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的观察,发觉任何能力,领导力,都是由《心态,沟通,知识》三个元素来组成的。以下我会用讲课作为例子来说明我对《心态,沟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很多学员问我,你怎样能讲课讲到我不会睡觉,甚至可以学到点东西? 当然,他们都没有看见我讲得很差的时候:)
http://s14/mw690/639d3aedgddc59cc21d0d&690
http://s13/mw690/639d3aedgddc59e1d568c&690
年轻时候,我去做什么演讲,都是“被逼”的,所以《心态》都是比较负面,被动的,只是想将这将事情“应付”过去,谁来听,他们想听什么,他们能否听懂,这些我都一概不管。在《沟通》方面,很多时候就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才能将我要讲的东西讲完,交差了事,完全不考虑听众有什么感受。《知识》就是我要传播的信息,也不考虑受众的要求,就是象年轻的销售,一张嘴就说自己的产品多好,多好,客户有没有准备好听,有没有这个需求,这些都完全不考虑。这样的演讲能成功吗?
http://s1/mw690/639d3aedgddc5a773fd20&690
要讲好一堂课,必须要由《心态》开始,我首先认清楚我去讲课不是去完成课时,我是去帮助学员学到对他们有用,可以用的东西,完全就是要“利他”。在“沟通”方面,我必须要课堂上面建起一个互动的环境,这样我才能不断加深我对学员的了解,随着我对他们的认识,我会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务求他们能够达到有效的学习。《知识》就是要根据学员的需要,千万不要去表现自己有多少知识,学员没有兴趣知道你有多厉害,最重要还是他能学到什么。
刚刚讲完一个三天的课,我就是完全按照以上所说的去做。我每天晚上一定准备第二天的PPT,作业的内容也会根据上次作业的结果修改,如果作业太困难,大家会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会开始找借口说“你们500强可以,我们不可以”之类的话。但如果作业太简单,大家就留在原来的思维空间里面就可以解决了,那这种作业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我设计的作业都是希望学员要“突破”自己现有的思维限制,这样才可能将视野打开。
另外一个心态就是追求“更好”,我不要完美,因为完美就是到尽头了,我不相信有尽头的,所以我永远会要求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做同一个作业,讲同一个题目。到目前为止,我的课程从来没有重复过,因为就是这种不能“安份守己”的心态所做成的。
以上说的《心态,沟通,知识》已经变为我的思维习惯,我每次讲课都是这样来准备的。你怎样知道已经变成习惯呢,是因为你已经没有感觉到压力了,换来的是动力,我每堂课都很期望,期望与学员交流,期望与我分享他们学习的反馈,这也是我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