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氏土司与泗城古州府(一)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别人的东东 |
地方掌故
岑氏土司与泗城古州府(一)
http://s12/bmiddle/63a0b917g7d4ae4ac1bfb&690
凌云,古称泗城。
自皇祐五年(1053年)宋王朝在广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置泗城州开始到现在,凌云县已有了近千年的州、府、县治地历史。
据史载,凌云古为百越地;秦属桂林郡;汉、晋属郁林郡;唐属邕管羁縻双城州。宋皇佑五年(1053年)始置泗城州,属广南西路邕州右江道;元代仍称泗城州;明代泗城州岑氏土司把势力介入黔界,辖罗甸、望谟、贞丰、册亨以及利州、唐兴、归乐、上林峒、安隆、古勘峒、程县、龙川。明洪武六年(1373年)土司岑氏将泗城州治移于古勘峒(今凌云县城),泗城州成为明代广西最大的直隶州,在当时,泗城州有“百粤榷尊,两江上郡”之美誉。
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5年),泗城岑氏土司岑继禄投清击明有功;顺治十五年(1658年)叙功晋泗城土州为泗城土府,岑继禄为土知府,世袭。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称泗城军民府。雍正五年(1727年)泗城土府改流知府,并以南盘江为界,划江北归贵州管辖,划江南归广西泗城府管辖。乾隆五年(1740年)以原岑氏直接管辖之地新置凌云县,府县同城。泗城府下辖西隆州、西林县、凌云县。1912年废凌云县单设泗城府。
1913年废泗城府恢复凌云县。1935年调整县、乡区划,从凌云县将部分乡划归天峨、凤山、百色、田西,划9个乡新设乐业县,凌云县保留10乡1镇;解放后凌云县再划利周给田林;1952年8月并乐业、凌云为凌乐县,县城在凌云泗城。1962年3月恢复凌云、乐业县建制。
在这漫长的上千年里,泗城州(1053——1657)占604年;泗城府(1658——1913)占255年。其中1053——1727年是岑氏世袭土司统治时期,时长达674年。
674年,一个世袭土司家族在政治舞台上的辉煌与沉没,又留给后人怎样的遐想和悬念呢?也许从以下这个世袭简表中我们可窥见一斑。
泗城州(府)土司世袭简表
姓 |
官职 |
袭(授)职时间 |
执政时长 |
广西岑氏始祖 岑仲淑及其子孙 |
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 |
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元泰定四年(1327年)岑氏广西分支一世至七世世袭 |
275年 |
泗城土司始祖 岑怒土罕 |
来安路军民总管兼泗城宣慰使 |
元天顺元年(1328年),朝廷授职。元至正四年(1344年)泗城州治东北古勘峒蛮王反叛朝廷,岑怒木罕奉命领兵镇压。掌印泗城州,子孙世袭,成为泗城土司岑氏始祖。 |
16年 |
岑福广 |
泗城宣慰使 |
岑怒木罕长子,元至正四年(1344年)袭父职。 |
25年 |
第一任土知州 岑善忠 |
泗城宣慰使 土知州 |
岑福广长子,明洪武二年(1369年)袭父职。明洪武六年(1373年)将州治由汾洲迁至古勘峒(今凌云县城)并建州署,成为泗城州第一任土知州。授次子岑子成分管西林,成为西林支祖;三子岑子得分管西隆,成为西隆支祖。 |
19年 |
第二任土知州 岑子振 |
土知州 |
岑善忠长子,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父职 |
7年 |
第三任土知州 岑均 |
土知州 |
岑子振长子,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袭父职 |
8年 |
第四任土知州 岑瑄 |
土知州 |
