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危楼小品其首]读书,写作,启蒙人

(2010-01-23 18:13:27)
标签:

危楼

小品

读书

写作

启蒙人

分类: 危楼小品

写在前面:

 

话说,刘禹锡有陋室,诸葛亮有草庐,杨子云有凉亭,杜子美有茅屋,他们均爱自得自乐于其中,不见得大富大贵。

古有瓦房,今有广厦。梁实秋先生偏爱雅舍,笔墨:“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也颇怡然自得。

 

今日,我亦寻思附庸一下,着实思量了现实,确腾不出地方能称得上“风雅”,却身处石屎森林,眼前满是脆脆歪歪,唯好起名“危楼”,好让自己居安思危,若在写作之时,忽感耳水倾斜,必定有足够时间带上存折夺门而逃。

而其名却妙在可含二意。总希望有朝一日,这危楼的“危”字,是“危言危行”中“危”的意思,那便果真世界太平了。

 

 

 

 

正文:

 

今日的主题之一是——读书和写作。为何不作“写作与读书”,大概大家都明白。不读书,不写作。好浅显的道理,却叫人迷糊。

我并非大师,因此也没有海量的知识储备,不能如梁实秋钱钟书先生般两三句带个典故插个名言,也斗胆出来说三道四。但鉴于每人都有话语的权利,今日不用,择日也会用,于是借着学校尚存的一股读书气,我难得出来,计较一些心得。

 

有人或许会误解,这读书,读的是语数英物政化史地生么。在此我严正指出,读书并非如此,虽说,那也是一种学习,但不可与读书混为一谈。真正的读书,其实很难言达,要做个比喻,那便是——某日你在课上读着小说,倏忽间科任老师到你面前把你的书夺去,你不依,他(她)却意味深长地告诉你:上课着的,不要看闲书。嗳,注意了,这里读的所谓“闲书”,便是真正的“读书”了。

 

这闲书之多,到底是由多少闲人写的。这里我尚推荐几个好“闲人”:郑渊洁,钱钟书,金庸,顾漫,韩寒。虽不为多少人所欢喜,但至于我,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我自小读书少,其数量是少得以可怜来说话,四大名著只涉读三国,却也是青少年版的,如今早忘得精光,之后再也没有力气去翻了。外国文学,说实话,除了哈利波特系列我勉强看了四部外,几乎数不出个来了,而哈利波特却也最终连书名的“之”乎什么什么都忘掉了。在此,我只说我着实记得住的,只有郑渊洁先生的童话了。

郑渊洁的书,表面易懂,其实无处不透露出对社会的揭示。乃是“大人的童话”。恰好让我在小学便得到了启蒙,于是曾很喜欢模仿他的笔锋,譬如一句一段的,一张一弛的,欲吐还吞,让人咀嚼有味。这才发现我在文字上的敏感较于常人,也恰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吴华杰相中,大赞我的文章。如今我还记忆犹新,那篇文章叫《左手》,是个童话,把郑渊洁老师的童话作风模得很像。吴老师当众读完后,全班拍手叫好,他给了我一个“特优”评价,还特意在文章结尾帮我加了个词语,叫“掷地有声”。

在“两位老师”的诱导下,我便才开始有了当写手的想法。

 

小学我有吴华杰,初中我有梁永珍。梁永珍老师是确确实实把我带到写作殿堂的人。她的普通话不准,但心很准。我一直以来都在被她捧着的,只要是我写的,无论周记作文,均为上乘之品,我在骄傲之上,才把追逐文字当做是个理想。在这三年来,闲书我可真是未碰几本,写作水平一直平平。

貌似是升年级的一个间隙,我们的语文作业布置的是每天一篇日记。那时放假还算多,积蓄起来竟也有五十多篇日记要写。我无奈之下,借了个机会,最终写了我人生第一本小说。

梁老师依然捧场。在一个零打击的初中过后,我终于熏陶成一个文化人。

那个本子至今我还收藏着,现在翻起读来,却也良多趣味。

 

上得高中,我已经尝试偷偷写过五六部小说了,不怕笑话,最多的也远不过十万字。但如此一来,我却也对自己有了信心。但事与愿违,整个高一我一直不被做声色,远失旧时的宠,才怀疑是一直被宠惯,倒写不出好文章来了,才知道读书的重要,当下网购几本书欲提高修养,网罗之下套错了鱼,一本叫《何以笙箫默》的靠书名把我骗到,原来是部言情,读了几许,却收不住,才发觉那乃是我人生中第一部爱情小说,方知文字的浪漫,自觉认识了一个叫“顾漫”的小作家。

那时班里掀过读书风,什么沧月,《诛仙》,一拥而进,我读过沧月,尽是调侃文字,自己也模过几笔:

  拾回的碎片,割伤暸我的双手.
       ,在深遂的黑暗中吞噬着我
.
       狡黠的月光,透过静夜的浓雾
,
       偷窥着街道上泛红的,煤油灯光
.
       回忆的种种,像落叶,像风
,
       被唏嘘着飘进帘幕
,
       飘过被温柔的寒气扼杀凋零的岁月
,
       飘过事过境迁被萧瑟封尘的青春

       我的殷红的双手,疯狂地掐着我的咽喉
.
       噎不下一口活气的生命
,
       看不见未来的前路
,
       这股血腥,散发出窒息的味道
.
       从不被吝啬的死亡
,

  正在邪恶的永恒中,
       升华
......
    以上乃并非全出自鄙人手笔,还接了些别人的,原稿早已忘掉了。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无限地虚,却不见无限地实。唯独辞藻华丽。却贪得读者瞌睡。

后来,我钻读了一年的言情小说。末了,我着手写了些东西。觉得有段人物描写描的很不错的,至今仍在保存中:

    二楼阳台四周远比一楼宁静.文溪带着满脑的猜想,踱步过去,他那轻盈的双脚,并没有在这静谧美好的月光下,发出有煞风景的声音.

