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识局调查】基层公务员离职原因之三:人多坑少,晋升通道狭窄且具不可控性

(2014-11-28 13:16:01)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63a0c375gw1emqmun0h4pj20ir09r40j.jpg

文/识局小分队(识局微信账号zhijuzk)

说在前面:

识局君毕业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一定要活得有预期,有期待,有希望。也即,你工作时,你要觉得这个工作能伴随你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进了一个单位就知道30年后自己的样子。即使知道30年后是啥境地也不错,但发展的空间要有,要有规则(当然,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安稳)。安稳可以理解,但30年后是啥样子,却不是你能控制的,这是最令人着急的事情。


正文:


今天说这个晋升通道狭窄的问题,主要依赖一些政府下属机构的第三方机构的大规模调研来写,因为这样才能说明普遍性。案例在文章最后才举一些。

2011年,北大社会学系博士生冯军旗在南方周末发表《中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一文,随后其博士论文《中县干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论文中对县级公务员系统晋升方式进行了详细描绘,为外界了解基层公务员系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观察样本。

公务员晋升与其收入一道,成为公务员话题中,较为敏感的一类。公务员晋升,职级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官越做越大,收入也随之增多,而与之相伴的社会地位与外界的尊敬则成倍增加。但在中国,想升,却并不如想象中容易,许多基层公务员也正是因为人多坑少,内部缺乏上身空间,升职困难而选择了离职。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公务员总数717.1万人。但能一路高升,真正成为所谓有头有脸的领导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公务员而言,科级、处级就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我们以一位本科毕业生为例,看看他的仕途。假设这名毕业生22岁通过公务员考试,进了单位,经过一年的试用期转正,他就成为了科员,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就是漫长的晋升之路,闯关之旅正式开始。其实,根据中组部引发的《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如果是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实经过试用期后是可以定级为副主任科员的,但由于基层僧多粥少,所以实际上只是待遇上享有,但仍属于科员序列。同理,你在公司里待着,退休时基本都有个部门负责人当当,而在政府公务员序列里,这个则相对难)

根据《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要晋升乡科级副职领导职务,应当担任科员级职务三年以上,也就是所谓的三年一升。但实际上,三年一升并非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年龄熬够了可以升但并非必然升。一个单位总是人多坑少,如果你不活动活动,跑跑门路,科员呆个5、6年也属正常,而对于许多工作了十几年的人,他们也依然是科员。

如果一切顺利,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讨论等程序没有问题,那就顺利晋升为副科级,此时就已经是领导了。如果又是一切顺利,又过三年就是正科级干部了,但是,此处的升职都是职级上的,主任科员虽是正科级干部,但是单位里可能没有科长这个正科级“职务”空缺,而即使有了空缺,可能也要照顾之前排队的老人或是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所以,从主任科员到科长,这中间还隔着许多的年限与机会。

在上述中,我们所假设的三年一升其实都是非常理想化的,在现实状况中,情况非常复杂。要想往上升,对于没背景的,个人努力是必要的,如果哪天领导正好赏识你,提拔你,遇到了贵人,你个人也是要有相应成绩作为保障的,不然在程序上很难走得通。同时对于晋升而言,能力有时并非最重要的,个人也要相应的灵活一些,抓住机会,同时贵人也是难遇难求。

而对于家中有背景的(俗称开挂),晋升又是另外一回事。特别是背景就是公务员系统的,在小县城与小城市,各条关系系之间相互照应还是很明显的,毕竟今天我照顾了你家儿子,明天你对我女儿就得担待些。尽管表面上有回避机制,但实际上最后还是共同合作,相互照顾,以期共赢。实在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找找《中县干部》的论文读读,里面对县域家族政治有着详细的描述。

升完正科,就要往副处,正处上升了,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就是一辈子所能升到的顶了。越往上,由于职位数量的原因,升职难度是逐步加大的。

北京市委党校曾受市委组织部委托,参与过一项针对北京市优秀官员成长规律的研究课题,这项研究调查了200名北京优秀局、处级官员样本。这些“优秀”官员,都是用了大约11年从普通科员升至副处。

而此时,亦出现了一个分水岭——能否以尽量短的时间完成副处到正处的升迁非常关键。也就是说,你在正科级之后,要保证在4年左右时间内升到副处。否则,将被落下。通常,如果一个官员能在3—4年内由副处晋升为正处,那么他由正处升为副局、正局的空间就较大。在这个阶段,“小步快跑”是升至较高级别的不二法门。

上述北京市的调查显示,在这一环节,高位者明显比低位者“进步”快——而关键阶段一两年的时间差,则往往意味着这个官员是否能确保年龄不过线。按照最佳状态,你会在35岁左右升至正处。

其实,到了这一步有辞职想法又能够辞职的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对于剩下的,期待继续升职的,能否继续上升就看背景和造化了;而对于年龄已大而又升职无望的,就只能继续在岗位上消磨时间,以待退休。

公务员升职,僧多粥少,干部年轻化的背景下,年龄就是一条线,而在机关单位中,也普遍的是新部门、年轻的容易晋升,而老人晋升相对困难。从现有经验来看,要想升得高,就得升得快。汪洋29岁时升至副厅,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33岁时出任代市长,38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省长。

不同部门,系统之间,升职难度亦有不同。中央、省市直机关相比区县升迁难度小,共青团等人数少,升迁亦较容易,但如公安局一般的,人数众多,副科职位就能挣破头。

识局君的一位朋友,在公务员体系里做得顺风顺水,毕业十三年后,当了一个局的部门处长,领导也很重视他,这在很多人看起来已经非常幸运了。但是,前段时间他离职了。他告诉识局君,离职是因为他觉得下一步自己希望升迁希望很小。因为他为了当这个处长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几乎抛家别子,经常没时间陪家里的小孩玩,他觉得很内疚。他想改变下生活。他说即使他努力,多少年后变为副局长,那个时候生活就更不是自己的了,而为了弄一个副局长,这过程中的艰辛谁人能知。

他说,现在处长出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思想调整下也能跟得上社会,若再过十年出来,估计就跟社会严重脱节了。(其一再强调,公务员不要过高评估自己的社会关系,因为外界看重的是你以前的位置,若你不在政府了,至少有一半人会和你不联系。所以试图说积累关系后再出来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是要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心态,外加一些人脉)。

总之,在中国,公务员想要依靠升迁出人头地,难度不亚于买彩票中大奖,而与同处于企业中的同学相比,他们的升迁之路更是不能比。长期升迁不得,对于公务员的心理打击其实相当大,心理地位上的落差迫使许多人选择了离开。

事实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可以将公务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并从薪酬待遇上加以区别。政务官可以设定任期,可上可下,视工作需要而定,既可以内部流动,也可以按照公开的程序确定待遇的去留;事务官则采取另外一套评价考核标准,以职称等作为级差,可以逐次晋升。比如说一个公务员可以不当科长和处长,但按照职称来说,他是高级公务员,等同于处长的话,那其实很多公务员还是可以接受的。

而在现在的体系内,提不提拔,在基层,很多时候领导一句话说了算。命运很大程度上只能靠领导。。。。相对的透明度在哪里?个人的命运不可预测,不可控啊。

参考资料:《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新华网:公务员晋升路线:约万分之四可至省部级、部分文字来源晶报《从科员到省部级——中国官员升迁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