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防疫忆旧游(23)——"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一览(附照片)

在家防疫忆旧游(23)——
"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一览(附照片)
注。自2020年初全民防疫以来,自己不能为防疫出力了,就坚决响应号召,在家防疫。不觉已两年多了。这两年不能外出观览,心中闷闷。怎么办?那就翻阅以前的游览记录,再看以前的旅游照片吧。——还别说,还真有新的收获。发现了一些久未见面的文字和照片。眼前重现了那些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心中又翻腾起了“那时”游览的惊喜和快乐。遂决定,把这些尚未面世的游览文字和照片选取一些,发到新浪博客上。以慰自己、以飨博友。今天,发布——
“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一览。
自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一播出,随着主人公朱开山一句“我是山东章丘朱家峪的”和作为《闯关东》拍摄外景地之一的朱家峪一下子名声大爆。本来近些年慢慢掀开面纱的朱家峪,一下子扯去了所有的遮掩,展现于世。其风光优美、建筑精巧、人文深厚令人大为惊叹。
朱家峪村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南部山区,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是广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上。该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已经破败,但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从进村的第一道门开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故道。村庄以山峪形制为依托,沿着山谷、依着小河与泉水,顺着山势,因地制宜, 。修路、建房、搭桥,南北自然延伸,东西错落分布,形成一座堪称标本的村庄。
古村域内有故道、古宅、古泉、石桥、祠庙、楼阁、古校、古哨等大小景点80余处。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20余座,井泉20处,自然景观100余处。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建筑格局精巧,是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宝地。
与苏、浙、皖那些富豪云集、雕粱画栋的古村镇迥然不同。朱家峪朴素而天成,绝无奢华与气派,少了许多脂粉气。由于是典型的北方山乡,村民自古生活简朴,男耕女织,重学兴教;民居、桥梁和古道也就地取材,以石筑造。即使一些家境富裕的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也不追求排场;院井根据地势巧妙安排布局,在质朴中多了些书卷气。村里人始终遵循了《朱子治家格言》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和“耕读传家”的古训。那些祠堂、楼阁、圩门等也都体量不大,巧妙地躲藏在绿树、山石中,给人一派与世无争的“世外”景象。
与江北平原的村庄也有不同。朱家峪院落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常常会令初来乍到者找不到方向,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
朱家峪多泉流。有水便有桥。这小小山乡拥有大小桥梁20余座。 除了那两座古立交桥外,村里八大景之一"坛井七桥"便成为石桥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村东南山下有一“口小肚子大”的古井,名坛井。井畔小河之上东南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而且拱桥、板桥形态各异。水盛时桥畔村妇洗衣、孩子嬉闹,宛若江南。
自古以来,朱家峪就重视文化教育。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1932年,朱氏后人、开明人士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
上篇博文“泉润竹林秀
【附照片】。(共19张)。
一、古村大门。(1张。315)。
二、村内大街道。(3张。362、363、360)。
五、瀑水、泉池。(2张。317、000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