岑均长子,明永乐元年(1403年)袭父职 |
21年 |
第五任土知州 卢氏 |
土知州 |
岑瑄之妻,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袭丈夫职管州事 |
40年 |
第六任土知州 岑妙定 |
土知州 |
岑瑄、卢氏之女,明天顺八年(1464年),袭母亲职管州事 |
1年 |
第七任土知州 岑豹 |
土知州 |
岑瑄之弟岑琮之子、岑妙定堂弟,明成化元年(1465年)袭堂姊职 |
1年 |
第八任土知州 岑应 |
土知州 |
岑豹长子,明成化二年(1466年)袭父职 |
26年 |
第九任土知州 岑接 |
土知州 |
岑豹次子,明弘治五年(1492年)袭兄职 |
31年 |
第十任土知州 岑永璋 |
土知州 |
岑接长子,明嘉靖二年(1523)袭父职 |
25年 |
第十一任土知州岑施 |
土知州 |
岑永璋长子,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袭父职 |
3年 |
第十二任土知州岑绍勋 |
土知州 |
岑施长子,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袭父职 |
61年 |
第十三任土知州岑云汉 |
土知州 |
岑绍勋长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袭父职 |
10年 |
第十四任土知州岑兆祯 |
土知州 |
岑云汉长子,明天启二年(1622年)袭父职 |
6年 |
第十五任土知州岑兆禧 |
土知州 |
岑云汉次子,明崇祯元年(1628年)与兄争袭职 |
17年 |
第十六任土知州 第一任土知府 岑继禄 |
土知州 土知府 |
岑兆祯长子,清顺治二年(1645年)袭叔父职,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征云贵有功于朝廷,升任土知府职 |
49年 |
第二任土知府 岑齐岱 |
土知府 |
岑继禄长子,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袭父职 |
29年 |
第三任土知府 岑映宸 |
土知府 |
岑齐岱长子,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父职。清雍正五年(1727年)被清政府革去土知府职,改派流官,泗城岑氏土司自此结束。 |
4年 |
泗城岑氏是桂西的名门望族,岑氏土司自宋皇祐年间开始统治泗城长达674年。在漫长的近七个世纪里,岑氏土司带领泗城各族人民从一个原始粗放管理的民族走向自治,并一跃成为澄碧河流域经济上、军事上、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最强大的土司,创造了中国土司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历史的典籍里,元朝以前岑氏土司的足迹记载甚少,之后,历史渐渐清晰,从元天顺元年(1328年),元朝廷授岑怒木罕为泗城路军民总管嗣改为东道宣慰司宣慰使,赦授武德将军。元至正四年(1344年)平蛮王,斩马乃,掌印泗城州,子孙世袭,成为泗城土司岑氏始祖,到岑福广、岑善忠、岑子振、岑均、岑瑄、卢氏、岑妙定、岑豹、岑应、岑接、岑永璋、岑施、岑绍勋、岑云汉、岑兆祯、岑兆禧、岑继禄、岑齐岱,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末代土司岑映宸这三百多年,史书的页码也渐渐增多起来。
据《百家姓》载:岑氏起于周朝姬姓,周文王姬昌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于岑亭,子爵其地梁国北(今陕西韩城一带)人称岑子,子孙因以为氏,后世移居河南南阳。迄今已三千多年历史。周至秦一千多年,均无文字记录。至汉朝,出岑彭公,奉命征蜀,封征南大将军,功封舞阴侯,卒葬于四川。自汉之后,岑宗有史记载,即以南阳为宗发地。盛唐时,有岑文本、岑长倩、岑羲三相及岑参诗翁。岑参定居四川,延绵成第二宗支。宋朝,岑景全由南阳迁浙江,延绵成第三宗支。岑正淑由浙江迁广东,绵衍成第四宗支。
