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鸟画的点评 评价花鸟画

(2014-05-11 22:40:06)
标签:

花鸟画的点评

花鸟绘画

画家风采

采访花鸟画家张揆成

分类: 张益滔主持

 

  1.《江山代有才人出》——何水法新作读后

   孙 克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1993年何水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北京国画界第一次认识来自浙江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何水法,为他的恢宏的气度、雄强的笔墨和强烈的个性所折服。正如谢稚柳先生评语“所作之画无不尽态极妍,生面别开”,“大写意气旺神通,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墨气淋漓,潇洒清新、厚实灵动、相映成趣,堪称一家”。谢老评价确是精当,尤其是写到何水法“生面别开”四个字,就是看到他跃跃然跳出樊篱,努力寻求个人的风格语言、艺术图式的意图。

  较诸笔墨何水法取得更为突出成就的是经多年探索渐进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富于个性、视野宽广的繁密二体写意花鸟画图式,这是对传统图式的成功突破,也是花鸟画艺术走进现代工业的一个可喜收获。何水法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前人很少涉笔的繁茂的小花头植物题材,以不同前人的视野和目光,关注花卉世界的整体,以既是印象感知的又是心灵表现的绘画意境追求,运用传统的意境笔墨语言创造一种新画面,打开一个新思路。画面的结构繁复而有序,笔法奔入而有节,色墨粲然,玲珑剔透,创造了充满激情和浪漫感性的,但又是全然中国风格品味的现代大写意花鸟画艺术。为了走到这一步他做了多年的努力,他的笔法放开了,试着不去勾筋勒叶,而是把毛笔的皴、擦、点垛交替使用较之前人的冲和儒雅,使画面出现一种激越奔放的情绪,从而令画面更具个性和时代性。在这里我感到他和五百年前的同里乡贤徐青藤似有灵犀相通之处。他入选“百年中国画展”的题为《霞绮》(1999年作)作品即是此类的典型代表,站在这样的作品前,的确感到流光溢彩、“气旺神畅”、“别开生面”,何水法没有辜负谢老的期许。他的成功令我们高兴地看到写意花鸟画在当前困难重重的时候,仍有柳暗花明的广阔前程,增加了信心。其关键在于画家们更加潜心深入自然和传统,苦练笔墨技艺,更多历练人生,增加学养,胸襟博大气度宏阔,方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西子湖畔独自打坐人 ——读何水法花鸟画

  徐恩存

  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以自己的举止行为与艺术风范,续写和言说着“当下”文化语境的水墨“华章”,在一个文化、精神嬗变的年代,他近乎完美地实现着自己的追求;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他身在行内、心在形外,面对着文化源流、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笔墨世界,思索并辛勤耕耘在自己的园地里。

  生命的成熟,带来了创作的丰硕收获。何水法终于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形成了凝炼、生动、气韵弥漫的花鸟画文本,其中流溢着人文关怀、现实感受与审美情趣,以及个人的想像力与智慧的结晶。何水法花鸟画所透示出的是——苍凉岁月中不变的精神本质,是价值失落时代“春华秋实”的价值追寻。因此可以说:要想领略生命的丰满与精神的充实,请读何水法的花鸟画吧!让一片灿烂、让一阵温润、让一息墨香、让一缕文气涌向我们的胸襟,去感受一种鲜活、一种锐气与纯“美”的风神……

  何水法的花鸟画,文化意蕴厚重而表象轻灵,且富于神韵,笔与墨、墨与色、水与墨之间,法度与自由之间,理性与直觉之间,被流动的生命气息所贯通,意象因而生机勃勃,即灵动含蓄、苍润浑厚、气象郁勃,充溢着乾坤清气,成为花鸟画的有意义的突破,无疑,它标志着当代中国画风的某种转折。

  只有拨开了浅显层面的浮云,对艺术深层的意蕴、内涵有了游刃有余的洞悉与开垦,画家才能站在笔墨语言的颠峰上,建构他所感知的艺术天地,这种建构是耐人寻味的,它钩连着传统、现实与未来,在点、线、墨、色中充盈了对历史、对文化、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意义的叩击与追问。