    月牙透过淡淡乌云,流泻出诱人的光芒,照射在阳台边上一个寂寞孤单的身影.

    文溪忽觉头脑一热,全身颤抖,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个散发出瑟瑟香甜美不可言的人.

    一身泛紫的连衣长裙,并无奢华粉饰.一头优美顺滑的长发,漫铺性感长脊.只见是一身白析透明的肌肤,手执荧光彩杯,杯中酒水清晰可见,正如文溪心里一般,淌开淡淡涟漪,月光之下,更显幽幽银光.玲珑浮凸完美无瑕的身材,倚在月夜的长廊之中.忧郁孤寂的眼神,白里泛红有甜甜蜜意的脸庞,稚嫩新鲜泯着点点酒香的嘴唇.耳垂下晶莹剔透的水晶耳环,诱人锁骨前光泽鲜艳的白金项链.她穿着一双能轻敲出动人音符的高跟鞋,托起了她美丽得不可言状的身躯,衬出了少许与故日不同的成熟魅力.

    她在黑夜中宁静地目视天际,她在一片喧嚣之上难得的空寂中展现出她那沁人心脾的美丽.

    她像是月色下调皮的精灵,又仿佛是白云上圣洁的女神.

    她在黑暗中蔑视一切凡间尘事,她正在深遂的黑夜中散发出她不可一世傲视宇宙撼动天际妙不可言的光芒.

    她像是一盏灯,一支蜡烛,照耀着迷途的行人,同时又弥漫出让人心碎的悲怆的味道.

    她的美,让人窒息.

    文溪的腿有点抖.他不愿意承认但又必须承认.

    他确确实实被迷惑住了.

    尽管他曾与眼前这位女子有多少忿恨的纠葛,但他在此刻都必须承认,他再也恨不下.

    他也没敢动,像是想永远如此在侧面注视着这交织着美丽与妖艳的绝世佳人.

 

    这是秦文溪曾经拥有过的美丽.

    她叫柳小鹤.

花了如此大篇幅去描写一个人,那还是首次。自以为是自己再也无法超越的细节描写了。当时心头一热,也就一挥而就,才明白一年的书香,把我熏陶的如此好笔头。但这样的写法使人很累,不时常保持灵感,也久长不下,于是我好早就搁笔了。

直至我读过钱钟书。

钱老的作品是对我影响最大最大的。他用文字告诉我,原来书是可以如此写的,以致我不能言语地好。我先是读过《围城》,再读了些散装文章,说到文集,我乃首推《人·兽·鬼》。他的文字不生硬,富有情趣,使人读的反复咀嚼,前嚼有味,后嚼回味。

 

上了高二,我终于遇上了个伯乐——毛永秀。毛老师原本并非看好我,总给我难堪的评价。后来,我读了金庸,才真正地露出了头角,让她打心里刮目相看。《侠客行》是我第一部着实看到尾的武侠小说。那时觉得写得真好。一连读了几本,最后品读的是经典《神雕侠侣》,至此收了性了。之后,我的文字不自觉地带了点古味,这才是个实在的转折。毛老师经常评价我的文风,是独特的,很有文言味。殊不知我文言文其实差得很。我是被金庸这个文字天才带大的,自然也沾了少许味道,总教人吃惊了。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并非老师们宠我,而是世界在宠我。我是天生的写手,生出便对中华文字敏感。书读的不多,却胜在精;人遇的也不多,却胜在淑。天生好命,是该庆幸的。

 

再后来,我的文章开始野了。那是由于受过韩寒文字的浸染。

韩寒乃是我最欣赏的新生代作家。有些人或许会说对新生代作家很是抵制,其实这种人也是万般无知的。文学不应该划分年代的。不可能我年逾五十才算大家,未逾十五就算小子。若是盖着作者名让你读,你觉得很不错,我放开手你方才知道这是出自个十几岁的“毛孩”手笔,你会否翻脸不认账呢?所以,别在说什么新生代就不好之类的话了,既无知又无聊,四五十年后,还不是个大家,别到时方才知道自己的幼稚。

韩寒的文字,四处散发出钱老的味道: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比喻,均是他们的共同点。而韩寒更能把那种调侃运用到批论社会的层面上,让人读的有种共鸣。那是他的一种成功。

始读他的作品是在初中。书名是《一座城池》。觉得挺滑稽的。后来逐渐读过他的书,越发喜欢。因为这种年代的,敢说敢写的人确实太乏了。个人认为,《三重门》写得最正规最文雅,也是最像钱老的作品。其次推读《通稿2003》和《零下一度》,均是文集,同时他的博文大多都针砭时弊,也在此一荐。

 

如今,我在读的是贾平凹的《废都》。那是实实在在地“无限地实,又无限地虚”的好书。好多人盯着此书内容大多不雅,却不知其内文字的魅力,我再说也是对牛弹琴。

 

读书之好,我小时不懂,至今方明。此篇乃是我与众人分享读书心得的小品而已,建议读书读精的,宁缺毋滥;读的不乐意的,大不了弃之,即使人家说得多好多好,自己读得不舒服,勉强也是白读,耗费时间;千万别抱有寻求利益的想法读书,那只会读坏心眼,读个脑流脓,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是放的响屁。

照我说来,该是“书中没有黄金屋(因而你别求),书中只有颜如玉(倒可以品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