宋皇佑四年(1052)岑象次子岑世衡之次子岑仲淑,随狄青征讨广西侬智高被朝廷封爵封地定居广西,成为广西岑氏始祖。留居邕州的岑氏绵衍成第五宗支,此后有迁两湖、福建者,多源于浙江。迁至云贵者,多源于广西。
元朝,岑仲淑第八世孙岑贴木儿分管田州府,岑阿刺兰分管思恩府,岑怒木罕分管泗城府,岑阿刺辛分管镇安府,遂成广西四府支派。广西桂西各县市之岑氏,基本属四府分支后裔。
追溯历史,我们很容易揭开答案。
旧广西原先聚居着零星的少数民族部落,历代王朝都视为“南蛮”,“荒服”,“化外”,“蛮夷溪峒”。西汉属于牂牁郡地,“唐代诸夷内附”,才在这里置羁縻双城州。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是百越的一支,其主要源流:瓯——瓯骆——西瓯骆——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俍——沙——侬——僮——壮,其实一脉相承。因岑仲淑这支随军远征的中原汉人,打仗很难带家属同行,既要留守边疆,便纷纷入赘壮家,或娶壮家姑娘为妻,安家立业,繁衍生枝。长此衍化,入乡随俗,子孙住壮寨,讲壮话,慢慢地融为一体,相对开化的留守官兵在族中渐渐有了威望,成了壮族首领。后来岑氏这一支中原汉族与土著壮族结合产生的新壮族成了当时广西本地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渐渐成了“本地” 即“岑氏本地官族”,岑氏土司世袭桂西各府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史》卷318《广西土司》载:”……自唐宋以来,黄、岑二氏代居其间,世乱则保境土,世治则修职贡。”唐朝时,由于国家版图辽阔,中央王朝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鞭长莫及,中央王朝为了管制这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推行一条“以土制土”的收买政策,在这里建立“羁縻机构”,收买、招抚地方土著首领授以官职,管理地方。这些土著首领广西壮族就叫“土司”,土司是整个土司制度的核心人物。土司只要愿意向中央王朝纳贡,不脱离中央王朝,其他事由土司自己管理,实行高度自治:有自己的特权,有自己的武装,有自己的官衔,有自己的财富,整个官族荣耀无比。当时的土司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享有特权。政治上,朝廷不任命官员,一切权力属于土司,土知州,土知府俨然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并且世袭。经济上,朝廷不收赋税,由土司自行管理。军事上,朝廷不派驻军队,土司自己养兵,朝廷可调动土司的军队去打仗,土司也可以用自己的军队在周边地区进行掠夺扩大势力。他们掌握了地方全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宗教大权。
泗城土司统治期间,他的军队(称“狼兵”)英勇善战,于是采用武力征讨割据,所以辖地有增无减。到明朝嘉靖年间,泗城州疆域东至东兰州界三百里,西至上林长官州界120里,南至田州界180里,北至贵州安宁州界1000里。自岑怒木罕平蛮王之后二十代岑氏家族管治泗城几百年、管辖地域广阔,在政治地位十分显赫,明清两朝是广西岑氏土司的鼎盛时期。宋、元两代的泗城州,其南一百里有唐兴州,其西八十里有利州,东南邻皈乐州,东北近古勘洞,相距各不到八十里,它的辖区,只不过弹丸之地。到了明代,由于岑氏土司军事征伐与兼并,泗城州辖区跨过红水河南北一千一里,东西三二十里。据黄佐《广西通志》记载:“泗城州,东至东兰州界二百里,西至上林长官司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田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永宁州界一千里。”这是泗城州方千余里的四至疆域,是明代广西左右江辖域最大的土州。
