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不发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标签:
黑洞不发光原因万有引力理论物质属性场与实体属性科学新知科学原理 |
分类: 万有引力问题探索 |
黑洞不发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有这样一种说法:黑洞的引力如此之强大,大到连光都无法从黑洞中逃逸出来。因此黑洞是黑的,是看不见的。也有人根据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的理论说:黑洞周围的时空扭曲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至于连光都无法从中逃逸出来。爱因斯坦的另一个理论是光速不变。所以,即使光无法从黑洞中逃逸出来,的光在黑洞里的光速依旧不变。
以上这些说法的结论就是:包括各种形式的波在内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从黑洞中逃逸出来。所以说,黑洞是黑的。
与此同时还有这样的事实存在:在爱因斯坦理论中有一个引力波。美国科学家宣称在2015年探测到了来自十几亿光年以外的两个黑洞在融合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引力波。并因此在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经典物理学中则有引力线的说法。认为巨大的天体可以向外辐射引力线。引力线传递引力。因此才会有引力现象出现。
对比上述两种说法,我发现了一个黑洞与引力波或引力线的悖论。那就是:如果黑洞巨大的引力让任何东西都无法从中逃逸出来的话,那引力波或引力线是怎么逃逸出来的?如果引力波或引力线无法从黑洞中逃逸出来的话,黑洞怎么可能有引力而且还是那么强大的引力呢?关于这个悖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专门讨论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出来看看。
黑洞与引力波和引力线的悖论说明爱因斯坦和经典物理学的引力理论都是错的,因此他们对万有引力现象的解释全都是错的。实际上万有引力现象既不是靠引力波也不是靠引力线产生出来的。万有引力现象与引力波和引力线都没关系。
关于黑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洞穴”形状的东西。我个人认为,“黑洞”的正确名称应该是“致密黑体”。具体来说,黑洞就是其物质的密度处于极端高状态下的物体。只要符合这个条件,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黑洞。例如,如果把地球压缩成一个半径只有9毫米的小球,它就变成了一个黑洞。如果把太阳压缩成一个半径只有3公里的球,它也就变成了一个黑洞。半径9毫米的地球与半径3公里的太阳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说,任何物体,只要能达到这个密度,它就是一个黑洞。在这个密度条件下,光是无法从这样的致密物体中逃逸出来的。
既然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都不正确,那黑洞不发光的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
这要从正确的万有引力现象成因模型上找答案。
正确的万有引力现象成因模型是物质的实体属性与场属性模型。这个模型的示意图如下:
这个模型所反映的是:由于物质同时具有实体属性和场属性,因此任何一个独立的物体都同时具有一个实体(用中央的实体球表示)和一个包围着这个实体周围的球形场(用环形线表示)。这个场就是物质的属性场。或者叫做质量场。表达实体物质含量的物理量是质量M。表达物质属性场强度的物理量是物质的属性场强度(也叫做质量场强度)D。D与M的关系是:D=M/4πr2。根据这个公式可知,属性场的强度D与这个球形场半径r的平方成反比。由此可见,在质量M不变的情况下,这个物体的半径r越小,属性场强度D就越大。试想,如果M是地球的质量,r是地球的半径。如果地球的半径从现有的半径变成了9毫米,地球表面的属性场强度D将会变得多么强啊!不用算也可以想像出来。
由于物质的属性场强度D与自由落体加速度g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Gm=g/D。其中的Gm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在属性场中的任意一点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g与同一点上的属性场强度D的比值总也不变。我们也可以把Gm=g/D写成g=GmD。可见,自由落体加速度g与属性场强度D成正比。这就是为什么黑洞“引力”极大的原因。正确的说法不应该是“引力”,而是“自由落体加速度”。这个引力模型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模型都不一样。
除此之外,爱因斯坦关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光速不变的观点实际上也都是错的。在自然世界里没有哪一种波的传播是不需要介质的。当然光也是在介质中传播。人们之所以在宇宙中可以观察到光线在经过巨大天体附近时会发生弯曲以及引力透镜的现象,都是因为光介质的不均匀分布导致的。光的介质就是物质的属性场。而属性场强度的分布就表现在D=M/4πr2这个公式中。也就是说,越靠近天体附近的地方,物质的属性场强度就越大。而光在属性场中的传播规律是:属性场强度越大,光的传播速度越慢。反之则光速越快。当光线穿过巨大质量天体附近的强属性场区域时,越靠近天体近的光线的传播速度越慢,越远离天体的光线的传播速度越快。这种光传播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光线朝向属性场强度的大的方向弯曲。
在黑洞表面,由于那里的属性场强度非常强,强到光的传播速度为零。也就是说,在那里光根本就不会向外传播。因此那个被叫做黑洞的致密天体才是黑的。可见,黑洞的黑并不是致密天体内部的什么巨大引力拉住光线不让它传播出去。也不是什么弯曲时空的极度扭曲导致的。
根据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的理论,在黑洞里面的光速仍然不变,只不过是围绕黑洞旋转而无法逃逸出去而已。可是,从现实中观测到的自然现象来看,光线并不是按照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的形状而产生弯曲的。除了介质没有什么因素可以让光线改变方向。如果弯曲时空与光的介质无关,或者说如果弯曲时空不是光的传播介质,那么光线在其中就不可能会弯曲。举例来说,如果用透明玻璃做一个巨大的弯曲形状的东西例如圆环。光线在玻璃中的传播是不会按照玻璃的弯曲形状而发生弯折的。但是,如果使用密度不同的玻璃分梯度做成这个东西的话,光线就会按照密度的规律而发生对应的弯曲现象。因为玻璃也是光传播的介质。这个介质中的密度分布会影响到光的传播方向。
我的意思是说,爱因斯坦说的那个弯曲时空并不是像爱因斯坦所描述的那种时空。其实它就是我说的属性场。这个场不是凹陷形状的弯曲,而是一个标准的球形场。每个独立的物体周围都有这样的场。但只有这个场的强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它对光速的影响才会明显。因此,只有在巨大质量的天体周围才能看到光线弯曲和引力透镜的现象。在黑洞表面,由于属性场的强度大到让光速成为了零,所以,黑洞是黑的。
在这个模型中因为黑洞与引力波和引力线都没有关系。所以不存在任何悖论以及自相矛盾的地方。黑洞也不会把距离它很远的天体吞食。因为黑洞也遵循与其他任何天体相同的自然规律。举例来说,如果把太阳压缩成半径3公里的球让它变成一个黑洞,但是如果它还保留在它原有的位置上的话,地球依旧会像现在这样继续围绕这个黑洞地球运转下去。整个太阳系的天体运行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太阳变成了一个不发光的小球而已。整个太阳系从此失去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