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与测试核心素养练习及答案

标签:
教学教育文化 |
第一单元综合与测试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摈弃(bìng)
B.忸怩(ni
C.寥廓(liáo)
D.掂量(liang)
2.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B.《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像征。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我并没有地下结论。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
(3)他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A.标明
C.表明
4.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5.
A. 在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复杂系统人因设计的概念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B. 丝绸之路传递着人类文明,也形成了像疏勒城这样的文化遗址,扼守着天山北麓咽喉要道,正越来越受到考古学者的青睐。
C.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小,学校应尽早普及网络安全教育,让儿童学习更多的网络素养。
D. 话剧作品《百合花》近日在我市宣布公开售票,第一场将于下月26日确定在水上大戏院首演。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论语》中提到了“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得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3)《出师表》中论述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这是内部原因,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论述的“______”,其结果只能是“国恒亡”。
二、学业质量测评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
C.风雨交加
D.风雨如晦
10.学校拟请著名作家铁凝来学校作报告,下面是对铁凝老师的简介,请根据这一简介,把下面一段主持人的开场白补充完整,补充的内容不超过70字。(4分)
铁凝,女,当代作家。原姓屈,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亲是著名画家铁扬,母亲是声乐教授。铁凝为长女。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起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6起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一个名叫“我的文学梦”的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作家铁凝老师。请先允许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铁凝老师
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铁凝老师!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使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句进行扩展,100字左右。(4分)
塞上听吹笛
高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何处落:这五个字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
综合练(113分)(一)诗歌鉴赏:(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7分)。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13.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10分)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平静的荣誉
都曾骗过我们一阵痴情,
去了,去了,啊,青春的欢愉,
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意愿
在心里燃烧:专制的迫害
正笼罩在头顶,我们都在
迫切地倾听着祖国的呼唤.
我们不安地为希望所折磨,
切盼着神圣的自由的来临,
就象是一个年轻的恋人
等待他的真情约会的一刻.
朋友啊!趁这颗正直的心还在蓬勃,
让我们倾注这整个心灵,
以它美丽的火焰献给祖国!
同志啊,相信吧:幸福的星
就要升起,放射迷人的光芒,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跃起,
而在专制政体的废墟上
我们的名字将被人铭记!
14.如何理解“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这一诗句?(4分)
15.试分析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各题。(20分)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咋的。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答话了吧?”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的她差点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她又问。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又一个姑娘问。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
“烧水在哪儿?”
“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
“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面小声问了一句。
“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快开车了,她们才让出一条路,放他走。他一边看表,一边朝车门跑去,跑到门口,又扭头对她们说:“下次吧,下次一定告诉你们!”他的两条长腿灵巧地向上一跨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哩哐啷,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门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姑娘们走回家去,路上还要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
“谁知道别在头上的金圈圈是几个?”
“八个。”
“九个。”
“不是!”
“就是!”
“凤娇你说哪?”
“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
“去你的,谁说谁就想。”凤娇说着捏了一下香雪的手,意思是叫香雪帮腔。
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
“他的脸多白呀!”那个姑娘还在逗凤娇。
“白?还不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叫他到咱台儿沟住几天试试。”有人在黑影里说。
“可不,城里人就靠捂。要论白,叫他们和咱们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再照火车上那些闺女的样儿,把头发烫成弯弯绕,啧啧!‘真没治’!凤娇姐,你说是不是?”
凤娇不接茬儿,松开了香雪的手。好像姑娘们真的在贬低她的什么人一样,她心里真有点替他抱不平呢。不知怎么的,她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
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
“凤娇,你哑巴啦?”还是那个姑娘。
“谁哑巴啦!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你们喜欢,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凤娇的嘴巴很硬。
“我们不配!”
“你担保人家没有相好的?”