四水高耸,一水中流,是为泗中形胜;
百粤榷尊,两江上郡,长承天上恩波。
这是明天启元年(1621)泗城州第十三任世袭土知州岑云汉在州城(今凌云县城)城南五指山麓亲笔书写的楷书摩崖题联。
题联既描绘泗城州治所的自然形势,也闪烁明代岑氏土司在广西两江诸土司中的地位。《粤西丛载》引《百粤风土记》记述:“诸土司惟田州、泗城最强,南丹次之。田州临大江,地势平衔,沃野方数百里,精兵万人,一呼即应;土酋桀骜反恻,时与诸土司为难,故未瞰窥我内地。泗城方千余里,兵胜田州,散居岩洞,石城险绝,芭蕉关尤峻而固。”《明史广西土司》传也记述:“泗城延袤颇广,兵力亦劲,与庆远诸州互相雄长。” 两则资料都介绍明代泗城土州地广、人多、兵强,恰恰给岑云汉的“百粤榷尊,两江上郡”作了贴切的表述。
明代广西泗城州是土直隶州,视同府级。岑氏每一代土司要遵照朝廷规定办理承袭手续。袭职以后,每三年向朝廷进献上等马十六匹,每匹折银二十四两;银香炉全付;年交纳粮一千六百四十六石九斗,起运宾州常平仓,每石折银七钱。这样承袭的土司就在自己的统治范围“自行其法”,“世其土,也世其民”,成为为所欲为的专制者。
岑氏土司作为泗城州最大的世袭领主,岑怒木罕攻克古勘峒后,就给他下属头目管辖各地。据《泗城州黄氏宗谱》记载:“怒木罕统领粤西等处兵马三军号令,戌守古勘,管辖侬苗。命我祖戌守鞋里,辖十有三亭,罗耶(乐业)七亭、央里三亭。二处田粮山粮,每亭三两出赋于古勘,鞋里三亭归于我祖。个兰、谷防、驼屋、百爱四村为内役,以上者为养膳之田。每亭设士兵五十名,以防出敌。请旨分甲设亭自此始矣。”
明朝洪武以后,泗城岑氏土司势力已经涉越红水河北岸,辖境扩大,再划甲分亭,由所属头目世袭土职。如黄氏迁衬江北罗斛八甲三亭,王氏守桑即长雹十甲,覃氏、杨氏分守上林八甲,潘氏、许氏分守潞城八甲、李氏分守天峨二甲。各头目“世袭土职,各招佃户,各抚其民,而总听制于土州”,形成了泗城州从土知州,到头目、甲目、亭目的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具有民族特性的封建领主经济之上的政治制度。
泗城岑氏土司就这样风风雨雨度过了674年,尽管在改土归流后的一段时期里,岑氏土司虽然没有了实权,但他们仍是地方上一股强大的宗族势力。后来,岑氏土司后裔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出了一品官员2人,二品8人,三品至七品数十人,泗城府西林县那劳岑氏“一门三督”,那是后话了。
泗城土州府的兴旺要从岑怒木罕(1306——1351)开始说起。
元至元年间(1264——1296年)来安路沿边安抚使岑雄生了四个儿子,他按崇拜元朝的意思逐一取名世兴、世坚、世权、世元。大德十年(1307年),岑雄指令岑世坚入京进贡,由岑世兴袭了自己的职位。岑世兴为了表示对元王朝的忠诚,将他五个儿子都改取蒙古人名字:岑怒木罕、岑贴木儿、岑阿剌辛、岑阿剌兰、岑不花乜仙。
皇庆二年(1313年)岑世兴派他的四个儿子分驻四路:岑贴木儿驻田州,岑怒木罕驻泗城,岑阿剌兰驻思恩,岑阿剌辛驻镇安。泰定二年(1325年)岑世兴又上书请置蒙汉监二官。元天顺元年(1328年)岑怒木罕被元王朝授来安路军民总管兼泗城宣慰使之职。
泗城在未成州、府建制前,叫做“古勘峒”。按古时地方建制,稍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再小则为峒。古勘因地广人稀,还够不上县的建制规格,故被列为峒。又因所在地的云霄山顶有一个穿山的大岩洞,叫做古勘洞而得名。
古勘峒虽只为一个峒,但这山高林茂地处僻远的地方却潜藏着几支势力相当雄厚的武装集团,那就是“四大蛮王”。
