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心幽默馈童子--读杨啸的几首寓言诗

(2011-07-27 08:18: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杂说

会心幽默馈童子

                --读杨啸的几首寓言诗

  杨啸把《幽默寓言故事精选》赠给我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你看看我这本书里的幽默,比你诗里的幽默如何?”我认真地去读了,一边读一边思考,还翻出了辞典,对幽默这个舶来词语,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多数的辞书认为,幽默是诙谐有趣且意味深长的言谈举止,是作为外来词语解释的。却少有人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加以诠释。按中国人的硬性解释,幽默是幽雅环境里的沉默,是当时的心态,也是一种境界。这种心态和境界,决不是沉闷和绝对静止的,它是心和意动,动而不躁,无欲有味,味浓且甘的精神享受。在这种状态下,品尝着生活,感悟着真情,净化着灵魂……读着杨啸的寓言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这种状态中去。

  但是,杨啸决不是强拉硬扯地让你上他的“贼船”,也不是蒙蔽诱骗使你就范。而是把生活中迸出的火花,或冒出的紫气,经过提炼升华,溶入到有生命的动植物中去,让他们有思想,会说话。再用生动、诙谐的词语,形象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这时,你忽然觉得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忽然都有了性情。你看,蜗牛拖着它的贝壳在墙脚下爬行,是何等眼熟。但是,谁也不会去追问究竟,蜗牛何以把自己的房子背在身上?原来,蜗牛本是既能跑又能飞的昆虫,是运动会上的冠军。在他得了奖杯之后,一会儿也舍不得放下,终于睡进了奖杯里,终于和奖杯长到了一起。

   …………

   再想要爬出来已不可能

   从此他便失去了自由--

   只能勉强地探出半截身子

   和一个长者触角的头……

   从此它休想再往天上飞

   就是在地上走也十分吃力--

   它只能那个沉重的奖杯,

   蹒跚地摇晃着身子爬来爬去……

  幽默产生于生活之中,只有是从人们熟识的生活提取出来的幽默,才是自然和真实的。不用刻意去抖这个“包袱”,包袱才会抖得更响。读了这篇《蜗牛的奖杯》,能不为蜗牛的憨态会心一笑,能不为蜗牛惋惜而引以为戒吗?孩子们长大以后,谁愿意像蜗牛那样,在墙脚下爬来爬去。

  幽默来源于民众之中,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就越是具有幽默感。因为再则芸芸众生之中,隐藏着数不尽的个性典型,数不尽的立体形象。伊索的《农妇和蛇》、里米齐乌斯的《诚实的樵夫》、克雷洛夫的《狼和小羊》、芥川龙之介的《母亲的心》等,无不取材于民间。民间总是贫苦的,民间总是智慧的,民间总是善良的,还是民间,接近那些动物更直接,作为寓言的最好载体,他们有更深刻的体会。当然,这决不是说,广宇厅堂就不生产幽默了,而是说,在民间,并且只有民间,才是幽默的生活根源。它产生的幽默才是亲切的,才是善良的,才会为多数人尤其是众多的少年儿童所接受。杨啸出身农家,熟悉农家之事,所以,他这部集子里的160多篇寓言,也多把此“言”,“寓”给那些平头百姓们。他也写过狮王、虎王、猴王等,但都是些草头王、山大王之类。还多用些揶揄之笔。在《虎王封山》里,火狐狸、大灰狼、老黑熊都拿来三亲六故的条子,虎王碍于情面,一个个放进了山,结果是:

 一个又一个“情况特殊”,

 一次又一次“下不为例”,

 一张又一张发出令牌,

 山上的柴草照样被割,

 山上的树木照样被伐。

 禁令啊成了一张废纸,

 封山啊成了一句空话。

这个占山为王的老虎,高高在上,也坠入世俗中来了。这更是一种幽默。

  寓言总是借助于一个简明的故事,说明一种道理。这道理,人们习惯称为哲理。这个哲理,有的是作者直接揭示的,有些是读者悟出的。含而不露的道理,读者悟出来了,本身就是幽默。作者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一种真理,但却使你想得更多,甚至是挂一漏万的,切莫以为这是作者的疏忽,恰恰相反,而应理解为更高层次的幽默。这种情况,在杨啸的寓言诗里,比比皆是。《毛驴办学》、《狐狸和宝镜》、《螃蟹的恳求》等等,五不浸透着这种用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揭示这种道理的时候,是从何处着眼,又是替谁说话。我以为,这是一个念什么理的问题。世上的道理很多,是念土理还是念洋理,是念官理还是念民理,是念穷理还是念富理,是念正理还是念歪理……则成了作者世界观的选择。杨啸寓言诗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在于他仗义执言的是一种群众认可的,甚至是翘首期盼的“公理”,而不是那种个人恩怨式的泄私愤,也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式的孤高自赏。作品誉勤伐懒,弊私益公,弃华就朴,隐恶扬善。在《猪的诉状》里,一向愚昧的笨猪,发出了义正词严的抗争:

 不聪明不机智能升官发财?

 不升官不发财岂能发福?

 如此的推理就十分明白--

 谁聪明谁愚蠢便一清二楚!

 

 大是大非绝不能稀里马虎,

 一定秉公而断个水落石出!

 要不然世界上还有啥真理,

 岂不是黑白颠倒一塌糊涂?

  这就是猪的声音,他要呐喊,他要控诉他要讨回这个公理。在杨啸的作品里,他就坚持这个理,守住这个道,守住这块净土,守住这种幽默。

  诚然,社会是发展的,人间的事物是变化着的,动物世界的形象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寓意也更要符合人们变化着的喜好。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更真,更善,更美。即使在鞭笞某种不良行为,或嘲讽某种堕落思想的时候,这种嘲讽也是良善的,这种幽默也是优美的,这种情感也是清新的。再看《鸭子的斯文》:

 鸭子走路,

 一摇一摆地迈着方步。

 为的是显示出,

 他们高雅的绅士风度。

 

 鸭子的谈吐,

 摇头晃脑地说个不住。

 为的是显示出,

 他们知识的渊博丰富。

 

 鸭子吃食,

 却伸着脖子又争又抢,

 只有在这时候,

 他们的斯文风度才一扫而光!

  杨啸和他的小读者们,就是这样地幽默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