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章之绝唱——《伯夷列传》赏析

(2018-11-01 17:23:22)

本文是司马迁为殷末隐者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和叔齐写作的传记,选自司马迁《史记》的“列传”部分,是七十篇列传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伯夷和叔齐让国不贪以及他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事迹,作者极力赞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作者诸多的感慨。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对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给予肯定。司马迁“考信于六艺”,认为上古时期实行禅让制,尧将逊位,让位于虞舜,舜、禹登位以前都得到四方诸侯之长,九州行政长官的推荐,自身也在一定的职位上掌握政务,经过数十年的考验,才授以管理天下的重任。司马迁对这种产生领导人的方式,极为推崇。更想不到的是尧欲让天下给许由,许由竟然不受,,逃隐于颍水之阳的箕山(今河南登封县南)隐居;夏王朝时隐士有卞随、务光,传说汤要让天下给他们,他们不受,投水而死。作者去过箕山,上面盖有许由的坟墓。孔子排列论述古代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等人,但根据司马迁所知道的,许由、务光仁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但有关他们的文辞多是概略的记载。这是什么原因呢?司马迁为此很困惑,他希望能够在文献上多看到他们的详细的事迹,可是文献的资料太有限了。

第二段,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孔子说:“伯夷、叔齐二人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有怨言。”又说:“追求仁而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言呢?”但司马迁看到伯夷兄弟二人作的《采薇》一诗,这诗并未收在《诗经》中,诗中有怨气,与孔子的这段评语并不一致。因为司马迁见过他们的《传》。伯夷、叔齐的父亲是孤竹国的君主,国君欲立叔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任命的。”不肯接受,伯夷也不肯接受。国人立了伯夷与叔齐中间的老二为国君。于是,伯夷、叔齐听说西方诸侯之长姬昌(即周文王)能善待老人,因此一起去投奔他。到了那里,姬昌死了,武王车载木牌制作的灵位,并尊称他为文王,带领军队向东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拦住了武王的马劝谏道:“父亲死了不葬,却要掀起战争,能够算是孝顺吗?以臣杀君,能够算是仁吗?”武王身旁的人要杀了他们,姜太公说:“这两个人是仁义的人。”搀扶他们离开了。武王平定了殷商后,天下诸侯都尊奉服从周室,而伯夷、叔齐却为此感到羞耻,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他们采野菜充饥,作有《采薇》一歌,其歌辞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咀兮,命之衰矣!”在这首歌里,表达了他们坚持反对“以暴易暴”的战争,表达了对神农、虞、夏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怀念。伯夷、叔齐最后一起饿死于首阳山。由此看来,他们并不像孔子说的那样,心中还是有怨言的。

第三段,抨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罚罪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文章借助伯夷、叔齐的善行,和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好人未有好报。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勤学近仁,然而生活贫困,以致早夭,但是盗跖横行天下,每天都有无辜的人被他杀掉,但却能够以寿终,这些都是明显的例子。又比如到近世,那些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恶人却终身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那些小心谨慎,处事公正的善良的人遭遇灾祸的却不可胜数。作者在此对天道与人事相背离的现实,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第四段,感叹青史留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慨叹之余,作者引用孔子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善良的人们与那些恶人们的信仰不同,还是各从其志吧。在此,作者肯定了伯夷、叔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然后,又借从孔子的名言表明自己的志向。如“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如松柏之后凋”。正因为举世混浊不堪,才更能看到清高之士卓然不群。是啊,人各有所追求,正如贾谊所说:“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但是成名之路也并非平坦,伯夷、叔齐虽然是贤人,但因为得到了孔子的称赞,其名声为大家所认知;颜回好学,是因为他是孔子的弟子而闻名,但如果是普通百姓,虽然也有修养道德、磨砺行为的高洁之人,如果没有名望地位及高的人的推崇,恐怕更多的是湮没无闻的无名英雄了。

《史记》在本纪中描述性的记载五帝和夏朝,商朝呢,只写了《伯夷列传》,而且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应该具有特殊的含义,而不仅仅限于时间顺序的罗列。

司马迁认为坐王位的人要为天下苍生着想,他应该是有声望的人,应表扬的好人,最好的人才坐王位,造成大家向善的风气。如果以此标准来看,那么绝大多数的帝王都是不合格的。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名为伯夷、叔齐写传,实质曲折隐晦地阐发自己的“一家之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仁义思想,反对“以暴易暴”;二、公正思想,吁求公道与正义;三、“不朽”思想,泰然处世,追求人生的不朽。

因此,司马迁在伯夷、叔齐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一、谦让,面对着国君的位置,他们让国不贪;二、兄弟和睦。(历史上为了王位,手足相残的事情还少吗?)三、反对以暴易暴;四、坚持自我。

对于这样为价值观而不惜以命相许的先人,司马迁是有足够的敬意,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

本文以伯夷、叔齐的遭遇揭露了恶人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而好人饿死早卒,遭遇灾祸,是非颠倒,善恶反悖的黑暗社会现实。

全篇以议论代叙事,以孔子为主,许由、务光、颜回作陪,杂经引传,议论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迹,只在中间一顿而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名为传纪,实质传论。前人认为是《列传》的变体,文章之绝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