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角度阅读指导

(2011-06-10 22:41:44)
标签:

杂谈

分类: 现代文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对于写作,则要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而在综合性学习中,则提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含有同样的内容。对于阅读,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于写作,则要求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角度观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多角度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算是多角度?由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本应该对此作出正确解释,然而在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一节中,竟然没有一句相应的回答,不知是忽略了还是同有创意的阅读混为一谈?
    
对于什么是多角度的观察,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说是作了恰当而又形象的回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各不同就是观察者所处位置和角度各不同。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这样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但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显然是由于读者的社会身份和立场而形成的不同眼光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1.
循序阅读

  所谓循序阅读,就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所谓循序阅读,就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2.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对重点段、过渡句的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牵动下,理解全篇。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得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美观的部分加以领会。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对重点段、过渡句的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牵动下,理解全篇。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得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美观的部分加以领会。

3.以点带面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领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抓住。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领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抓住。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1.
朗读涵咏

所谓朗读涵咏,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一文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地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用它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这个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

    所谓朗读涵咏,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一文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地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用它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这个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

2.疑问思辨

疑问思辨,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疑入手。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疑问思辨,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疑入手。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3.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在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如,《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语段(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加以比较。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在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如,《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语段(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加以比较。

4.表达阅读

表达阅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阅读。二者均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模拟导游、模拟采访,也可以是模拟辩论。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可以是扩写,可以是续写,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三、阅读角色的多角度
   
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别人、或把别人当自己、或把自己当别人、或把自己当自己。
    1.
把别人当别人

所谓把别人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最后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

    所谓把别人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最后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

2.把别人当自己

把别人当自己,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像文中的一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等。如《小抄写员》,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是这位小抄写员,蒙受那么多的委屈,还能坚持下去吗?

    把别人当自己,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像文中的一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等。如《小抄写员》,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是这位小抄写员,蒙受那么多的委屈,还能坚持下去吗?

3.把自己当别人

把自己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作者,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如《荷花》一文,可以想像自己就是池塘里的一条鱼,小荷上的一只蜻蜓,想像看到的景象。把自己当做作者或文中的一个角色,凭借文字描述去体会,有助于入境入情,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把自己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作者,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如《荷花》一文,可以想像自己就是池塘里的一条鱼,小荷上的一只蜻蜓,想像看到的景象。把自己当做作者或文中的一个角色,凭借文字描述去体会,有助于入境入情,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4.把自己当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假想在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唤醒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如《登山》一文,可以 假如和列宁一起去登山,你会怎么做 为题,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把自己当自己,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假想在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唤醒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如《登山》一文,可以 假如和列宁一起去登山,你会怎么做 为题,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提出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比提出分层次地思考问题还要重要。它是新新课程标准的精华内容之一,其意义非同一般。它可导致从单一文化向多元化文化发展;它可引导人们从简单的思维活动走向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我们国家,它有冲破历史传统的破天荒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寻求问题如此重要,却又十分困难。这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又有个人的主观原因。然而也正是由于要做到很困难,所以才能成为教育的课题,才能成为语文科教育要承担起的任务。
    
从作品的题材、体裁、结构、语言等不同方面着眼,算不算不同角度?应该算。但大家早已是这么做的,标准提倡不同角度必不会指这些。
    
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可能不断形成看问题的新角度。这里只能是例举性质。
    
一、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形成多角度
    
可以从作者、编者、教育者和社会人士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还可以让作品中的人物从各自的立场去看同一事物。比如:

 1、指导学生阅读《鸿门宴》,就不妨引导学生分别从刘邦、项羽、张良和范增各自的角度去看这同一事件。
    2
、同样的,学生看过一部影视作品,除要求学生从观众的角度抒发感想外,还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导演、演员、评论家乃至影视作品经营者的角度评论它。

    1、指导学生阅读《鸿门宴》,就不妨引导学生分别从刘邦、项羽、张良和范增各自的角度去看这同一事件。
    2
、同样的,学生看过一部影视作品,除要求学生从观众的角度抒发感想外,还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导演、演员、评论家乃至影视作品经营者的角度评论它。

二、转换学科形成多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理念之一: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应用拓展部分,也表述了同样的理念:注意跨领域学习,拓宽语文学习范围。比如:

   1、如下一组四篇文章提供了比较好的例证。它们分别是:《在美学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价值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意识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结构层面上的〈荷塘月色〉》等。这来自四个方面的视角,就不仅会扩展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面,也会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的启示。
    2
、阅读《过秦论》,可以有论文、韵文、历史等不同的认识角度。
    3
、阅读富有格律和立体感的古典诗词,就可以有诗词、音乐、绘画等不同的欣赏角度。

    1、如下一组四篇文章提供了比较好的例证。它们分别是:《在美学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价值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意识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结构层面上的〈荷塘月色〉》等。这来自四个方面的视角,就不仅会扩展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面,也会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的启示。
    2
、阅读《过秦论》,可以有论文、韵文、历史等不同的认识角度。
    3
、阅读富有格律和立体感的古典诗词,就可以有诗词、音乐、绘画等不同的欣赏角度。

     三、转换时空形成多度角度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形式,因此,任何课文也就都体现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随着时间或空间的转换,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视角。记叙文特别的文学作品都会体现出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因而可以依据时间的变换而导致观察的多角度,说明文和书写景物的文章都会体现出空间的广延性和伸展性,因而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导致不同的视角。当然引起思考的不同角度应该是也还在文字里面的富有价值的时空角度。比如转换时间,利于形成写作的多角度。

 1、阅读《内蒙仿古》就可以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表明对长城或民族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从散文、历史、地理、建筑和民俗等诸多角度来认识。
    2
、转换空间视角则可更多的适应于写作。比如观察同一景物,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以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1、阅读《内蒙仿古》就可以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表明对长城或民族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从散文、历史、地理、建筑和民俗等诸多角度来认识。
    2
、转换空间视角则可更多的适应于写作。比如观察同一景物,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以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设置假定问题形成多角度
    
假定性思考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至少产生一个新视角,在教学和研究中都不可少。假设性思考往往以既有的事实为基础,进行种种设想。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包括议论文的阅读指导,都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进行思考,导致得出另一结论。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科具备的条件,进行假设性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这类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假如某一事件的进程发生了某种变化,其结果将会如何,以及假如向课文内容相反的方向思考又会怎样

1、指导阅读《鸿门宴》,就不妨假设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那么后来的历史又将会是怎样的问题。
    2
、指导学生学习《愚公移山》可让学生设想:假如不考虑移山而是考虑搬家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