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伴你成长:孩子的细腻心思值得关注

(2010-09-06 08:28:49)
标签:

换个角度看孩子

关注成长细节

捕捉小心思

看待小失误

育儿

分类: 嘉豪成长之育儿感悟

 伴你成长+孩子的细腻心思值得关注

(新浪亲子征文,获“伴你成长”暑期征文一等奖)

http://s6/middle/639b0467t8f0b84096755&690

文/图:嘉豪妈

 

     孩子的眼光和内心世界与成人的大不相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需要特别慎重看待的细节。有时候成人源于思维惯性作出第一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如果引导好了则会让孩子身心愉快,效果大相径庭。最近的三件事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有一些反思:对孩子的心思要细心关注,对待孩子应该多角度地看待,遇到一些症结问题时不妨多想想、多看看、多等等,不要着急下结论,不要过早给孩子定性,重要的是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出合适的方法化解。

    来看看最近我在嘉豪身上观察所得的三个事例:

    事例一:嘉豪和小妹妹玩时,虽然有时候能够象大哥哥一样照顾她(在《有个伴,孩子不再“独”》中曾讲到过),但前一段我发现他很喜欢和她做相反的事,比如小妹妹在跑,他就从相反的方向跑过去,用身子挡着她不让过,有时弄得小妹妹哭鼻子。开始时我以为是小男孩儿淘气,便直截了当地劝说他不要太淘气,“不能老挡着妹妹”。但几轮下来发现效果甚微,小家伙依然是乐此不疲,有时候还会对我的劝说感到很不高兴。联系到以前嘉豪并不是攻击性强的孩子,从来没有主动对别的小朋友动过手,更不会欺负比他小的孩子。我觉得他的这些行为一定有别的原因。于是我改变了劝说的方法,静静地观察他的举动,努力从别的方面寻找原因。后来我注意到,每次我抱小妹妹时嘉豪看见了都会迫不及待地说“我也要抱”,然后就粘上我,一定要让我也抱他一会儿。如果我稍晚一点答应,他就会表现得有些着急。嘉豪的这些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不是小妹妹来到家里以后,嘉豪觉得他不再是大人们的唯一中心,特别是觉得我这个当妈妈的照顾小妹妹时可能关注他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一点?想到这我明白他有“情绪”的原因了,我对他多抱一会儿的要求每次都给予满足,每天都抱上他几次。这一招还真管用,自此以后,嘉豪有了很大的改变。情感上的抚慰有了效果,我觉得有必要再跟他谈一谈,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刚好说到了小妹妹,我利用这个机会明确地告诉他“小妹妹在我们家里肯定要多照顾她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妈妈都是最爱你的。”我的话应该是嘉豪最关心的所在,他开始感觉很委屈似地流下了眼泪,但是听完了以后就用手自己把眼泪擦干净,然后跟我说“我知道啦!”到这时,我相信他心中的结已经解开。 

    事例二:有一天晚上嘉豪洗澡前,爸爸帮他脱裤子准备抱到澡盆里去,突然发现他在外裤里面穿了两条小短裤,应该是早晨起床时他忘了脱晚上的睡裤,又在外面套了一条短裤。当时嘉豪爸非常地惊讶,大声地说“小儿,你今天怎么穿了两条短裤呀?”正在一旁接水的我转过头去看时,发现嘉豪的脸上顿时表现得很不好意思,他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裤子,然后说“我不记得了嘛!”虽然嘉豪给出了解释,但我感觉他觉得很不自然。当时我就赶紧安慰他,“没关系的,肯定是早晨忘记了。”嘉豪附和了一句“对呀。”这事就这样过去啦。但后来我一琢磨,总觉得嘉豪的心里对这事儿还没有放下。于是过了几天当嘉豪又忘记了一个什么小事儿时(我已经记不起了,应该是件很小的事儿),我没有说他又忘记事儿了,而是送给他一个雅号叫“小牛顿”。这个启发来自于以前看到一个博友讲到自己女儿忘事儿时他们的一个幽默处理方式,用牛顿做实验时忘记吃饭的轶事来化解孩子忘事时的尴尬。果然,嘉豪听了以后对这个雅号很感兴趣,便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当我把牛顿的故事说给他之后他显得很高兴,完全去掉了刚才的不快。呵呵,很多时候,换个角度、用幽默的方式来看待孩子的“小失误”),效果会大不一样(其实每个人都在所难免,即使是大人也不例外。 

    事例三:嘉豪在幼儿园快乐地升大班后,这几天的表现都非常好。作息很有规律,上幼儿园也很积极主动,上周四时还得了一朵小红花,贴在当天穿的T恤上。这本来是件大大的好事,但周五时出了一点小小的曲折。晚上给他洗衣服时不小心把T恤上贴着的红花一块洗了,第二天衣服干了以后嘉豪发现红花已经皱巴巴的。这下他不高兴了,给我提出了抗议,说我把他的红花洗皱了。看着他不高兴的样子,要在以前,我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好好地劝他,然后告诉他下次老师还会继续奖他小红花。但最近在看一本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样听孩子才肯说》的书,里面讲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和孩子“共情”,也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让他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不是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或者无视他的感受直接提出建议甚至干脆否定。这个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尝试着用这个方法使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嘉豪说出了这朵小红花的来历,这是周四时班主任老师因为他在所有的画笔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当然是爸爸写好的)而特意送给他的。看得出来,这是他上大班后得的第一朵红花,所以特别的看重,对它的被洗感到特别不能接受(因为以前在幼儿园他也得过小贴画,也有过被洗的经历但反应都没有这次这么强烈)。说出了这个来历以后,嘉豪的心情好了很多,当我轻轻地从要洗的衣服上揭下红花,用手将它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帮它贴到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上时,小家伙的情绪已经平息下来了。

     通过这些事例我感觉孩子的细腻心思不可忽视,要用细腻的眼光捕捉孩子的小心思。对于他不同以往的行为举止或情感情绪要多加观察、多加分析,找到造成反常的背后原因,而且要与孩子“共情”,尽量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感受他,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http://s7/middle/639b0467t8f9117c15f8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