话说,宋皇祐五年狄青征南,侬智高败退,侬智高部属被宋兵追剿,遂分两支向左右江逃避。到右江的这一支,又分四支逃到凌云的后龙山、五指山、玉屏山、官仓那妹山等四处潜避。此四地深山野岭,官府鞭长莫及。侬兵扎根在此,自称“四大蛮王”,他们开荒狩猎,休养生息,以便伺机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四大蛮王”吸取邕州兵败的教训,潜踪古勘峒后,不驻平地,而是上山扎寨,各选四方之高险山弄立足。占踞古勘峒以“弄暑”为主寨的蛮王名叫马乃;踞腰马山,以玉屏山为主寨的蛮王名叫车臣共;而南蛮王则驻扎五指山的弄冷;北蛮王则选在坡妹屯背后的草王山。
“四大蛮王”各占踞的主寨遥相对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每个蛮王的主寨都建有厅堂、营房,并在各山坳用大石条砌建哨卡和瞭望台、战壕等(遗址今尚有残存)。四蛮王中,数东王马乃势力最强,最有雄心,他曾把兵力扩张到皈乐、塘兴一带。
元朝时,“四大蛮王”势力强大,官府畏惧南蛮再起烽烟,邕州守官便派岑怒木罕率云骑尉王国宾等部到泗城平蛮王。至正四年(1344年)三月,岑怒木罕率部杀向古勘洞,,五月攻怀甲,八月战汾洲,九月兵临古勘城下,十一月以火攻克古勘峒,古勘蛮王马乃被斩杀。接着驱逐了距城约30里的坡妹屯背后的草王山的北蛮王王乃;驻扎五指山的弄岭的南蛮王;踞城西腰马山,以玉屏山为主寨的西蛮王车臣共等逃向红水河以北,从此,“岑氏戌守古勘,管辖侬苗”。岑怒木罕趁胜进驻汾州(今下甲乡),建立府署,以资卫戍。岑怒木罕因有功于元皇朝,被朝廷封为泗城世袭土司,成为泗城岑氏始祖。王国宾因功授武备将军分守塘兴,开始分甲设亭,命有功战将黄朝守鞋里、罗耶等13亭,每亭设兵50名。
从此,泗城州从部落统治社会开始过渡到以夷制夷的世袭土司统治的封建领主社会,中原文化亦随着部落统治的解体而渐次进入泗城。
如果说岑怒木罕进驻汾州之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那么他的孙子岑善忠把州治从汾州迁到古勘峒则可视为泗城历史的转折点。
从元至正四年(1344年)岑怒木罕平蛮王建署汾州到明洪武六年(1373年),时间过去了29年,泗城的土司职几易其主,从岑怒木罕传到儿子岑福广的手里再传到了孙子岑善忠的手里。
岑善忠是泗城东道宣慰使岑福广长子,明洪武二年(1369年)岑善忠袭父职再任泗城东道宣慰使。当年明太祖派兵入桂,岑善忠不战投降,归附明朝,并将州治由汾洲移到古勘峒(今凌云县城),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古勘峒建设州署,古勘峒升为泗城土知州。岑善忠成为泗城第一任土知州。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岑善忠长子岑子振袭土知州职,成为泗城第二任土知州。
从此,延延绵绵,土司职一代代袭传,泗城州也一步步从泗城土州晋为泗城土府再到泗城军民府。
古勘峒也就是今天的凌云县城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著名的凌云古二十八景多数就在凌云县城附近。岑善忠慧眼识珠,把州治迁到古勘峒,这片美丽诱人的地方让古时的泗城府大放光彩也让现在的凌云县大放光彩。秀丽恬静的自然景观和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福泽了今天的凌云人。
岑氏土司英勇善战,这点毋庸置疑,在众多的岑氏土司里,岑云汉算是一个少有的文武双全的人。
在今下甲乡,沿河的钓鱼台旁的石壁上仍留有许多岑云汉诗题的石刻,其诗清新脱俗,其字潇洒雄雅。他题刻在今伶站乡浩坤湖岩崖上的《东湖游记》更是才情横溢,包蕴密致,可味华丽。从岑云汉留与后世的诗作中,我们分明能触摸到那股浓郁的翩翩儒生气质。
岑云汉能文能武,这与他特殊的身世有关。
五指山石崖上有石刻:岑天章敏而好学,四岁读书,七岁能飞马,方刀熟娴,早随先大夫走柳,因试武艺,场中喝采称奇,九岁属文,十二进思恩学府,十三母死,鸡骨鹤立,门客俱哀。自癸卯岁家中别离,游遍湘漓,暨乎江左,癸丑归□□,戊午公先大夫薨,乃归州,重辟草菜,再开荆棘,而葺府衙街道关津焉。习尚书诗礼易,春秋经史,诸子百家星相律例,地理天文无所穷究,尤工诗对,心体武略,粤楚蜀黔,多洙不臣,最有功于国者也,逢春秋每恩父母,辍泪流涕,衣襟潦倒……
