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清明节前夜疏影
标签:
清明祭奠昆明西山华亭寺情感文化摄影原创 |
生与死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轨迹。渴望生,惧怕死一定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清明节前夜,“生死”是人们思考和热议的话题。中国是诗词大国,有关清明节的诗词很多,诗人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两首:
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脍炙人口,被称为“清明”诗的扛鼎之作,它寓意深远。把一个沉重的话题描写得轻轻松松,令人向往。
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此诗感人肺腑,发人深省,人生本来如此……。不只是及时行乐,更有珍惜人生,珍惜生命。“厚养薄葬”教育生者从心里,从行动上孝顺父母在父母生前。
清明前夜常常想起过世的亲人,回忆和他们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泪水又一次流过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又一次回味亲情与爱的温暖,感怀前辈的荣辱。清明节我总会是和亲人们一起到西山“海会塔”看望了爷爷、奶奶、妈妈、五爸、姑父、婶婶以及其它亲人。接着,下山去到滇池边海埂祭奠了长眠于滇池的爸爸和三爸。
以往在清明节短短的假期里,我们总是和分别居住的家人们一起去扫墓,一起去游玩。“形式”是“内容”的载体。聚会也是怀念故人凝聚亲情的载体,亲人之间的相聚,相互走动,增进交流,互帮互助,去理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实际含意,过好适合自己的生活。
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了大家的健康,少出门、少到公共场所,只好把对前辈的怀念、奠祭,对亲人们的牵挂深深地存留在心里。
今年我们相约的西山“海会塔”,虽然在昆明人不多,便代表亲人们去西山华亭寺的海会塔祭奠前辈,表达自己从未消逝的无声思念......
(2021.4.1.旧文修改稿、新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