情都可以由家长代劳,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好好学习,努力刻苦,争取更好的成绩和名次。学习原本是件快乐的事,结果孩子却找不到快乐的感觉,感觉学习是一件痛苦的负担,而且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让父母满意。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厌学情绪严重。当这些压力超过了孩子们的承受能力时,悲剧就发生了。

4、家庭温暖缺失或遭受意外打击,孩子心理失衡;

不和睦的家庭比之温暖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父母不和、吵架离婚,或是偏爱某一个孩子,都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愤恨心理。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如失恋、考试失败、受坏人恫吓、丢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都有可能使感情脆弱的孩子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专家支招:

1、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应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很多时候,父母往往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先遣队,保护神,孩子只管背书,遇到任何问题,父母都会冲到前面,扫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所有磕磕拌拌,力图为孩子创造一个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更可怕的是,孩子一旦遇到问题,家长也往往冲到第一线,替代孩子来进行各种交涉。这种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接触真实社会,不断得到锻炼摔打,并在这种摔打中成长的机会,一旦离开父母的羽翼,面对真实的社会,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就出现了极端的不适应。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往往也比较自我中心,比较任性,极其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面对一些困难,挑战,受一点委屈,就更难以承受了,于是离家出走,自杀等等极端行为接踵而至。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安妮-梅斯坦博士指出: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时,应该告诉孩子困难和挫折都会过去。也许这对成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孩子来说却很重要。孩子缺乏生活经验,遇到不能逾越的挫折,以为一切都完了,他们以为这种消极情绪会长期持续下去,以为一次失败就会把一切都毁了。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暂时的,比如告诉孩子“今天你虽然不行,但明天你可以再试试”,如“那也许是老师的想法,可是爸爸妈妈有不同的看法”,如“我们觉得失败不是坏事,你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更好地进步”,再如“问题只是一方面,我们发现你在某某方面做得不错”。这样,你就给了孩子希望及勇往直前的信心,孩子会更好地从挫折中走出来。

2、用乐观的心态来感染孩子

   家长的言行举动,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与分析,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如果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能用乐观的态度来引导,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小得多。这里列举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家长榜样,这位家长特别善于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孩子的手让铁钉扎破了,孩子痛得想哭,他对孩子说,还好,没有扎在眼睛上,多幸运呀。一盒火柴在孩子的口袋里自燃了,将新衣服烧了个洞,他说,还好,幸亏不是弹药库,孩子破涕为笑。孩子考试没考好,他说,语文不是考得挺好嘛,下次都像语文这样了就都好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养成乐观精神,长大后,他(她)会笑对人生,会善于劝解自己,不容易钻牛角尖。不钻牛角尖的孩子还会去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3、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心理学角度,每个人都存在着两个自我认知,一个是现实生活中对“我”的认知,一个是脑海中“理想自我”的认知。当“理想自我”比实际自我高出一截时,人就会感到自我的差距,容易引起心理上对自我消极的看法,比如失望和绝望等情绪;而平时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他的“理想自我”又比实际自我更高一截,这时则会产生焦虑情绪,会自责,甚至会自我惩罚。

    现在的很多家长和包括孩子自己对学生最大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就是关于学习方面,教育专家茅建东说过,“现在评价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主要还是以学习能力上的表现来评价,而往往人的能力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情商也是非常重要的。”茅建东表示,曾经有过一个调查,世界五百强中的成功人士其成功的因素,情商的影响力要比智商高整整1倍。这值得家长们思考,是不是该把孩子头上成绩的紧箍咒松松了。

    学校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不一定很准确,有时候偏高,有时候偏低,偏高容易自负,偏低容易自卑,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在学习上多么优秀,都要灌输给孩子一个观念:你是一个普通人,平凡人。老师和家人都应该帮助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不足和缺陷,这不是为了否定自己,而是更加全面地接受自我。周围环境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压力。父母尤其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要调整对孩子过高的预期,多鼓励孩子。孩子达不到家长过高的期望时,愧疚、自责、自卑、失败感等负面情绪一直缠绕着孩子,抑郁和焦虑情绪也随之产生,若听任其发展就会演变为自杀高危人群。很多尖子生都是由于周边环境不断给予的高期待,而始终绷着弦,最后弦终于绷断。有一个案例,就是母亲对女儿一直进行精英教育,制定的目标就是非清华即北大,最后女孩到了高中就崩溃了。

4、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不一定愿意跟家长沟通,所以,帮助孩子心灵解压的前提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否跟父母有话说是衡量亲子关系好坏的标准,在孩子有困难、困惑、迷茫的时候,是否敢于和家长说出来,征求家长的意见,寻求父母的帮助,是值得每位家长重视的问题。另外,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心理老师,家长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让孩子得到专业的指导。

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老师、家长,同龄的好朋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不要让孩子因为学业等原因而忽视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知心朋友,让孩子在有心结的时候能有倾诉的对象,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自杀,是个令人沉痛的话题,鲜嫩的生命走上了绝路。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承载着父母无数的爱和期盼,子女自杀对父母们来说是致命的一击。所以,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自由、轻松、快乐的家庭环境,让生命如花儿一般地绽放,让孩子们的笑脸成为生活中最亮丽的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