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语句不通现象的分析与解决策略的研究

标签:
小学作文教学语句研究教育 |
分类: 作文教学他山石 |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小学高段习作的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第二学段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上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够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种要求,是为让学生能够不拘形式地表达,使写作真正成为他们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还习作的本来面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习作中出现语句不通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决定分析这一现状的成因,探索其应对策略。
二、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
1.写作时思维跳跃性较大,出现思维空白现象。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观察能力由其生理发展情况决定。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视觉生理也在不断发育,但是和低年级时的观察品质比较,在观察的目的性和顺序性上并无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到了高年级,其观察的品质方面并没有较大提高,但是写作要求却做了较大提升,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顾此失彼,笔随心想,在叙事、写景的过程中思维随意跳跃,导致在作文起步阶段训练时的思维空白现象又重新出现,作文常常会前言不搭后语。
2.平时读书积累较少,词语固定搭配混乱。学生表达不清,语言出现重复啰唆的问题。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对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从中汲取文中的精华,从而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倾吐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调查表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有读书的习惯,但是读书效果却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在每天读书的过程中,不仅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能有意识地主动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学会了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了“语感”。写作时,有意或无意地就将积累到的语言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作文能力也随之提高;有的学生每天只是应付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读书作业,凑够读书时间,读书时没有思考,应付了事,这样的“读”,是没有效果的读,即使是“读”了很多的好文章,到自己进行写作时,仍然不会表达,词语搭配混乱,语言啰嗦,表达不清,让人读起来匪夷所思。
3.在小学阶段并没有进行语法学习及训练,学生常出现的错句病句,问题主要集中在句子成分不全等语病上。学生在修改自己的文章时,常常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哪里有错,怎么改。
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讲语法,仅让学生从感性或语感上认识基本的语法常识,所以在解决学生的病句问题时常常很头疼,经常用“这个句子这样说起来不流畅,不舒服”这样的感性感受来替代语法解释,学生在习作中往往也是凭感觉,写出来的很多句子成分不全,也是造成语句不通的原因之一。
4.作文提纲形同虚设,片段之间缺少过渡。作文提纲是小学高年级进行作文指导的有利抓手,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习作层次,梳理行文思路。虽然对于写作条理的要求已推后至第四学段,但是由于它是文章能否做到语句通顺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还是很重视它的功效,会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先写提纲,再完成作文。但是实际使用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程序化提纲慢慢地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有的学生是在作文完成之后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再补提纲,使之变成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因为习作之前没有认真思考,下笔自然不能胸有成竹,这也是造成高年级学生作文语句不通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处景物的变换、一个物品的展览,这些都有内在顺序的存在,因此,无论是观察还是叙述,语句通顺就是这一内在顺序能否得以展现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年级是以片段训练为主,如人物的外貌、动作;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活动的场面等。学生多只是注意细节的描写,努力把某一个局部写具体。而进入高年级后,作文直接由片段提升为整个场景、事物整体的把握,跨度较大,难度也随之提升。所以各个环节的之间的自然转换又成了学生在写作时语句不通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策略
在分析了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语句不通现象的主要成因后,我们常常思考,应该怎么应对这些状况,如何解决呢?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以上四种现象对习作教学进行了改变和尝试,努力让学生在思维有序的前提下真正活跃起来,从而尽量使学生习作能够做到语句通顺。
(一)多读积累打基础
1.重视朗读背诵。
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每篇教材的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出语感。只有多读多背,当胸中有了大量积蓄,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的文章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新得和方法。”
2.大量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阅读课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可以举办读书交流会、品读欣赏课、名篇诵读课等,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3.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写阅读笔记。