……
不管在路上吵得怎样厉害,分手时大家还是十分友好的,因为一个叫人兴奋的念头又在她们心中升起:明天,火车还要经过,她们还会有一个美妙的一分钟。和它相比,闹点小别扭还算回事吗?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16.第二段划线的文字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请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4分)
17.姑娘们问了“北京话”一连串问题,表现出什么?小说里并没有写“北京话”的回答,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18.结合小说的节选部分,分析香雪和凤娇两个人物的性格的共性与个性。(6分)
19.“火车”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分)
如 芽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 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2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8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 “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 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 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那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E. 小说采用的对话没有使用传统的冒号加引号形式,而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推动情节,还多处用疑问、设问和心理描写。
21.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22.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能否改为“金桂树”?(6分)
(三)写作(60分)
《沁园春 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的是同学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这种“意气”的体现。“意气”有人认为它是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有人认为它是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第一单元综合与测试核心素养练习
一、1D【解析】A项,“摈弃”的“摈”读bìn;B项,“忸怩”的“怩”读ní;C项,“脊髓”的“髓”读su;D项,注音全都正确。2、B【解析】“像征”应为“象征”。
3、C【解析】第(1)题,标明是做记号;表明是表达,显示。轻易是快、容易;轻率是草率。由上文“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可知,此处意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应用“表明”,因为“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可见下结论并不“草率”,此处应填“轻率”,排除ABD三项。第(2)题,遏止是制止、阻止;遏制是控制、克制。对于“同情心”应为“克制”,所以此处应填“遏制”。第(3)题,“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安适”指安乐舒服,安静舒适。此处应填“安详”。
4、D【解析】A项,“你好呵,欢乐的精灵!”是雪莱《致云雀》中的句子;B项,《致云雀》应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为“《峨日朵雪峰之侧》”。
5、A【解析】B项,偷换主语,“扼守着天山北麓咽喉要道,正越来越受到考古学者的青睐”的主语是“疏勒城这样的文化遗址”。C项,缺少宾语和搭配不当,“普及……(知识)”“提高……素养”。D项,去掉“确定”。
6、(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亲小人远贤臣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遏”“拂”。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二、7、B【解析】A项“创立……名称开始使用”句式杂糅。C、D两项“确立提出”词序颠倒,应该改为“提出确立”。所以选B。
8、A【解析】在逻辑方面应按照先强调时代性,再到诗歌内容,最后是格律形式的顺序组合(要注意后一句中的提示词语“格律形式”);在内容方面应按由“现实生活”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的顺序排列。所以选A。
9、D【解析】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根据文中“面对________的现实”可知,选“风雨如晦”修饰“现实”合适,排除AC;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蹉跎岁月:虚度岁月。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根据最后一空“创作出大量_______的诗作”,可知选“愤世嫉俗”修饰“诗作”合适。所以选D。
10、示例:铁凝老师出身文艺世家,从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大奖,2006年起任中国作协主席。
【解析】由上文“请先允许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铁凝老师”可知,接下来要补充的主持人的开场白是对铁凝老师的介绍。对铁凝老师的介绍可从家庭背景、获奖情况和担任职务情况等方面介绍。
1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是那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风吹来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落满关山。
【解析】本题要求使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进行扩写,扩写时注意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这几句诗大体意思是: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根据诗歌的意思发挥想象,进行扩展,扩展时,注意根据诗句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相关信息,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有效表达即可。扩写的时候还要注意题目字数要求“100字左右”。
12、B【解析】该题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B项,“‘碧’与‘流’的动静结合”赏析有误。应是“碧”与“争”的动静结合。