  由此,可以断言,何水法花鸟画确立的是一个生命与艺术的精神家园。

  3.大气磅礴 生命光华——为《何水法——四季花语》画册所作的跋

   陈绶祥

  对于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何水法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探索者,并且是一位取得相当成就的大家。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上,从宋代起,历经元、明、清,江浙一直是非常关键的地区,无论是古老的浙派,还是后来的金陵画派,一直到近代的吴昌硕等等,都出现在这一地区。于是,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汇聚了各种分散的流派和风格,储存了非常丰富的花鸟画资源。如何把这种优势总结成一种当代认识,何水法在其绘画探索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的成功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开宗明义,不遗余力地展开了对绘画语言的研究、深入和纯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在泼彩法、写法、点染上,甚至在涂绘等传统法度上,他都做了全面的探索。对于用色,他曾说过:“我的色是用色彩来固定传统文人的笔墨,古人说‘墨分五彩’就是‘五彩是墨’。我用色彩专注的还是用笔,以笔运色。这就不同于有些所谓的‘创新’者,革了笔墨的命,只是用色‘涂’,只是‘敷’色。”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画面上非凡的色彩气象与这种相当认识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大气、干净,直指笔墨。他总是非常自觉地把对花鸟形色的感受转化成笔墨形态,这样他就具备了一位画家对于语汇自觉的优秀素质。如果没有这种自觉性,就谈不上是一位优秀的花鸟画家,也谈不上用笔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当代中国人的气质。

  在何水法研习绘画的历程中,从他的老师陆抑非先生那里,他继承了那种从生活中获取的生动艺术感受,同时,他也从同辈画家中汲取了一些当代艺术思维,他更善于从当代西方艺术,包括从一些当代艺术传媒中汲取合适的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他能用一个当代人的感受,通过笔墨的方式和中国绘画的认知方式和法度,去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很多人在学习西方的明暗、光影、透视方面,都是采取了用中国绘画来临摹西画方式,但是何水法没有这样,他完全是通过笔墨自身的组织,去表现画面中间的明暗、体量以及绘画的空间感。借助笔墨,他用中国画的方法来整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当代中国花鸟画中,像他这样能够全面以笔墨处理布局,处理对接受当代西方艺术以后的空间体量的感受,而又能够完全体现一个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我见的还不多。毫无疑问,他的探索是成功的,他自觉的认识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一个画家有文气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画家需要发扬时代的绘画精神,是既要走向世界,又要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不能仅仅借助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艺术来走向世界,我们更应该把高妙的中国文化,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与认识,把它发展到一个当代的高水平上来,何水法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4.为时代增添光辉 ——评何水法的写意花鸟画

  邵大箴

  在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中,何水法是大家关注的一位,我留意他的创作有10来年了。发现他在稳步地前进,画得愈来愈潇洒、愈来愈精妙。有传统功底又有现代意味,是他花鸟画创作的一大特色。讨论一下他成长的道路和取得的创作成果,对于我们当前花鸟画创作以至整个国画创作,不无益处。

  基础全面,是何水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扎根传统,是何水法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工笔与写意,在许多人心目中互相排斥和互相对立,而在何水法那里却是彼此和谐与统一。重视写生使水法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生气。何水法非常重视技巧、技法,非常重视技艺的完善。艺术家不是一般的艺人,他必须用头脑和心灵创作,但仅有思想而无技巧、技艺决不能做好艺术。中国画是既重视创作理念又十分重视手上功夫的艺术。水法花很大的精力锤炼自己的笔墨技巧。大胆用色、精心用色,也是水法写意花鸟的特色之一。他创作写意花鸟画主要用色彩结合水墨及泼彩,很少用单纯水墨。这一点与明清文人画有所区别,继承了吴昌硕、齐白石的路线。但他又努力与吴、齐拉开距离,从西画色彩法中吸收一些因素,使色彩更鲜亮、丰富和有视觉效果。当然水法懂得,色彩与水墨一样,用得是否得当关系到画的雅俗格调问题。