这是1621年,广西等处提督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监军分守左江道林梦琦监军泗城时题刻在五指山石崖上的。林梦琦之言印证了岑云汉的才华出众也道出了他熟知汉文化的原因和过程。
岑云汉生于1578年,约卒于明崇祯年间,是岑绍勋之嫡次子,乳名端,官名云汉,字天章,号中黄。万历四十年(1612年)34岁的岑云汉袭父岑绍勋泗城土知州职,同父异母之弟岑雷汉不服,勾结头目黄玛起兵夺职,焚劫岑云汉全家,岑云汉被迫流落邕州。在这期间曾在今桂林、湖南等地书院求学。直到6年后的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才回归泗城。天启初年(1621——1622年)赴海南参加镇压琼崖王豹等行动,被朝廷封为广西都司佥书,治泗城州,加授黔副总兵。
岑云汉多才多艺,天启元年(1621年)寒秋,他写了一首《渔家诗》题刻在汾州(今下甲乡)石壁上。诗中把他家遭多难间离,奔走湘漓将二十载,习若飘蓬,戊午得归,物换时移,凄凉并含,非苦囊比,慨而听诗,聊以自赏云耳的心境描述得淋漓尽致:
未央殿前罢朝议,舜至苍梧二女悲。
烟艇水涯间戴月,不知天子改元时。
雾艇烟溪潇潇青,孤村罗酒白瓷瓶。
月落霜重蓑衣湿,解网收纶过别汀。
红蓼河西苦竹丛,舟行不忘水西东。
寒灯夜饭宿孤屿,细雨潇潇任打蓬。
长汀联网石苔斑,两岸桃花月儿湾。
怪得余且非韵士,轻抛名字在人间。
岑云汉死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葬于迎晖山北崖“啸天龙”洞中(今坟尚存)。湖广道御史徐卿白曾赞:广西泗城州服色土司知州岑云汉,文知孔盂,武司孙吴,为越西之屏障作贵竹蕃篱,此臣者正所谓边疆之臣也,相应超出常挤,以励忠臣者也,予云汉为一疆之臣也,御务多陡勤说兵有负乃荷当途,诸荐绅生成而奖供之。
据史载,泗城府是壮族土著民族的聚居地,汉文字的传播也只在土司高层小范围。许是特殊的家族背景影响,岑氏重武甚于重文。翻开史料,岑氏考取功名的名单上,武生数多于文生数。而岑云汉可算是改写这一局面的第一位土司。岑云汉让这片远离朝廷,被称为蛮荒之地的泗城府输送了一股新鲜的汉文化气息。
岑云汉父子留下来的汾洲石刻是广西土司中少见的文化遗产,现已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它的存在让后人真切地触摸到了汉文化几百年前在泗城的传播。
如果说岑怒木罕为泗城州奠定了兴旺的基础,那么岑继禄则是把泗城州推向兴旺的高潮。正是他在位的49年里,泗城州一晋再晋,从泗城州升为泗城府再升为泗城军民府,泗城岑氏土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辉煌。
岑继禄是泗城第16任土知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岑继禄袭叔父职,他执政49年,在将近半个世纪里他政绩显著,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土司。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岑继禄征战滇黔,击溃明王朝分裂割据势力朱由榔,消除滇黔的混乱局势,促进了祖国的统一,由此,清廷把泗城州升格为府。岑继禄在土府任上,不再扩充军队,不再到周边地区进行掠夺扩大地盘,而是把积累起来的财力物力用在为民办实事好事上。在他的领导下,泗城府的辖区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到处修路修桥,建学堂,搞水利建设,泗城出现了难得的升平景象。
历数岑继禄的功德,今天的凌云县稍上年纪的人仍可一一列举。
