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谋篇布局(答案版)
(2020-02-11 09:58:37)
标签:
教育教学文化杂谈 |
分类: 学案导学 |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用的结构技巧知识。
2.掌握诗歌结构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课前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
1.考点阐释:本考点属于高考《考试大纲》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内容。结构技巧的考查,多数以考查诗句的作用为主。
2.常用术语:统领全诗、开门见山、线索、铺垫、照应、抑扬、承上启下(过渡)、层层深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二).真题再现: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2011年江苏)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答题格式】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方法探究:
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4分)
答:由“秋阴时作渐向暝”到“更深”(1分),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1分),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1分)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1分)。
以“空间”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
3.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注] 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何遽(jù):为什么那么快。《阳关》句:别离之曲。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凄切的寒蝉,暗淡的夕阳,视听结合(1分);
营造了凄凉、冷清的氛围;(1分)
以景结情,写出了作者客送友人的无尽愁苦。(2分)
解题要点
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或塑造)
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
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
课堂学习案
学习过程:
一.“真题再现”第1题
1.我的答案存在的问题:
2.提升训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注]接淅:行色匆忙。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4分)
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二.“真题再现”第2题
1.我的答案存在的问题:
2.提升训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注]
乌栖时,乌鸦停宿的时候,指黄昏。
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阅读上面诗歌,试分析它的行文线索。(4分)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
三.真题再现第3题
1.我的答案存在的问题:
2.提升训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写出了主人公整天凝睇不语的情形;
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
结句寄托了对故人的思念。
四. 总结规律:
1.
2.
课后巩固案
作业: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最后一句诗的作用。(4分)
3.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诗人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细致刻画2.(1)一二句写先帝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却各有不同,无一栩栩如生。为后面描写曹霸画马的过程做铺垫,与曹霸笔下的骏马形成对比,烘托出曹霸画技的高超。(2)三四句写,玉花骢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雄峻神气,作为画中马的有力陪衬,进一步烘托曹霸的高超画技。(3)五六句写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曹霸当即独运匠心、细心构思,而后淋漓尽致落笔挥洒。时间之短暂,烘托技艺高超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2019年全国卷2)
投长沙裴侍郎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首联写自己虽然出身微贱,但心存道义,不委身权贵之门,只崇敬儒家之学问。朱门代指权贵之门,儒门代指儒家的学说与道义。
[附]:常见结构技巧
1.照应,包括首尾照应和照应文题两种,照应要答出 “什么”和“什么”相照应(景还是情)。其中,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3.句子考查,要注意位置,首句总领全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诗文的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什么)为下文的(什么)做铺垫。如: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以景结情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使诗歌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5.卒章显志是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行路难》的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达了实现理想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