  水法是一位有宏大志向的艺术家,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正值旺年,正在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相信待以时日,他会有更多的奉献。我们期待他更大的成功。   

 名家简介:贾大年,字永年,号贝希、石泉轩、葵苑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贾大年致力于创作写意花鸟和工笔草虫画,尤其擅长表现葵花的朴实无华,在色彩的运用上,融入中西方艺术的特点,大胆创新,代表作品有《田园交响曲》、《静思蝉声》。
1990年,作品《清泉》获得中国年鉴书画大赛一等奖;1999年5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世纪名家绘画展”;2000年5月赴韩国参加“2000济州国际美术交流大展”荣获银奖;2004年四幅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家四国巡回展览;2005年为《神州颂》国画长卷搭载“神州六号飞船”创作作品《葵花颂》,同年该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网友评价:质感强烈,色彩明丽,有很好的视觉感受。
贾大年点评:《呼唤》这幅作品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亮丽,视觉冲击力比较强,也有震撼力。从色彩上讲,油画讲究色调,讲究构成,讲究透视和布局,作者在这些方面显然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从笔触上讲也比较娴熟,做得比较到位。色调的冷暖过度也很充分,处理技巧方面也还不错。可以看出,作者是比较有思想的,作品整体看起来比较深奥,作者是用心在画,在表达对美的追求。
作品稍微欠缺的是中间部分的色彩处理变化少了一点,空间的处理欠缺色彩的变化。荷花的花蕊以及荷叶表现得都很准确,但就是后面空间的辅衬弱了些,如果在色彩上更讲究一些,变化更多一些,按照西方画的透视原理,光的感觉可能就有了。后面暗的地方应该就是水,但是水的质感需要表现出来。
作品整体上讲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空间处理上再灵动一些,那就更好了。比如在荷叶上,或者在荷花上再点缀两滴水珠,或者再落上一只蜻蜓,这幅作品就活起来了,那就富有诗意了,情趣的表达就更传神,作品就会有很好的生命力。
■曹利军作品《盛世花韵》
网友评价:花团锦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有意境。
贾大年点评:《盛世花韵》这幅作品尺幅比较大,构图比较充实,也比较满。作品使用的花卉很多,有牡丹、兰花,茶花,还有紫藤以及两只蝴蝶,画面比较灵动。作者的出发点也很明确,盛世繁荣,主题思想是对的。另外,作者用笔比较讲究,也很到位,尤其是紫藤的处理,画得比较娴熟,包括用笔,用色都比较准确。
不足的地方是他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画讲究一个取舍,讲究一个巧,一个俏。因此,他在今后的构图上可以更加巧妙一些。一幅作品不是说画的东西越多越好,繁多也要有理由,绝不能凌乱,简少更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外,作者用墨方面让人感觉比较平,墨色的变化不是很多,焦墨淡墨的比对也不鲜明。包括这块石头的处理,缺乏变化,石头虽然是这幅作品中的辅衬,但是配角也有亮相的时候,也可以精彩。画面中虽然花卉的品种丰富,给人以拼凑的感觉。两只蝴蝶感觉不对称,语言性的东西表现不够。牡丹花的处理也不是很讲究,包括花蕊,叶子都处理得不够好。相比之下,除了紫藤,茶花画得比较好,比较俏。但是一幅作品的处理,必须还得分清主次,如果把握不好,成型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显得弱了一些。
■张清作品《大地回春》
网友评价:表现手法独特,有自己的创作思想。
贾大年点评:作品整体上看起来比较新颖,包括用笔,包括牡丹花花头的处理,比较大胆,墨色处理也比较有功底,两个小蝴蝶也比较灵动,比较到位。
不足之处是整个构图稍微平淡一些,叶子的处理也有些平淡,缺少变化。这幅作品要注意两点,一个是笔墨上要有所变化;二就是整个构图可以再俏一点,打破一些传统的布局,让画面灵动一些。另外,这幅作品的落款比较平庸,位置也有些不对,都在一条线上。一幅作品必须是平衡的,落款就是在一幅作品上找到平衡点,并体现出应有的平衡。
■刘士苓作品《园间趣》