岑继禄袭位后,开始在泗城州创办官办的学堂,名叫“黉宫”,清康熙二十年又扩大学堂规模建成“府学宫”(今泗城文庙)。虽然这些官办学堂当时只为土司家族子弟服务,但是他对汉文化知识传播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朝洪武六年,泗城州治迁到古勘峒(今凌云县城)时,起初州治署衙是先在今凌云县电信大楼处,清顺治年间岑继禄在任时,把泗城府署迁到在县治东后龙山脚(今凌云县人大办公楼处,现已毁)。原来龙渊河是沿着后龙山脚而流,流过署衙的背后,为了方便民众饮用龙渊水和美化县城环境,人工开凿河道导引龙渊水环绕署衙前,一方面方便更多的人饮用龙渊水,一方面使署衙前有两条护城河,形成弯绕并流的“双玉带”(龙渊河、澄碧河)。
旧县城最长的街道是从今泗城镇东风社区头到解放社区尾,街道两边是两排民房,岑继禄在街道两边用青石条砌两条小水渠,导引春熙泉水汩汩流进水渠贯通县城南北,水质清凉,还有游鱼,人们可以用水渠的水来刷锅洗碗、洗衣物、洗手洗脚,禽畜饮用,有时还可以用来洗菜,夜半人静时人都还可以饮用。
县城的街道原来都是泥土路,雨季时节道路泥泞、路人难行,岑继禄利用大石山的石头资源,为民众铺设了街道石条路,大街道铺设成一条“双轨”石条路,小巷道铺设一条成“单轨”石条路,石轨路的中缝及两边填铺河卵石。全城的石条路加起来总长达几公里,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来看,都是人工搬运、人工凿刻,铺设这么多的石条路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市政工程。
凌云县城及城外周边河流交错,城中有澄碧、龙渊两条河从北向南穿城而过,城北有龙溪河、城西有西溪河。古时人们过河都是涉水而过,每遇洪水根本无法过河,特别是圩日天下大雨山洪瀑涨,使农村来赶集的人没有办法回家。为了方便民众往来,岑继禄在澄碧河穿城河段修建了三座桥梁。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在城北“接龙街”建了一座“接龙桥”。旧说:“城北凌霄与迎晖两山对峙,中间隔泗水,建此桥以接龙脉,有利风水,故名接龙桥。”虽然如此,但实际上方便交通,有益于民众的生产生活。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署衙前正西对面的横街,建一座名叫“官桥”。雍正以后,因上有接龙桥、下有太平桥,故名 “中桥”,光绪二十三年改称为“镜澄桥”。
康熙二十五年,在城南太平街,建一座名叫“锁龙桥”,雍正五年改土归流后,改称“太平桥”,该桥在同治年间被洪水毁废,现只遗存方形的树包石条桥门。
这三座桥自始建后,多次被洪水毁坏,多次重修,每重修一次均比原来的坚固,中桥、接龙桥保存至今,还发挥我县东西交通枢纽作用。岑继禄不光在城内建桥梁,旧《凌云县志》记载:“诸山溪渡口,遍治杠梁,以利行涉”。
封建时期社会动荡,治安混乱,常有匪窜侵扰州民。为了搞好安全防范,岑继禄又在城南城北修建防护城墙,城墙沿山形斜坡砌至半山腰,墙高丈余,城墙中设有四大城门,北有“春熙”、“翔泰”城门、南有“挹翠”、“镇午”城门,每个大城门的前外又都建有一个小城门,从防护上说是双重防御,早晚城门关闭,保证城中百姓的安全。
县城澄碧河穿城而过,城中低洼地段常受洪水侵袭,为了抵御洪水,预防洪灾,保证城中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沿泗城澄碧河东岸砌一条高2—3米、长达2公里的防洪墙,在接龙桥、镜澄桥、太平桥三处桥头开有三个桥头门,洪水一来,关上桥门闸板,城中百姓安然无恙。
为了灌溉镇洪以下的大片土地,岑继禄还在凉水河段建设拦水坝,这个水坝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
能得到万民敬仰而流芳千古的,非岑继禄土司莫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