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的时间
(2010-09-11 15:34:05)
标签:
刘姥姥荣国府时间文化 |
《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这样写的:
这往荣国府来的人就是刘姥姥和她的外孙板儿,她们是来打抽丰的。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又有: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彼时大观园中姊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说着,又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么儿们带他外头顽去。
这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没有精确的答案。以往的红学家按书中的顺序来推算时序,但结果也各不相同。
苕溪渔隐的《痴人说梦》里从第八十六回的元春生辰八字推出各回的时间。同是以元春的生辰为基础,姚燮和苕溪渔隐推算的就不一样。姚燮在《读红楼梦纲要》中说:“元妃生于甲申年,书有明文,至省亲时,实系二十九岁,宝玉是年十五岁”、“第三十二回是壬子年”。而苕溪渔隐则说:“案元春生于甲申,宝玉生于丙申,宝玉小于元春十二岁”、第三十九回时是“辛亥”。而第三十二回和第三十九回他们也都认为是同一年。但由于对时序认可的不同,这里就差了一年,元春的年龄也不同,这就说明他们从同一角度出发都不能统一。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能确定整部小说经过了多少年。而且他们都以改动作者写的几乎全部人物的年龄,来适应元春的生辰八字,这实在是削足适履。哪有读者看不懂作者的原意,就随意改变作者的文字的?这恐怕是开了《红楼梦》研究者篡改文本的先河。
那时还不知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作者不是同一人,所以用后四十回的内容作为依据反推前八十回的时序还有情可原,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错误的。所以现在这样的推算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了。刘姥姥这两次进荣国府的时间在他们看来只差一二年(庚戌到辛亥或壬子),但也无法从文本中得到证实。因为第四十五回时黛玉十五岁,而第六回时应该是哪一年不太容易确定。更不要说他们要改人物的年龄才能计算,这无论如何也是讲不通的。所以从这里无法求得刘姥姥两次进贾府的时间。
当前最为热门的时序要算是周汝昌先生的《红楼纪历》了,相信的人也比较多。周先生的《红楼纪历》实际上是年表。是按《红楼梦》的回目来排时序。
按周先生的看法,刘姥姥一次进荣国府的时间是红楼九年秋尽冬初,而二进荣国府是红楼十三年八月下旬,中间相差几乎四年整。
如果按一进荣国府是板儿五六岁,二进荣国府时板儿就要近十岁了。小孩子这几年的变化很大,平儿能一眼看出刘姥姥应该还没问题,但能看出板儿也来了就不易。
问题在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已经十五岁,这和第三十九回是同一年。《红楼纪历》是将黛玉的十五岁改出十二岁后,才能将这时判定为红楼十三年。这和苕溪渔隐、姚燮的做法一样,都是擅改文本文字。所以这时是红楼十三年是有问题的,应该是红楼十六年了。板儿这时已是十二三岁了,和五六岁的模样根本无法相比。而且第三十九回中对板儿的描写和第六回几乎没有变化,还是个小毛孩子,在第四十一回中是这样写的:“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袖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矛盾无法用年表的顺序来解释。
最关键之处还在刘姥姥和贾母的年龄关系上。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说自己七十五岁了,贾母说比她还大好几岁,这样贾母只能是七十一二岁才合理。但第七十一回时贾母过八十岁生日,怎么也无法使第三十九回时贾母只有七十一二岁。所以苕溪渔隐要将刘姥姥的“七十五应改八十五”、姚燮要“或改刘老老年为八十一二岁方合”。
我还没有见到过不改刘姥姥的年龄能解释这个问题的文章。而这样的篡改明显是不合理的。所以用《红楼纪历》也是无法判定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的时间的。
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时间应该从文本中找答案。
刘姥姥是王成之子狗儿的岳母。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商量着要去贾府打抽丰。次日,刘姥姥带着板儿去了荣国府。这时的凤姐“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而贾蓉是“十七八岁的少年”。风姐管家也还不到五年:“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比不得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当家。”这三个数据如果和第二回冷子兴所说的对照起来,就可以看出刘姥姥何时到的荣国府。
第二回冷子兴说贾蓉十六岁、凤姐嫁给贾琏二年。风姐管家当然要在嫁到贾家后,现在(第六回)已管家不到五年,也就是嫁给贾琏最少四年多,比第二回的时间晚了二年多。因为是“秋尽冬初”还没有过年,所以贾蓉只能长二岁,贾蓉的十七八岁实际就是十八岁!而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黛玉是六岁,所以比贾蓉小十岁。贾蓉十八岁时,黛玉八岁。当然风姐也可以嫁给贾琏已经五年甚至更多,但贾蓉只有“十七八岁”,比第二回的时间只能多一年到二年多,不然就是十九二十岁了。而只多一年是不行的,风姐结婚都只有三年,如何已能管四年多的家?所以第六回的这三个数据是精密的,曹雪芹不是随随便便就写出这几个数字的。
从而我们可以确知,刘姥姥是在黛玉八岁的秋尽冬初时一进荣国府的。
刘姥姥的一进荣国府除了打抽丰,还有“走动走动”的意思在,因为狗儿的祖上和王夫人的父亲是连过宗的。这次既然联系上了,断不会一去不复返的。果然又有刘姥姥的第二次进荣国府。按理刘姥姥起码每年都会去一次,尤其是第二次,决不会隔了六七年才想起当年贾府曾接济过他们才去。很可能是每年都去送些瓜果蔬菜什么的,但《红楼梦》是小说不是流水帐,不能什么都写进去。所以在第三十九回才写刘姥姥的二进荣国府。从时间上说,这应该是连在第六回后一年不到的时段内才合理。
那我们看看是不是应该这样。
先来看第六回中板儿的形象:
板儿才亦五六岁的孩子;
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
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
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了?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再看第三十九回后的板儿又是什么形象:
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么儿们带他外头顽去;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袖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鬓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袖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袖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板儿并没有大多少,二者差别不大。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这两回描写的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恐怕确实只差一年!那能不能从文本中找到确切的证据呢?我试着从贾母和黛玉的年龄关系着手。
第七十一回贾母过八旬生日,这时黛玉多大了?第四十五回时十五岁,这是有明确的文本依据的。从第四十五回到第七十一回过了几年?第五十三回写了过年、第七十回又写到了过年,明显的过年就有两次。如果加上贾政是冬底才回京的话,应该是过了三年。但红学家一般只承认过了二年。按三年计,贾母八旬时黛玉是十八岁,和贾母差了六十二岁(按二年计则差六十三岁)。
我前面推出过刘姥姥是在黛玉八岁的秋尽冬初时一进荣国府的,这样贾母此时应该是七十或七十一岁。如果第二年刘姥姥又来,贾母就是七十一二岁。这比起七十五岁的刘姥姥确实是小了“好几岁”。于是从没有人能解释得通的贾母和刘姥姥的年龄关系就得到了解释——曹雪芹把原来是第二年就来贾府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以后可能还多次来贾府的故事合并在一起,写在了从第三十九回起的《红楼梦》中。而且这里的文字有不少(真正的二进荣国府包括刘姥姥比贾母大好几岁的这段文字)是早就写好了的,曹雪芹把这些内容合并时不改时序,所以后人就看不懂了。
至于其他人物的年龄因为是后写的,又是放在大观园这样的背景下,当然就要和当时的时间和地点相对应了。这也是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
结论:刘姥姥是在黛玉八岁的秋尽冬初时一进荣国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