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是因为英雄的寂寞

(2009-12-26 16:44:48)
标签:

教育

语文

作文

社会

杂谈

分类: 侃侃而谈

我本次的月考语文成绩是95。

小说选读我一分未取。语用题接近零分。

 

昨日,语文老师为我们捎来了一张号称本月考最牛的语文主观题答卷——64分(满分66)。我很开心。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

当然,学的仅仅是考试技巧。其余并无可取之处。

 

现在的语文问题确实严峻。前两天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来自一位小学老师的文章,其内容大概为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说的都是一大堆有关课文的虚假性和对小学生们的危害性。我随意翻过几个被称有毛病的课文,大多都是新版添加上去的,唯独熟悉的便是那篇有关一个父亲在地震后的废墟里徒手挖石挖了30多个小时最后把儿子救出来的感人故事。那故事当年就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没想到还会有错。作者的分析是,徒手挖石,还边挖边和儿子聊天,被困30个小时那孩子还能抱着父亲说我爱你,这都足以证明,父子俩是奥特曼。

是啊。感动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这明显违背了科学啊。育人不见得能有权利捏造事实。

小学生是什么概念。我小学六年级才懂得原来接吻不会生出孩子的。当然,现在的学生大多早熟,自然会明白更多的常识。但身为学生,还是会崇拜教科书的。你教科书写鲁迅发现了光电效应我们依然会迷信。何况只是未谙世事的小学生?好了,现在果真地震了,人家都来挖石了,小孩子还在里头叽叽喳喳。你叫他别乱叫,他还跟你说人家教科书里的孩子叫了30个小时都没事,结果自己憋死自己。

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小学已经是如此,看来我们是被错误的教育教大的。

 

话说回来,那位64分的同学的卷,我认真地扫了一遍,发觉好些地方和参考答案简直一模一样。尤其是语用题,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同复制。

她是一名复读生。我确实不知道是她抄答案的还是答案抄她的。主观性那么强的题目她都能答得如出一辙。我只能说佩服。佩服的不是她的能力,而是她的记忆力。

出题的老师也太嫩了。别老抄以前的题目嘛,有时候也应该自己着实出点新题,别让好些老鼠钻了空子赚得一脸油光。

数学卷子分数高的着实是数学尖子。

语文卷子分数高的未必是语文尖子。

当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语文尖子”的概念。因为语文是一种素养,除了作奸犯科者,这地球上每个人都是“尖子”。

这世界上,语文只有一个子——语文傻子。

 

对。现今的语文教育就是培养语文傻子而来的。我承认,很多人都掉马了。

 

首先,所谓问答题就是一大败笔。

选择题还没什么,既体现不出对语文教育的作用,又体现不了什么祸国殃民的态势。在此暂且不谈。

阅读题来了。所谓的“你认为”,“谈谈你的看法”等字眼简直就是多余。应全部改为“出题人认为”和“谈谈出题人的看法”。主观题完全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整张卷子死气沉沉,无处不体现“禁锢思想”的真谛。我们的文化教育仿佛回到了旧社会。而我们正需要再来一次“新文化运动”。

阅读本是一种享受,现在搞得好像政治斗争一样,我们读个文章都要随时绷紧神经,恨不得把每一段每一句都咀嚼出个“手法”,咀嚼出个“修辞”。这就很不正常了。这和清朝文字狱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吧,现在你说如何也要出阅读题给学生。我允许你。但文章的作者不允许。为什么?因为你的参考答案歪曲了原作者的想法。

 

我们且听听韩寒对自己文章被所谓专家点评的看法:

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应该填的是什么词,我不慎选错。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会有人说:错,作者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而且选择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
  可是,这是对死去的写了一辈子文章的人的最大不尊重。就像张国荣死了一样,猜测他的死因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了,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谁都不知道,所以谁都没有资格断定。说真的,谁知道鲁迅写我家门前有一棵枣树,还有另一棵枣树是什么意思,可能什么意思都没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说写了一棵以后忽然记起来还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断定,因为我不知道。
  如果真要出这样的题目,那答案也一定得是无穷的,除了不知道和淫秽反动的,想到就有分数,比如写了一棵忽然想起来另外一棵还是枣树这个答案,也应该是满分。
  我写《三重门》的时候,出现了两次“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一次还是结尾。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连用两次呢?是前后呼应体现主人公的落寞吗?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作者觉得这句话很好,但是因为写作时间拉得过长,写到最后时忘了前面用过一次,所以不小心又用了一次。
  我的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里出现过一些人物,但是到后来就再也没有交代,为什么?
  是因为这样体现了人生的飘忽和沧桑,很多生命都像过客一样闪过,都不能在人生里留下痕迹而感到的无奈?
  不是。
  是因为《像少年啦飞驰》是一段一段写的,作者没有打草稿,有些人写到后面就忘了使了。
  回答“写丢了”一样满分。
                                                                    ——韩寒《语文的问题》

 

 

好多人会说。韩寒这种愤青。有炒作之嫌。不足为信。

当然,一人的现象还不算现象。就好像做实验还要做一组,数量多,误差才小。

 

以下是某报纸文章作者对自己文章入选高考的说法:

本报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本报前实习生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现,走出学生时代的“80后”青年回头看“考试”,别有一番理解与滋味。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南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寂静钱钟书》倒数第二段写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对这一段,福建高考题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当作者周南第一次看到这道题时,她一下就傻了。

“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周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笑说。

“这题有点难,后来对答案时发现,我基本都没有答到点上。”参加了今年福建高考的某211大学大一学生郑钰莹说。她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篇博客,并不感到惊讶,“毕竟出题人不是写文章本身的人,所以可能想的方向会不大一样,这也是现在语文阅读题的普遍现象”。

 

 

综合以上事例。我给出题人的建议是:自己写,自己出。那就最适合不过了。

 

 

 

其次是语用题。这个我不想多说。语用是长期积累而来的,不见得那一两个题目能测出个水平。而且语用题理应放在卷子前头,别让考生在写作文前先作了呕。

 

最后。是作文的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作文是语文的大头,这里缺了多少角度,你的总分就缺了多少角度。

而老师从小给学生灌输的观念却是完全错误的——多读作文书。

把“作文”二字去掉,是正确的。而一旦多了这两个字,意义就完全颠倒了。我们要写的是自己的文章,而不是别人的文章,为什么更凭什么要去看别人的作文?况且作文书上的作文大多都写得不好,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满分作文集锦,简直就像洗脑机,好多利欲熏心的人看了,以后就无论如何往里头扎了,即使真写了个满分作文又如何,还不是抄的,也忒恶心。我认为,买本零分作文集锦还好过,起码笑一笑,十年少。

 

本次我们作文是半命题式作文。题目为“寻找         ”。

评讲作文时有一件事让我很不爽。那就是我有个同学写的题目是“寻找,是因为英雄的寂寞”,被老师批评说不能这样命题。结果因为题目问题,他被多扣了两分。

我就奇了怪了。作文是我们自己写的,题目都说叫半命题了,就是你出卷人出一半——就是“寻找”二字,我们学生出另一半。现在你改卷的人怎么连我们自己出的一半都要管了。这就好比你在茅厕里小便,突然有个人阻止你说,你不能在茅厕里小便,你只能在尿兜里小便。

这无疑是无理的,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

你可以不提倡这种命题,但不能扣分。因为高考的这一两分对每位考生来说,意义都远比你们改卷的想象的高。该给分时,你要尽量给分,没什么理由扣分时就尽量别扣。毕竟教育这种东西,原本就是畸形的,你没理由站在畸形的社会上却声称自己的大公无私。这明显是没谱的。

 

 

说了那么多,无非是说出一些大家心照不宣却又不敢尽言的话。或许现在的学生都被老师教得同化了。甚至会有人跑出来骂我是个不尊师重教的人,可真谓是大逆不道云云。

我只能回答,我们都是21世纪的人了,别老是用封建、文革那时候的术语。现在我说大实话了,可你已经迫我不死了。

 

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是不可能的,责任追究起来也是可以揪出一个社会的,引用韩寒的话做结尾,那就是:

语文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宽容度很高的学科,但是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地步,我们不能光说是老师的责任,或者教委的责任,学生一样有责任,还有很多人应该为此负责,因为一件好事情往往是一个人随手一做就可以,但是一件坏事情就需要各行各业的各种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