13、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解析】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题干已经给了提示,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抒发赞美之情,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14、此比喻句形象的表现了那种飘忽、朦胧、迷幻般的内心惨痛。
【解析】运用了比喻,形象的表现了那种飘忽、朦胧、迷幻般的内心惨痛。
15、失望、幻灭——焦急、激动的期待——发出号召为祖国献身——展望、憧憬。
【解析】失望、幻灭:第一部分(诗的前四句);焦急、激动的期待:第二部分(“但我们胸中”至“在等着那确定的约会的到来);发出号召为祖国献身:第三部分(“趁我们”至“献上心中最美好的激情”);展望、憧憬:第四部分(“同志,请你相信吧”至“人们将铭记我们的姓名”)。
16、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
【解析】姑娘们精心打扮是为了等待火车的到来,而“火车”在文中是文明的象征,先进生活的代表。所以这个细节从凸显人物形象方面,刻画了姑娘们爱美的心理。另外也从侧面衬托出她们生活的艰苦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17、刻画了姑娘们天真、活泼、好奇的性格;突出表现了姑娘们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兴趣;使作品结构紧凑,人物突出,主题鲜明。
【解析】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凸显出了人物形象,姑娘们问了“北京话”一连串问题,刻画了她们天真活泼的性格,体现了她们对新事物的兴趣,产生的好奇心理。从结构方面来看,紧凑自然,更加鲜明的突出了主题。
18、共性:纯真,朴实,友爱,对现代文明充满渴望与追求。香雪:腼腆,自尊,渴求知识。凤娇:活泼,大胆,更多地向往物质文明。
【解析】这一群姑娘都有天真,淳朴的一面,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现代文明充满渴望与追求。个性又有不同之处,结合文中对香雪和凤娇的细节描写,可以概括出来。香雪:腼腆,自尊,渴求知识。凤娇:活泼,大胆,向往物质文明。
19、火车是文明的载体;火车贯穿全文,使内容集中紧凑;作品通过火车这个窗口展现主题(表现农村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视角独特。
【解析】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全文围绕“火车”展开,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火车”的象征意义,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要分条作答,调理清晰。
20、BE
21、情节方面,这一物象串起文中的主要事件。小说是围绕着这一棵金桂树而展开故事的。人物塑造方面,有象征性。金桂树虽然是一棵树,其实它象征着文中的主要人物“儿子”的命运。幼小时,它是“儿子”性格形成的起点;枝繁叶茂时,它是“儿子”仕途命运的终点。
【解析】题干明确了分析的方向,那就是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所谓情节的衍生发展,也就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人们前来争相购买,引来了检察院的同志,回忆起往事,最后又落脚到儿子因为这棵金桂受贿而被抓。这棵桂树贯穿了全文,串起了所有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来说,金桂是儿子亲手带回,亲手栽下,也是儿子亲手卖掉;儿子偷回金桂,种下了贪婪的幼芽,金桂长成大树,儿子也成了巨贪,所以金桂象征的是儿子的命运。
22、【答案】标题中的“如芽”,寓意着人类贪财的欲望和习惯就像一颗芽一样,一旦获得了生长的机会,便会成长壮大,难以抑制,直到东窗事发,走向穷途末路。
【解析】本题有两问,解答第一问“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首先要理解“如芽”的意思,然后归纳总结。“如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儿子的贪婪之心,喻体就是金桂树芽,意思是说贪婪之心就像文中的树芽一样。树芽疯狂地生长着,十几年时间就已经枝繁叶茂,儿子从带走一颗小树苗到获取大量的钱财,贪婪之心迅速地膨胀着。正如方先生所说“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最终只能走向穷途末路。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以答“标题可以改为金桂树”,也可以答“标题不可以改为金桂树”,无论选择哪一种说法,都要从深化主题、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角度阐述理由,注意言之成理。
23、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沁园春 长沙》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激烈……
人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一个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理想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气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汉节,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她的领舞者——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低谷登上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人性……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要求: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题目列出了“意气”一词的三种意思,这也就意味着,命题对立意有一定规定——你既可以就三个义项比较全面地谈“意气”;也可只取其中一个义项来谈“意气”,但不能脱离这三个义项而随意发挥。我们一般应选择自己最有把握、最有体会、最便于发挥的角度来写。例如,你认为年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对年轻人的交友有怎样独特的认识,对年轻人的偏激有怎样铭心刻骨的记忆,选择最有体会、最便于发挥的角度来谈,写作就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角度的选择只是解决了切入点的问题,接下来便是立意。立意应基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并建立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上,才能写出新意来。如交友,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强调“意气相投”,但在特定情况下,“意气相投”也可能成为坏事,这就出现了如何正确对待“意气相投”的问题。又如,一般情况下,“意气用事”不是好事,但在特定情况下,“意气用事”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就出现了如何正确对待“意气用事”的问题。总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具体的分析,才能把文章写得充实、深刻。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