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做家务怎么办?

标签:
孩子不爱做家务劳动教育精神奖励劳动积极性孩子懒散 |
分类: 家长100问-行为习惯篇 |
勤劳是好运之母。
案例引入:
家长求助:我的孩子小涛,今年7岁,上小学2年级,孩子行为习惯不是很好,不爱劳动,我们本想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按照不同家务分别给予孩子不等的奖励。孩子一开始干得还挺起劲,我们也挺满意的,但是后来孩子就嫌钱少,不干了,还在抱怨说:“擦个地,那么累才给1元钱,谁干呀?”我们平时也给孩子零花钱,做家务只是采用付费制的象征性的激励形式,其实孩子每天可以“挣”10多元钱,这样一个寒假下来能“挣”三四百元,这对于一个2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请问专家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孩子爱劳动?
专家分析:
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受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孩子们通过做家务获取了劳动所带来的快感,知道对家庭要有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这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很多。如果孩子缺少劳动机会,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将会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忽视家庭劳动教育,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1、自理能力差
越“勤劳”的家长,小孩就越差劲。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特别是家中老人,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做,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弱,甚至有的连基本的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2、自私自利,情感淡漠
尽管如此,但是现在的中国家庭普遍忽视家庭劳动教育,当代儿童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调查”调查结果。调查中,对学生关于家务劳动的问卷结果是:有82.1%的学生偶尔做;有14.3%的学生从来不做家务;有3.6%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
孩子不爱做家务,家长应当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
专家支招: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孩子今天的懒惰是由于昨天没有培养他的勤劳造成的。其实,这种现象可以避免,也可以改善,那么就需要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父母在家庭中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从而逐渐地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当然了,在这项工作中做父母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要树立“劳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观念
其实劳动和学习不冲突的,孩子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一些旧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都与阅读、数学、逻辑、信息和组织能力有关。在做这些工作时,父母往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下所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告诉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上,有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提升。家长应告诉孩子家务活和学习成绩是同等重要的,即使今天考试,也要孩子坚持做家务。
2、激发孩子爱劳动的内部动机
家长可以先请孩子帮忙打下手,在一起参加家务劳动的契机中,给孩子讲解家务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看到妈妈做一顿饭,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程序,这样的劳动会让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当孩子看到了这种辛苦的过程,并意识到它的价值时,他会渐渐地树立起劳动的意识。安排孩子去扫地,要记得每天赞扬他,告诉他因为他的劳动,地每天都很干净。如果碰到朋友或是亲戚来了,告诉他们“我们家的地都是孩子扫的”,给孩子成就感。
3、列出家务内容
4、科学指导孩子劳动
让孩子做家务,应用温和的语气、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长权威压孩子,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一种负担,另外不要因为孩子“捣蛋”就呵斥打击他的积极性,真心赞美,细心呵护,耐心指导,会使孩子的劳动目的更加明确,更有成就感。让孩子做家务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但不要给予过多干预,因为孩子认为“这些活是我自己做的”,就会有满足感及幸福感。对于健忘或较懒的孩子,父母可采用“帮助促进法”,促使孩子劳动。如帮孩子洗一只鞋、一只袜,给孩子收拾柜子,整理书桌时,留下一半工作,也让孩子感到别扭而不得不动手干。
5、精神奖励为主
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操作方法:主动收拾房间一次,记一分;主动洗自己的衣服一次,记一分;主动帮妈妈洗碗一次,记一分…… 当孩子积累到五分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一次,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奖励的方式。这样,孩子的劳动兴趣会间接地培养起来。当然,奖励的方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不能采用直观的金钱奖励交易性质太强。告诉孩子,做家务和学习,和爱妈妈是同等重要的,这是人生一个必备的方面,必备的东西是不能谈价钱的。交易只能用生意上。像感情上、家庭关系方面绝对不能用交易。
6、家长给孩子正确的示范
孩子的行为习惯通常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到的,而同性的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更大。因此,要想孩子勤快起来,父母在生活中要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习惯,让孩子体会到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个人的辛勤劳动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