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萦在怀是家乡再忆家乡慰乡愁(专文-6)——村中地名和古迹。
萦萦在怀是家乡
——村中地名和古迹。
(2023年10月3日
孙思信
中皋村以孙氏最早开土建村,孙氏占据了当时全村最主要的地片,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以上。因此,村中地名都以孙氏住地为起始、为依标。汶河未改道时,村前(孙氏聚居地南面)——通往南边各乡镇、集市、县城等进、出村的总路口称“大路口”。大路口也是汶河渡船大码头和船行的起止点。河道上下(东西)20多里的外村人、外乡人南来北往都要从这里经过。他们称“大路口”为“中皋河口”。
以“大路口”为起点,往东北穿村而过,过汶河往肥城、泰安、济南方向去的街路,称为“东路口(沟)”;往西北穿村而过,过汶河往肥城、东平、东阿方向的街路,称为“西路口(沟)”。“大路口”和“东路口”、“西路口”是村庄的主要街路。呈一个大大的“Y”字形。沿大沙堤方向还有一条从村东到村西的主要穿村街路,是村中唯一的东西向的大街路。它就像“Y”字形上边的“一横”。这“Y”字加“一横”的格局是村中的主要框架街路。上世纪60年代修建了围庄堰,“闸门楼”和“漫水桥”就建在了“大路口”。“大路口”成了进出村庄和南北交通的主要(唯一)通道。
随着人口的繁衍,原先主要聚居在“大路口”一带的村庄不断扩大。名称越来越多。“大路口”一带一直被人们称为“大路口”。自从修建了围庄堰和在“大路口”修建了闸门楼后,平缓宽阔的“大路口”景象没有了。出现的是新鲜高大的“闸门楼”和“围庄堰”。于是人们就把“大路口”那片地方称为“闸门子”了。“大路口(闸门子)”一带是孙氏最先开辟的聚居地。几家地主相连的高大的房屋和宽阔的大院子,以前是村里的“管事人”的议事场所,解放后一直是村里(大队)的办公地和群众聚会地。
“西路口(沟)”北边有一片地方,地势最高、最平坦,住的又多是大户人家,到那里去要上高高的“埃子”(高坡),村民称那一片为“上埃子”。村“大路口”的西边原来是孙家一片大菜园子,后来住了人家,就称为“西南园”。再后来,村庄向西扩展,在“西南园”西北村边孙氏土地上又住了不少人家,人们称这里为“西北角”。在“西南园”和“西北角”未有人家前,孙氏住地(大路口)以东相距一里处,迁来一些窦姓人家,占据一片地方,自成一体,称为“窦家行”。后来,在孙氏住地和窦姓住地之间,又有一些卢姓人家迁来落户,称为“卢家哈(行)”。“窦家行”望东,王姓人家又占据一片地方,也自成一体,——可能是这个地方西、北、东三面地势较高,住人的地方较低,就称为“王家圈”。这些地名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基本没有改变。直到成立公社,建立生产大队、小队后,全村由西向东,把“西北角”一带划为一小队,望东部分划为二小队,“西南园”一带划为三小队,“上埃子”和“西路口”一带划为四小队,“东路口”一带划为五小队,“窦家行”和“卢家哈”划为六小队,“王家圈”划为七小队。于是,人们开始称原来的地名(地方)为“×(数字)队”。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还常说,某人在“西北角”,“西南园”,“西路口”,“东路口”,“上埃子”,“王家圈”,“窦家行”,“卢家哈”,“大路口”等等。年轻人就不大清楚和习惯了。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北沙堤后也建起了房屋,住了人家。人们便把新建的这一带地方称为“沙堤后”。
村庄沿大汶河而建,又是南北交通要地,距“大汶口文化”发源地——大汶口,沿河东溯只有80多里路。向西顺河而下30里,便是东平湖水泊。西、北、东皆山岭,只有这一片高地且较平坦,又依河而居。周围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此地最适宜人类繁衍生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不少。解放前后,“东路口”北端河堤上还有大型建筑物的遗迹,石块、砖瓦遍地皆是。大堤下还有一座大型的关帝庙。几座巍峨碑刻树立院内。解放后,几位哥哥还用黑墨拓上面的字迹。“西路口”北段老河道边,还有三座古老的石碑。统称“三通碑”。记录了“老河道”的沧桑变迁。“西路口”中段街边,有远近几十里闻名的“大车店”。门面很大,住房甚多。据说,南来北往的人都在大车店里过夜、喂牲口、储存物资。村中还有一座大型寺庙,房顶已塌陷。解放初,人们拆了寺庙院墙和房墙,用它的梁椽、砖瓦、石头等盖了学校。露出来的石佛坐雕像就有2——3米高。再加上足足有1米高的石像莲花座,十分显眼。石佛全身非常光滑,慈眉善目,双手合掌举于胸前,盘腿坐在莲花座上。此石佛雕像直到1958年才推倒。后,村小学迁来此处,石佛不知所终。(注。该石佛后来被发现。现被移居在新建的皋山社区大佛寺内)。村前河岸边,不断冲刷出古墓、白骨、瓦罐、锅灶、生产和生活用品。另外,还有不少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名号的庙宇,散处村中。
现在,人们还能看到的比较古老的建筑就是“孙氏家祠”。但早已没有了浓荫的参天古树,院落、房屋也已破败。
【附照片】。(4张)。(孙氏家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