让学生多体验,多积累,学生的积累丰厚了,话语就会如同不绝的清水从学生的心泉中哗哗地流淌出来,充满灵性的语言就会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跃起,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质变是由于量变的积累,只有多读、多背、多积累,好的语言才能即兴而出,运用语言才会灵活自如,才能克服平时写作文时的窘状,才能“下笔如有神”。常写阅读笔记,能够让学生更系统的读,并尝试练习表达,写的多了语感也就来了。
(二)细写提纲理思路
古人云:“胸有成竹”。写作之前如果没有缜密的思考,纵然下笔千言,也将是破绽百出。写提纲,就是理清思路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
平时我们在习作教学时,作文提纲列得都比较简略,学生真正习作时,这样的提纲往往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在我的作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将提纲细化,下面就以记叙文为例,具体说说提纲的写法:
1.理清层次。首先思考:本次习作我主要想写什么内容?主要分为哪几个部分?在提纲中,分层次写清楚。
2.补充六要素。再次审视提纲,在提纲中补充记叙文六要素的关键词,并用着重号加以标注。
3.深化细节。思考:我在文章各个部分主要想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用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
4.整合练说。按补充好的提纲将习作的大概先说一说;再次理清思路。
这样写出来的提纲,思路清楚,内容提示明确,在习作时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这是我班第四组习作的提纲。
(铅笔部分是深化提纲的补充部分)。
与原来我们的简单提纲相比,这样的提纲才更能体现其在习作中的辅助作用。
(三)整合片段勤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从中年级开始就可以在片断训练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过渡训练,将高年级的片断整合提前。高年级的作文训练内容会更为充实,高年级的谋篇布局训练也就更为鲜明。纵观中年级的四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作文训练还是有序列性的,中年级的作文训练不但应该关注本次习作训练的本身,也要体现其在整个年段训练要求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明确编者意图,落实训练内容。也可以利用平时的周记、片断练笔机会让学生进行整合练习,从小处着手,让习作衔接语言更加流畅。
这是我班冯佳骏同学《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的片段续写:
被小胖墩这么一摔,小嘎子真有些不服气,立马跳了起来:“我不服,咱们三决两胜,你肯定得输。”
小胖墩被小嘎子说得不耐烦了,说:“得了,就依你,让你心服口服!
较量又开始了,这次小嘎子学聪明了,知道不能硬拼。只见小胖墩双手掐腰,扎马步似的半蹲在一片空地上,大声说:“你先来!”
小嘎子猛地一上前靠,又猛地一下子退回来,并在小胖墩周围打转,想尽量扰乱对方重心。小胖墩也没有因为先前的胜利而大意,他的眼睛深深地盯着小嘎子,一刻也不放松。这时,小嘎子瞧准时机,跨到了胖墩的背上,任凭对方如何摆动,也不会下来。小胖墩有些气愤,只顾用手往头上乱舞,没有一点技术性。舞够了,胖墩的力气也没了大半,小嘎子就是在等这个时机,他猛地一个下窜,用手抓住了小胖墩的肩,准备来一个大摔。可是没想到,小胖墩已经把他举起来了。小嘎子没想到对方还有这么多的力气,只得掐着他的脖子,憋得对方的脸又红又涨,开始放松了,准备再使个绊子把对手绊倒。可就在小嘎子放松思考的这一刻,小胖墩用尽全部力气,猛地一下,又把小嘎子摔了个四脚朝天,不能动弹了。
(四)大声修改找感觉
常言道:“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由此可见,修改是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六年级学生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个“改”,包括别人改,也包括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习作解决语句不通的问题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反映自己找不到语病,觉得自己的作文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作文一交给老师,就会出现很多的病句,学生自己也很苦恼。其实在习作修改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有时更能够发现习作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作文写好后,从头到尾认真朗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推敲,思考自己的作文哪些地方写得不清楚,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哪些语句写得不恰当,进行必要地删、增、改。所以习作完成之后大声朗读找感觉就很有必要了。
第一,习作完成之后,自己先大声地读几遍,很容易就能找到病句错句。在大声朗读的同时再让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做上记号;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写作点,可点出自己的创意之处,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而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认真修改。
第二,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之内互评互改,定期地组织学生同桌或同小组互读、互评,对优秀习作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或直接进入商讨,通过互相评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练习后,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找到自己习作中语句不通的问题,会出现“不知道怎么着就有感觉了”。这和学英语要多说、多听、多练、培养语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实验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我又对本班学生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中,学生习作中病句出现率降低,阅读兴趣提高,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阅读时间主动增加,阅读内容更加广泛,作文提纲优质率提高,习作的语句通顺问题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项目 |
病句出现 |
阅读兴趣 |
阅读时间大于半小时 |
主动列提纲 |
主动修改作文 |
实验前 |
90.5% |
51.3% |
42.5% |
15.5% |
18.6% |
实验后 |
43.5% |
75.2% |
70.6% |
80.7% |
83.8% |
今后在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把握课标精神,领会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语句不通的难关,为写优秀习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