网友评价:大写意的手法,很新颖,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对生活的关注。
贾大年点评:这幅作品从创作思想,到创作理念都不错。作者用笔比较讲究,笔墨处理,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处理都比较到位。包括颜色的变化,都是很有思想的。这幅作品可以看出,既有传统的情趣表达,又有现代的绘画语言。我们必须承认,凡一艺之学,须智行两尽,仰以察古,俯以观今。画虽小技,可达乎道,其绘画之法,规矩之处,可以意传,神妙之处,必由悟入耳。
这幅作品的作者显然是把这些花卉当作一个静物在处理,其实,如果不加最底下的那一部分,这幅作品堪称完美。因为加了这一笔以后,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花卉是放在案子上的,是一个静物。意境之中就会让人感觉形成了一个框,呈现的结果比较死板。
■刘文顺作品《一片青荷十里香》
网友评价:清新典雅,充满着别样的情韵。
贾大年点评: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比较传统,可以看出,他是在学张大千。从整幅作品的构成上,从笔墨处理上,浓淡干湿焦都有了,作者都做得非常到位,也比较讲究。另外,作者还加了一些现代技法,用现在的表现手法搞创作,这是值得提倡的。一幅作品不管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能够表现作者的艺术思想。这幅作品的技巧处理很有新意,再加上草虫的感觉,以及颜色变化,也突破了传统的那种比较单一的表现方法。
绘画创作以意象立其意,局部则从具象入手。这幅作品的立意很明确,问题是荷叶表现有些雷同,造型的变化不大。往后可以在熟悉技法的基础上要加强造型的变化,这样的处理结果会让作品更富有思想。
■许光磊作品《荷花》
网友评价:造型生动,充满着动态的美感。
贾大年点评:这幅作品整体上看起来比较新颖,画面中的莲蓬,包括荷花花蕊的处理,非常有情趣,而且有些现在笔法在里面。作品的构图也很好,给人感觉比满,笔墨比较讲究,浓淡干湿和变化和过度都有充分的表现,而且层次感。莲蓬的用笔很娴熟,造型处理得也很好很生动。《荷花》这幅作品的落款有些差强人意,应该再往上一点,稍微再讲究一些就更好了。我们的创作即使再现代,也要考虑到一些传统的东西,考虑到大家的感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一切绘画艺术创作,绘画艺术现象与艺术作为都在无形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中国写意花鸟画也不例外,其传统的悠久包含着各种不同文化发展所特有的基因,它又在于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这是自然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幅作品还有一个问题,莲蓬的处理稍微再变化少了一些,如果在排列上,错落变化一下就好了。现在看来这些莲蓬基本都在一条线上,感觉少了一些俏、巧。另外,用墨整体还是不错,但是有些地方给人的感觉不够自然。
■钟生义作品《梅》
网友评价:气宇轩昂,表现的梅花或含苞待放,或雪中盛开,很有生命的张力。
贾大年点评:这幅作品整个大的构成和气势感觉比较到位,大部分枝干的处理都比较协调,笔墨的变化也比较老辣,比较讲究。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而且梅是排在第一位的。历朝历代画梅的大家很多,在进行这样的创作时,可以先看看古人画梅的作品,感觉一下古时大家的创作思想。正所谓“熟通古法,意与古人合,自具变化,方有已心。”
这幅作品不足的地方就是梅花的花蕊和花瓣的处理上有些问题,变化也比较少,用笔上再注意一些,有的地方比较呆板。这幅作品中有两处败笔,就是中间的枝干部分,有两处显得多余,如果去掉这些,这幅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有情,有趣。落款希望再讲究一点,位置上一定要考虑跟整幅作品必须协调起来,让人感觉生硬,把构图破坏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积淀精髓,其中有继承也有创作,这些凝聚着亿万人的智慧千百年来的积淀对于任何一位从事绘画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时刻铭记,任何一位画家所画作品的内容及形象,揭示的是万象变化聚合之道,也蕴涵着对主体对人生的体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